我在網上看到一對夫婦的故事,感觸挺深的。
這對夫妻住在湖南的一個小村莊里,妻子劉興蓮在田裡幹活時,突然覺到頭暈眼花,心裏一陣不對勁。
她趕緊回家歇着,可怎麼歇,都覺得越來越難受,噁心得要嘔吐。
突然,她心裏一閃:「不會是懷孕了吧?」
雖然家裡條件挺緊張的,丈夫還常年在外打工,可他還是堅持讓她安心待產。
農活確實太多了,於是,她就停下了大部分的重活,開始安心等孩子出生。
懷孕的時候,她並沒有去醫院做過常規檢查,因為家裡沒那個經濟條件。
到了懷孕六個月,她第一次去做了b超,醫生說孩子有點小,可能是營養不夠吧。
她心裏有點擔心,但又想着,家裡經濟條件確實不好,也沒辦法多吃營養品,能吃點米飯也就好了。
終於,到了預產期,劉興蓮和丈夫一起去醫院。
結果,孩子一出生,醫生和護士都愣住了,面面相覷。
孩子的身高不夠30厘米,體重才2斤多。
最驚訝的是,這個小孩子長得和別的孩子完全不一樣,她五官突出來,面容有點像「猴子」,這讓大家都嚇了一跳。
醫生告訴他們,孩子患了「鳥頭侏儒症」,這種病非常罕見,孩子會一直發育得非常緩慢,且需要一生的照顧。
劉興蓮心裏一陣後悔,覺得如果當時她能更早去醫院做檢查,也許孩子就不會這樣。
她也自責不已,覺得是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營養,才導致孩子這樣。
於是,她決定,不管別人怎麼說,自己要好好照顧這個孩子。
她給孩子取了個名字——「小小」,希望這個小小的身體里,能有巨大的能量。
劉興蓮和丈夫帶着小小到處找醫生,花光了所有積蓄,但病情沒什麼好轉。
最終,他們實在沒辦法了,只能帶着小小回老家。
回到家後,小小就成了村裡人人議論的對象。
大家看到她,總是好奇地指指點點,有人甚至當面叫她「怪物」。
劉興蓮看到這一幕,心裏那個難過呀,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為了避免小小受傷,她開始把家門緊閉,盡量不讓家人出門。
然而,就在小小3歲那年,家裡來了幾個人,眼神卻不是嘲笑,而是充滿了興奮。
原來,這幾個人是馬戲團的人,看到了小小後,覺得她是個「寶貝」,想把她帶走,做馬戲表演。
團長甚至直接掏出5萬塊錢,想當場帶走小小。
劉興蓮聽到這話,氣得完全炸了,二話不說就拿起掃帚朝他們衝過去,邊打邊大喊:「她是我的孩子,不是猴子!」
這件事讓劉興蓮徹底清醒了。
她決定,不管外面的人怎麼說,她要給小小一個快樂、自由的童年。
於是,她不再讓女兒躲在家裡,她大方地帶着小小去公園、去街上,遇到有人好奇,她就主動上前解釋:「我的孩子有一種病,大家理解一下。」
慢慢地,周圍的目光變了,大家不再指指點點,反而更多的是關心和理解。
一個記者關注到了他們的故事,並且寫了出來。一時間,他們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幫助。
小小也因此順利進入了特殊學校。
如今,小小已經是一個快樂的女孩了,經常和大家分享她的日常。
她在街頭碰到陌生人,會熱情地和大家打招呼,毫不羞澀。
她笑得那麼燦爛,簡直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兩樣。
雖然生活對她不公平,但她從來沒有低頭,反而笑着面對一切。我覺得,她真的很了不起。
看完這個故事,我心裏有很多的感慨。
一:母愛的力量很偉大
劉興蓮和她的家人,面對生活中的無數挑戰,從未放棄對孩子的愛和照顧。
這份母愛,真的是無條件的堅持與付出。
無論經濟有多拮据,無論社會的眼光如何,劉興蓮始終堅守着母親的責任和愛。
她用無盡的耐心和愛護,幫助小小度過了人生的第一次難關。
這個故事也深深提醒了我們,作為媽媽,我們或許會遇到很多難題,但只要我們堅持為孩子付出,就能為他們撐起一片天空。
二:接納和理解的力量
劉興蓮沒有因為孩子的「不同」,而感到羞恥,反而大方地帶着小小去面對這個世界。
她教會了我們,無論孩子是健康還是有特殊情況,我們都要學會接納他們的獨特之處,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自信地面對外界的眼光,成為更好的人。
三:在困境中,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即使生活再難,劉興蓮和她的家人依然沒有放棄過彼此。
即便丈夫因病放棄治療,家裡經濟緊張,他們依然保持樂觀,努力尋找辦法,直到得到社會的幫助。
生活中的困難我們無法避免,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
只要心中有希望,生活總會找到轉機。
這對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為人母的寶媽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無論多苦,都會有光明的一天。
希望我們都能在風雨中為孩子撐起一片晴空,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在挑戰中永遠不放棄愛與理解。
也希望小小姑娘,永遠幸福,永遠這麼快樂無憂。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