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1日,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滅絕。這是悲哀的。僅僅一個月後,另一個物種被宣布「滅絕」,這就是儒艮。
說到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事實上,它是童話中「美人魚」的原型。儒艮是海牛類哺乳動物。因為它們主要生活在距離海岸線約20米的地方,它們必須每隔幾分鐘浮出水面呼吸。此外,古人從遠處看不清楚,所以他們會誤認為自己是海里的人,因此他們聯想到美人魚的傳奇生活。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形。它可以長到3米長,成年後體重在300到500公斤之間。儒艮是一種非常溫和和膽小的動物。它的主要食物是生長在海底的植物,包括海洋植物的根、莖、葉和各種藻類。它每天可以吃45公斤以上的食物。它們可以在任何時候進食,但在人類活動區域,它們主要在夜間進食。
它們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熱帶和亞熱帶西太平洋的沿海國家和島嶼上,南北緯27°之間,至少37個國家的海岸線周圍,包括中國、日本、印度、馬達加斯加和澳大利亞。儒艮是分佈的。
儒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它的脂肪可以用來提煉油,它的皮膚可以用來製作皮革,它的骨頭也可以用來製作手工藝品。這使得它成為人類關注的目標,並被大量獵殺。此外,儒艮幾乎只吃海底的海草,而海岸線附近的海草很容易被人類破壞,這對它們又是一個打擊。此外,海洋環境的惡化、嚴重污染和即將滅絕是不可避免的。
根據最近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自2008年以來,中國水域從未出現過儒艮(屍體是在2008年發現的)。雖然我國通過法律和其他措施保護他們,但保護手段來得晚了一點,最終未能挽救他們的命運。
倫敦動物學會動物研究所的海蒂·馬博士也訪問了中國南海沿岸的幾個省份,收集了儒艮的目擊記錄,結果並不樂觀。該論文的主要作者、該研究所的研究員塞繆爾·特維教授指出,在綜合了許多研究之後,中國的儒艮在功能上已經滅絕。
所謂的功能性滅絕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滅絕並不完全相同。這並不意味着儒艮已經完全消失,但保留在自然界的儒艮不足以恢復到正常數量。
此外,還有一個地理範圍,即在我國範圍內。雖然世界許多地區的儒艮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但澳大利亞的儒艮數量仍然相對豐富。然而,儒艮只能生活在海岸線附近,因此它們很難穿越海洋來到中國水域,幫助這裡的同類恢複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