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這個天兒有多熱呢,有人是這麼形容的:連我奶奶都開空調了。這雖然是個梗,但是也包含着豐富的經濟學信息,首先這說明我國的家電消費已經很普及了,連老家的奶奶都安上了空調,其次說明我國的電力保障非常穩定且惠民,即使老家也不會停電,而且電費不會貴得讓奶奶吹不起空調。
我們都知道電不會憑空產生,它需要長期的接力投入建設,才能建成強大的發電能力和輸電網絡,在廣袤國土上接入千家萬戶。7月9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首場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介紹,「十四五」以來我國已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這些用能最高峰時段,群眾的用能需求都得到了有力保障。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我對這段話聽得特別清楚,理解得也格外深刻。
今年已經過半,到年底時「十四五」也將收官,這五年的確極不平凡,國內外發生了許多大事,中國的發展也經受了一系列衝擊,但我們仍然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這相當於用五年的時間新增了一個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9歲,而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空氣質量明顯變好,不但「長安」可以吃到荔枝了,連拉薩、烏魯木齊也不在話下,這背後是強大的交通物流基礎建設在支撐。
在一系列成就中,我對創新驅動這一部分也特別有體會,過去幾年來中國科技呈現「爆發」態勢,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重磅科研成果問世。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到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再到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我們已經實現海陸空全方位創新。
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在這幾年的集中湧現,其實是源於長期以來在科技方面的大量投入,是多年前栽下的大樹進入了盛花期,而且這種投入還在持續進行,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這些投入的成果將在未來持續湧現。科技革命是經濟進入新周期的推動性力量,中國的眾多科技成果必將帶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從蓄力期向發力期邁進,中國未來可期。
以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在幾十年的時間裏,通過國家力量調動資源投入到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辦成一件件大事,這是我們獨特的制度優勢所在。正是在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的接力中,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科技夢想成為現實,那些宏大的基礎建設鋪展在大地之上。
五年規劃是任務表,也是承諾書,更是全體國人的願望單。如今「十四五」即將完成,第十五個五年規劃正在向我們走來,未來的樣子已經清晰可見,前途漫漫,我們惟有奮鬥。
(文/於永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