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這個名叫「森嘎」的村莊,災後重建項目工地的腳手架上哈達隨風擺動,施工隊辦公室里傳來地道的上海口音。
森嘎村隸屬西藏定日縣,海拔4300米。今年1月7日,定日縣經歷了6.8級地震,森嘎村是重災區之一:全村659人,有十多人在地震中遇難。房屋倒塌損毀嚴重,經勘測定損,全村僅2戶民居可通過維修繼續入住,其餘126戶民房均需推倒重建。
儘快讓受災群眾生活回歸正常,早日搬入新居,是森嘎災後的頭等大事。從1995年開始,上海已先後派出十批幹部人才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地震發生的定日縣,正是上海對口支援的日喀則五縣之一。森嘎災後重建這個光榮的任務落在了上海身上。
第一時間趕赴災區
因氣候原因,每年10月中旬,日喀則開始停工,直至次年三四月才能復工。要在冬天來臨之前讓村民搬進新家,意味着設計施工時間非常緊迫。
1月7日地震發生,同濟大學在第一時間組建了西藏抗震救災先遣隊,1月9日就抵達日喀則市考察災情,並先後組織500多人投入災後重建工作。他們深入基層,徵集村民意見。承建單位上海建工集團接到任務後,1月13日就立即飛往日喀則調研,1月21日上海建工西藏定日縣災後援建指揮部、黨支部宣告成立。3月11日,森嘎村災後整村重建項目正式啟動,總建築面積達1.76萬平方米。
森嘎村重建項目施工現場
來自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定日災後重建項目總監、現場負責人韓謙說,根據規劃,森嘎村中部核心區域為「滬藏方舟」公共服務核,設感恩廣場、森嘎村村史館、體育活動場地等公共功能,以「方舟」為主題,將災害記憶轉化為教育基地,融合精神凝聚、文化傳承與民族團結。
「森嘎光盒」是森嘎村村史館。其建築理念是,方形的造型傳遞出莊重、穩固、堅定的意向,象徵黨和廣大民眾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堅定信念。建築內部考慮藏族群眾的生活習慣,設置陽光房,將展示、教育、集會等功能融入其中。「光盒」白日納光,入夜熠熠生輝,輔以新型光致變色玻璃技術,體現綠色、節能低碳的設計理念。
機械人大顯身手
這5個月來,重建家園的工地上,機器日夜開動,趕着工期。高原空氣稀薄,缺氧是道關。施工現場項目經理甘澍說,施工過程中,充分運用了智慧建造技術,現場投入使用的有抹灰機械人、整平機械人,還有貼磚機械人。「智能+」正賦能高原重建工程。
先進的建築行業機械人在高原發揮作用
同時上海建工也響應當地政府以工代賑的要求,使用當地工人、當地機械車輛、當地材料。2月至7月,共使用屬地工人達到5300人次,屬地機械車輛累計5500台(班),不僅僅幫助村民增收,還培養村民技能。
對於建築質量,村民有一條樸素的衡量標準。此前的村委會小樓是2012年上海援建的,「村委會小樓的質量特別好,在地震中沒塌,大家聽說這次重建也是上海援建特別放心。」一位村民說。村民們對新家充滿期待。藏族村民漢語說得不好,但他們會常常提着酥油茶、糌粑來工地,在腳手架上系哈達表達心中的感激。
重建工程中,使用當地工人、當地機械車輛(所有照片均為資料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