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課本里,我們就曾學習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司馬光還很小時,和一群小夥伴在庭院中嬉戲打鬧,其中一個人爬上了假山上,因腳底打滑,掉入大水缸中,其他的小夥伴見到後紛紛嚇傻了,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司馬光卻鎮靜自若,不慌不忙地搬上一塊石頭,朝着水缸砸了過去,在一番暴力之下,這個水缸破了個大洞,小夥伴就此得救。
這個故事表現出了司馬光臨危不懼,做事果斷利落的性格,很多人對故事的真假產生質疑,認為他是後人杜撰的。其實,在《冷齋夜話》中就有這一記載,同樣的在《宋史列傳九五》中也詳細地記載此事。當時的司馬光才七歲,就已經比大多數人更出色。
相比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的貢獻,顯然砸缸只是一件小事。但宋朝統治者以德行治國,宣傳砸缸事件本就是社會的進步。
不過有人問,被司馬光救下的孩子,他是什麼身份?為何老師從來不告訴我們?其實,司馬光的出身比較好,是典型的名門貴族。那麼能和他一同玩耍的夥伴,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尤其是在古代這種尊卑次序嚴重的時期。
被救出的孩子,名字叫做上官尚光。他的家庭在光州影響頗為深遠,為了感謝司馬光當年的幫助,上官家族也是為此送來了不少禮品。
上官尚光其實也很優秀,從小就博覽群書,長大後也參加過科舉考試,其成績很是出色,擔任了一個地方官。不過上官尚光本人一直渴望能成為朝廷命官,然而卻始終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和提拔。
官場上抑鬱不得志的他,回到故鄉之後擔任了一名教書先生,並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廣為傳播,從而代代可以傳送。最後,上官家族還將此事寫在了族譜內,一直感激着司馬光的恩情。
以前的時候,人們總是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是從上官尚光這個人來看,也印證了「君子報恩,十年不晚」一說。直到今天,依然有人不斷地質疑「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說什麼那個年代沒那麼大的缸啊,或者是7歲的小孩根本拿不動能砸破缸的石頭。
但是,這個故事並不是讓你們去質疑它的邏輯性合不合理的,而是要告訴你們故事本身蘊涵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