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聲 | 在建言中共解難題

2025年06月16日19:10:20 歷史 4670

上海民聲 | 在建言中共解難題 - 天天要聞

上海民聲 | 在建言中共解難題 - 天天要聞

我是浦東新區老港鎮常駐老港生態環保基地的環境巡視員沈新平,作為在老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我與老港生態環保基地的緣分,有着一段曲折而溫暖的轉變歷程。曾經,這裡是漫天蚊蠅的垃圾堆場,是轟鳴嘈雜的垃圾碼頭……近年來,我曾多次投訴垃圾處理帶來的環境問題,急切盼望着生活環境能有所改善。

隨着老港基地逐步從傳統垃圾處置場向綠色生態環保基地轉型,我也開始深入了解環保工作背後的艱辛與努力。機緣巧合下,我了解到人民建議徵集渠道,從此與人民建議結下了不解之緣,也開始從單純的投訴者轉變為問題的共同解決者。

2021年,我結合30多年來的工作經歷與生活觀察,把對基地的一些改進建議,通過「上海人民建議徵集」信箱提了出來。這些建議不僅得到了責任部門的反饋和採納,還得到了市領導的批示,上海城投集團及時明確了推進計劃。

建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館展示的內容還停留在四五年前,建議改造更新科普館,完善各類宣傳設施;二是老港基地面向公眾的開放程度不夠,科普教育作用發揮有限,建議加大老港基地面向公眾的開放程度,更好發揮科普教育作用;三是老港基地公共設施投入不足,無法保障安全、高質量地迎接各類參觀,建議加快老港基地公共基礎設施優化,保障各類接待做到安全、優質。

平心而論,建議的實施難度是比較大的,都是系統工程,四年多來,各級政府和上海城投集團高度重視、穩步推進、有序實施,建議內容逐步得到了落實。更新改造後的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館已於2023年8月18日開館,應用新技術手段、改進展陳方式,通過虛擬主持人、再生資源藝術裝置、多媒體展陳等,為參觀者提供更全面、更立體、更具趣味性的參觀體驗,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垃圾分類主題展館的新標杆;同時,打造科普教育品牌建設,提升面向公眾的開放程度,設計了線上、線下兩類參訪模式,方便不同途徑的人群獲得專業的科普知識;另外,加大了公共設施投入,積極推進基地道路項目和水系項目,道路項目一標工程11條道路已於2025年5月基本建成,二標工程已於2025年4月取得施工許可證並開工,水系項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河道護岸約60%。

看到建議的內容都得到了有力的推進,環境質量有了顯著的變化和飛躍式的提升,我心中滿是成就感。曾經作為「投訴人」的我,如今能實實在在為老港人民謀到福利,這份轉變意義非凡。希望有更多的市民朋友參與到為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建言獻策中來,共同助力城市發展。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第4538期:賜宴街小區(隨筆) - 天天要聞

第4538期:賜宴街小區(隨筆)

山東/ 孫延宜專輯/2025年/183(隨筆)2025年7月4日,鄉村精短文學公眾號編髮了我的小稿《企盼一條規範的賜宴街》,獨立寒秋老師看到後,在我們滕州方言研究群里,首先肯定了我寫的這個隨筆「有道理」,然後暢談了自己對賜宴街命名的意見,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處世界遺產地移出瀕危名錄 - 天天要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處世界遺產地移出瀕危名錄

當地時間7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位於非洲的三處世界遺產地因面臨的威脅大幅減少,已正式被移出《瀕危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按照世界遺產大會的決議,共三處世界遺產地被移出瀕危名單,分別是馬達加斯加的阿欽安阿納雨林、埃及的阿布米那遺址、利比亞的加達梅斯古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 天天要聞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點半,磚牆後面好像還有東西!」現場木匠小聲招呼縣文化館的幹部,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為一段塵封往事重見天日的開場。故居修繕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蠟紙包得嚴嚴實實、字跡依舊清晰的長信,卻把所有人拉回半個世紀前的烽火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 天天要聞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據北京日報,記者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處得知,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於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時安詳逝世,享年93歲。據悉,就在楊少華離世當天,楊議還安排楊少華外出參加活動,為某家新店開業剪綵。從曬出的視頻來看,頂着炎炎烈日,楊少華坐着輪椅亮相現場,近年來楊少華的身體狀況一直惹人擔憂。此次參加活動,不...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 天天要聞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句話,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這句話一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然而,太史公卻表示,別再以訛傳訛了,我可沒說過這句話。出處「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出自清代學者李晚芳的著作《讀史管見》。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 天天要聞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