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2025年02月14日20:52:07 歷史 1750

每一碗粥,每一頓飯,都得想想來得不容易。我們現在過得安穩幸福,全靠老一輩幫我們挺過了那些苦日子。紅軍走了兩萬里的長征路,最後在陝北安頓下來,一點點壯大。從那時候開始,延安就成了抗戰的大本營,一連13年,直到抗戰勝利。

大家常把那段日子叫做延安時期,那時候的中國挺窮的。好像在很多人心裏,延安時期的人們吃得都不咋地,最困難的時候,聽說只能啃草根。

那延安時期大家到底吃啥呢?報告上說,其實吃得沒我們想的那麼糟糕。雖然條件挺苦的,但延安的老百姓每個月還是能吃上肉和大米飯,運氣好的時候,甚至還能喝上牛奶呢。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兩萬五千里】

紅軍不畏懼長途跋涉的艱難,萬水千山都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毛主席用一首詩詞,把紅軍那段特別艱難的長征旅程描繪得活靈活現。1933年的時候,為了擺脫敵人的重重包圍,我們帶着紅一、三、五、八、九團以及後勤人員,總共八萬多號人,踏上了長征的征途。

這次我們從江西一路走到陝北,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走過了上萬公里的路。這一路上,打了好多仗,碰到了不少硬仗,還趕上了壞天氣。但紅軍一直沒放棄,硬着頭皮挺了過來,最後贏得了勝利。

在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紅軍將士翻山越嶺,穿越草地。為了趕路,他們經常顧不上吃飯。餓狠了的時候,只能啃啃樹皮,喝點雪水來充饑。在那片沒人煙的大草地和雪白的世界裏,不知有多少英雄好漢長眠於此。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即便是現在,想要直接爬上一座大雪山頂,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兒,但在那個時候,對紅軍來說,翻越雪山卻是他們最好的出路。每個人喝下一碗辣椒水後,就踏上了征途。

在雪山上真是又凍又煎熬,有個老紅軍曾聊起這事:「我那班長就是在這條路上犧牲的,那時候冷得要命,火根本點不着。班長只好把自己衣服里的棉花扯出來,這樣才把火生了起來。」

後來摘了好多棉花,有人看到了就叫班長別再這樣幹了。但在這大雪山里,還能找啥來點火呢?有天一早,我去叫班長,發現他不動了。我伸手想拍拍他,結果摸到他的衣服里空蕩蕩的,棉花都沒了……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艱苦的歲月】

中國工農紅軍歷經重重困難,終於到達陝北,建起了延安這塊自己的地盤。但大家還沒來得及歇口氣,就又得忙活着搞建設、搞生產了,紅軍要想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咬緊牙關,努力苦幹。

紅軍剛到陝北那會兒,每人每天菜錢只有5分,月薪也才一塊錢,這已經是我們能給他們爭取到的最好了。生活必需品沒錢買,只能靠自己動手修補,就這麼湊合著過了一年。

當地的老百姓生活特別難,吃飯時碗里的粥稀得像清水,都能照見人臉。夜裡餓得翻來覆去睡不着,只能躺在炕上,數着一顆顆的星星打發時間。衣服破了就補補,補了又破,一層又一層地往上疊。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這種情況沒持續多久,中央很快就發起了大生產和開荒運動。大生產之後,延安地區的生活條件有了一點改善。那時候,大家平時能喝到的只有開水,其他的生活用品都是按年定量發放的。

但是呢,每個月每個人都會分到兩斤豬肉。後來,延安地區興起了一種特別的吃飯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吃,一起吃飽」的大鍋飯。在那兒工作的人員,也根據他們的職位被分成了大灶、中灶和小灶。

【分飯的制度】

1941年,中央開始實行幹部供給制度,黨內所有幹部的福利待遇都得按這個來。而且啊,這個吃飯的制度是各管各的,比如說艾青同志,他因為是幹部,所以可以吃得稍微好點,是中灶,但他的老婆孩子就只能吃普通的大灶了。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一般能吃到小灶的都是黨齡超過十年的幹部,還有部長級別以上的幹部以及那些年邁多病的人。小灶算是分灶制度裡頭的頂級待遇了,現在人們說的「開小灶」就是指有特殊的好處。

能吃到中灶餐的都是黨齡超過七年的幹部,還有科長級別以上的領導,技術人員也能有這個福利。這待遇說不上多好,但也不算差,至少比大灶的飯菜要豐富點兒。

大灶就是老百姓日常能吃的飯菜,它確保每個人每月能吃上八回肉,但也僅限於此。像饅頭這種能填飽肚子的食物,大灶每月會供應四次。至於菜品嘛,會看當時有啥就做啥,但肯定會加上大約四五錢的油。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為了讓老百姓至少能吃飽,大灶里的米不再粗粗處理,得碾得細細的。就連米湯里也得加上豆子,不能讓大家的碗里清湯寡水,能照出人影來。

中灶的福利就好多了,不再像之前那樣每個月吃肉有限制。能吃中灶的人,每天都能有四兩肉吃。米飯也是管夠的,按照當時的生活水平來看,絕對不只是喝點米湯那麼簡單。

小灶吃的比中灶更好些,菜還是那些菜,不過米飯和麵食每天各吃一半。在這一半的米飯里,大米和小米又各佔一半。要是大米夠多,那就全吃大米。而且,飯菜也不是老樣子,會經常換換口味。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當然啦,規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挺靈活的。就像在醫院裏,病人和那些病情嚴重的人,也能得到特別的照顧。在延安那時候,每個食堂都有自己的小規矩,但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

當然,也有不少幹部不會照着這個規矩來,他們要是能吃到小灶或中灶的好飯,就會特地留出來,分給更多的病人或老人吃。而這些幹部呢,往往都是自己跑到食堂,跟大家一樣吃大鍋飯。

他們選擇吃得更簡單些,把有營養的食物留給更需要的人。在延安那會兒,有特別的營養品牛奶可以喝,大家還建了個200畝大的牧場,專門用來養牛產奶。

延安時期伙食怎麼樣?雖艱苦,安排卻十分周到,有米有肉、有牛奶 - 天天要聞

但後來,那些錢幣不再使用,改用了小米來算數,不過這並不是真的小米,只是拿來算數的。比如說,有人家織了120斤紗,就能算得六斗小米;而打鐵的人呢,可以算得15石小米。

勤儉節約歷來都是咱們中國人的好品質,這是老一輩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的真理。現在我們過着這麼好的日子,當然得記住,這是無數英雄好漢用他們的生命,給咱們開闢出來的光明大道。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 天天要聞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