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2024年06月26日07:52:11 歷史 1023

牧野之戰中,武王取得大勝,隨後「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至此武王完成軍事上的滅商大業,但這只是取代商朝的第一步,還有重要的君權神授環節。

等到第二天時,周人「除道,脩社及商紂宮」,隨後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封布茲、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太史尹佚發表祭祀言辭,大致是殷商昏暴百姓、背棄皇天上帝,其後武王再拜稽首說「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至此,武王完成滅商第二步,就是祭天,稟告天帝商朝滅亡、周革商命,並由此「受天明命」,就是得到天帝認可如今「天命轉移到周國」。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以今天眼光看,祭天宣告革舊迎新,似乎可有可無,但實際上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祭天至關重要,否則如何說自己得到天命認可?沒有天命認可,政權合法性就成為問題,野心家就可以打着「天命」旗號造反作亂,甚至還因「天命」而獲得眾多支持,後世的梁山好漢打的旗號就是「替天行道」!

問題在於:如此重要的祭天,按理應該選擇吉日,且在更接近天帝的山頂、或周人宗廟一帶隆重舉辦,但按照史記行文,滅商之後的第二天,武王就在商朝社廟南邊舉辦祭天,如此難道不顯得潦草、不夠隆重莊重嗎?

清朝道光年間,在今天陝西寶雞市眉縣禮村,考古發現一件西周之初青銅器,因為器主叫「天亡」,故而被史學家命名為「天亡簋」,上面銘文破解了這一謎團,在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之餘,也可以看到中國為何被稱為「中國」。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武王奔赴嵩山祭天

武王伐商所在時間,西周利簋印證史書記載,即「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就是在甲子日。但西周利簋後面還有一句,即「辛未,王在闌師」,就是第八日時到達「闌」地,其中「闌」在何處,如今還有不少爭議,但問題是武王準備去哪兒?天亡簋給出了回答。

天亡簋記載:「乙亥,王有大禮。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這段銘文詳解如下:

首先「乙亥」,就是「甲子」後的第十二天,利簋中「辛未」後的第四天。其實,利簋中的「闌」地,學者普遍認為在洛陽偃師或鄭州一帶,那麼由此來看,武王可能特意選擇第十二日祭天,因為左傳記載「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其次「大禮」,就是祭天之禮,天下沒有比祭天更大的禮了。

第三「三方」,就是東南北三方諸侯,加上武王代表的西方,就變成了四方諸侯。

第四「天室」,就是祭天地點,如今河南嵩山還有「太室山」,為嵩山之東峰,最高峰峻極峰,海拔1491.73m米。逸周書中有「定天保,依天室」,後來在洛陽建造成周,因此「天室」是嵩山或嵩山中某座山峰。如果「辛未」日到達洛陽鄭州一帶,那麼又過四天才到天室祭天,顯然說明在「第十二天」祭天不是偶然。

因此,武王滅商之後,立即動身前往嵩山祭天,一路風塵僕僕,最終第十二天時在嵩山的「天室」舉辦祭天大典。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然後,武王向天帝陳述完成滅商之事,其中有「丕克訖衣王祀」。這裡的「衣」,是指大邑商所在的「衣地」,武王用「衣地」來代指商政權。西周初期,周人稱商朝為「商」,甲骨文中也是自稱為「商」,周康王晚年後才出現以「殷」代「商」。

需要注意的是,祭天之語必須誠信不欺,否則會因失真而引起誤會,從而影響天命歸屬,這對武王來說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這裡的「衣」可能是武王強調「衣地的商政權」,讓表述更準確一些。

綜上可見,周武王滅商之後的第一件大事,是前往嵩山隆重祭天,宣告天命轉移,使新王朝獲得政治與宗教上的合法性,而不是在商朝社廟南邊舉辦祭天。即便武王在商朝社廟南邊舉辦什麼祭祀儀式,也不能是祭天這種大典。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難怪中國會叫中國

上文談到武王滅商後第一件大事是祭天,但問題是,武王為何到嵩山祭天,嵩山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其實很簡單,嵩山是當時「地中」所在。欲要簡要理解「地中」,先看三段文獻記載。

首先,周禮記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就是夏至正午立桿測影,影子一尺五寸之地為地中,嵩山一帶夏至日影就是一尺五寸。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其次,比周禮更早的周髀算經記載「夏至日影一尺六寸」為地中。根據陶寺遺址出土的圭表等實測,周髀算經記載的地中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第三,周禮記載:「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陽陰之所合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所謂「地中」,就是地之中央,當「國家」出現後,「地中」與「國家」相結合,於是就形成了「中國」概念。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可見,地中並非固定不變,這是強權定義的。但商朝時期,或周人看來,當時的地中在嵩山一帶(殷墟之前商朝都城在鄭州一帶,其實也是位於地中),天帝居於地中之上。想要接近天帝,儘可能讓天帝聽到武王革商建周的聲音,無疑是選擇嵩山的最高峰祭天。

反過來說,武王直奔嵩山「天室」祭天,其實也說明此地最接近天帝居所,天帝居所下面對應的就是「地中」,而在地中建國,自然就是中國。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因為地中在嵩山一帶,洛陽與之毗鄰,所以武王在洛邑營造「成周」以「宅茲中國」,乃至準備定都洛邑。周成王時的何尊,講述周成王遷都成周、以及回顧武王克商,其中指出「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庭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

所謂「庭告於天」,因為「庭」訓為中,所以就是於天地之中祭天,印證了天亡簋中的記載。後面的「宅茲中或」更為珍貴,因為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所以何尊成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武王滅商後第一大事:西周金文改寫認知,難怪中國叫「中國」 - 天天要聞

總之,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軍事勝利只是其中一步,還需要祭天宣告獲得天命認可,這樣才算真正的滅商成功。

或許,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隨着時代進步,軍事效果超過祭祀,地中也是可有可無,於是春秋戰國時史官忽略了武王祭天、以及地中,導致這段歷史變得模糊不清,最終也誤導了司馬遷,於是史記中才沒有重點記載武王祭天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茂名市軍休幹部前往汕頭緬懷和祭奠革命先烈 - 天天要聞

茂名市軍休幹部前往汕頭緬懷和祭奠革命先烈

「英雄們,家鄉的親人來了。」6月28日,茂名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軍休幹部前往汕頭七二八烈士紀念碑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活動。在莊嚴肅穆的陵園中,全體人員肅立默哀鞠躬、獻花、奠酒,瞻仰烈士紀念碑,寄託對烈士的無盡哀思,表達對烈士的崇高敬仰。軍休幹部
【一周場面】閔博展出東漢劉焉鎏金銅縷玉衣;上海南站7月1日起更新改造 - 天天要聞

【一周場面】閔博展出東漢劉焉鎏金銅縷玉衣;上海南站7月1日起更新改造

2024年6月25日至8月25日,閔行區博物館聯手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觀眾帶來《大漢未央——漢代王室精品文物展》,展出的文物以漢代中山國王室墓葬出土文物為主,來自河北博物院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128件(套)精美文物悉數與觀眾們見面。  本報記者 李茂君 攝2024年6月24日,鐵路上海南站公告部分列車停...
陝西四市發佈一批人事任免 - 天天要聞

陝西四市發佈一批人事任免

西安市人民政府網站發佈一批人事任免通知6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網站發佈一批人事任免通知。西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人民政府決定:免去李西寧西安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市物流業發展辦公室主任職務。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市人民政府決定:免去姚開慧西安市人民政府督查專員職務。西安市公安局:市人民政府決定:...
身臨「左聯五烈士」最後時光,龍華烈士紀念館迎來戲劇黨課 - 天天要聞

身臨「左聯五烈士」最後時光,龍華烈士紀念館迎來戲劇黨課

今天,龍華烈士紀念館裏迎來一場特別的黨課——以話劇《前哨》為藍本改編的沉浸式戲劇《獄中的哨聲》帶領觀眾回到1931年的上海,身臨「左聯五烈士」犧牲前最後被關押的牢房,傾聽他們的聲音。通過這樣獨特的藝術形式,觀眾們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走近歷史。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 天天要聞

蔣潔敏、白恩培、傅政華、黃興國、谷春立、曹立新等「老虎」、「內鬼」出鏡懺悔

6月27日晚,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政論專題片《第二個答案》。專題片介紹,黨的二十大以來,截至2023年11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67萬件,其中立案中管幹部86人、廳局級幹部3533人、縣處級幹部2.8萬人。「這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黨、國家、軍隊內部的嚴重隱患正在消除,人民賦予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專題片說。政知...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 天天要聞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關於變法,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說法,其實我們離最近的一次變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現代,變法一詞逐漸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正逐漸擺脫房地產經濟,而所謂的「舊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