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2024年06月10日19:33:30 歷史 1316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一個爆發時期。多年的民族遷徙給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歷史條件,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意識思想不斷加強。其在音樂上採用了「戎華兼采」的原則,形成了歷史上獨具一格的音樂文化風格。

從樂舞的發展角度來講,西涼樂在中國古代樂舞史上的延續時間較長,對中國古代樂舞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隋唐時期的歌舞伎樂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從樂舞的融合角度來講,西涼樂作為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見證者,其融合與發展是西域地區與中原地區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能夠折射出中國多民族樂舞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規律,體現出西域地區與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始終歷史相沿、文化相關、根脈相系、血肉相連的緊密關係。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南北朝時期西涼樂的三大源流

關於西涼樂的產生,眾多學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原音樂說」,即西涼樂是中原音樂為基礎吸收龜茲樂而形成的一種西北民族音樂。再如「龜茲說」,即西涼樂是一種以龜茲樂為基礎吸收了中原音樂的清商樂形成的一種音樂形式。我個人認為,這幾種說法都有其道理,但不是很全面。

西涼樂產生的地點位於當時的涼州地區,是古代涼州地區由龜茲音樂與中原舊曲同時結合當地本土音樂融合形成的一種新的音樂形式。西涼樂反映的正是當時民族大融合背景下音樂文化傳播融合的結果,具有音樂文化多元性、民族性。故我個人將西涼樂的起源分為三大部分:國樂之源,龜茲之源,涼州之源。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國樂之源。中原傳統音樂是西涼樂的主要源流之一。文獻中記載,西涼樂是由「中國舊樂」融合「羌胡之聲」而形成。「羌胡之聲」指西域胡戎之樂,主要為龜茲樂,大量學者們對西域胡戎音樂進行過研究,忽略了西涼樂中的「中國舊樂」。何為「中國舊樂」,「中國舊樂」具體指的是什麼,雖然這些在史料中並無記載,但我們可以從考證中得出結論。

我個人認為「中國舊樂」的主要部分為清商樂,原因有三點。其一,《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的「中國舊樂」這一名稱可推理出其主體為清商樂,中國即指的是中原地區,舊為過去的意思,舊樂指的就是在西涼樂形成之前,也就是魏晉時期的音樂,而在魏晉時期清商樂在中原地區佔據主導地位,曹魏政權更是獨愛清商樂。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其二,在西晉滅亡後清商樂分散於中國的南方與北方兩個方向,其中北方的清商樂皆被胡戎取得。前引中記載蓋涼人之所傳,當時涼州地區已經流行起了清商樂。《隋書?音樂志》記載:「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張氏,始於涼州得之。」因為西晉的戰亂,清商樂隨着向西的遷徙,在政權相對穩定且沒有很多戰亂的涼州地區得到了一定的保存。

其三,據文獻記載得知,西涼樂在涼州形成時,所使用的樂器里具有鐘磬。鐘磬樂器在中原樂器的地位極其顯赫,只有宮廷貴族才會出現這種樂器。而前秦苻氏在佔據涼州的時候已經具有了鐘磬。根據周代以來的八音分類法,鍾和磬為兩類樂器,鍾更為重要些,為眾樂之首,用於祭祀、朝會等重要禮儀中。磬的地位僅次於鍾,而這兩種重要的中原樂器在前秦苻堅時期便已經出現在西域的涼州地區。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我個人分析所得出在《舊唐書》所記載的「中國舊樂」,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便是「清商舊樂」。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舊樂」為西涼樂的源流之一,而「中國舊樂」的主要部分為清商樂,清商樂為魏晉中原地區所流行,西晉滅亡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優秀的中原地區的音樂文化傳入涼州地區。西遷的「中原舊樂」再結合當時涼州地區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而形成了當時的「秦漢伎」,即「國樂」為西涼樂的淵流之一。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龜茲之源。西涼樂的另一個主要的淵流之一便是龜茲樂。《隋書音樂志》記載:「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

龜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今天新疆庫車便是龜茲國當時的統治領土。龜茲樂是西域諸國音樂中最為有特色併流行的音樂之一。《新唐書西域傳》記載,龜茲「俗善歌舞」。

苻氏為前秦國主,於建元十九派大將呂光攻龜茲,從而獲得龜茲樂。呂光割據涼州地區時,將龜茲樂整理與改編,結合其他民族的樂舞,稱其為「秦漢伎」,即西涼樂的前身。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涼州之源。西涼樂的形成與涼州本土音樂的滋潤息息相關。西涼樂是由「中原舊曲」和「羌胡之聲」共同結合而成。「中原舊樂」為「清商舊樂」,那何為「羌胡之聲」。不少學者認為羌胡之聲即龜茲樂。我個人認為「羌胡之聲」不能等同於龜茲樂,而是生活在涼州以及西域諸國的音樂,其具有多元化、多民族融合的特點。

羌胡之聲,羌即羌族,胡則泛指當時西域各少數民族,在漢代胡則特指匈奴人。縱觀涼州歷史,早在西周時期,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羌族、月氏等多個游牧民族。秦漢之際,匈奴的崛起使得羌人不得不離開這片土地,祁連山下肥美的牧場成為了匈奴的天地。多個民族共同生活在涼州地區,其音樂文化必定進行交流,形成涼州的音樂。故「羌胡之聲」應包括涼州本土產生的多民族音樂。

涼州本土所產生的音樂,與「國樂」、龜茲樂等融合產生「秦漢伎」,也就是西涼樂,為西涼樂的主要淵流之一。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西涼樂體現出的民族融合

形態流變體現的民族融合。古代涼州位於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自周代到北魏時期,羌族、匈奴、氐族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長期的雜居使得涼州地區衍生出自己的樂曲。而涼州這個地區是古代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融點。

《資治通鑒》載:「晉永嘉之亂,太常樂工多避地河西。」自永嘉之亂後,北方戰亂不斷,多次的外族入侵導致洛陽出現大規模的饑荒。西晉滅亡,北方成為胡人的天下,百姓流離失所,導致中原地區大量的的人口遷移。涼州地區因其地理因素,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

當時有民謠:「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依柱觀。」中原地區人口遷移的路徑主要有兩條,其一是跟隨晉皇室遷往江南地區,其二則是向西遷徙到涼州地區。人口的遷移加速着文化的融合,許多的中原傳統樂舞傳入涼州地區,給西涼樂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龜茲樂與中原音樂早在西漢時便開始了初步的交流。漢宣帝時期,龜茲王駱賓娶漢朝弟史公主為妻,龜茲本是喜好音樂之國,弟史公主嫁人龜茲後親自掌管樂舞機構,推動了龜茲樂舞的發展。

之後絳賓王攜弟史公主入中原地區朝賀漢宣帝,往中原地區帶入了許多龜茲國樂器,而漢宣帝也賜絳賓王「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回龜茲後,絳賓王學習中原禮樂,將漢家音樂納入宮廷。中原音樂傳入龜茲地區,使得龜茲樂進一步發展,為西涼樂的產生提供了強大的文化支撐。

魏末周初,西涼樂被稱之為「國伎」,魏太武帝獲西涼樂後,長期處於一個民族大融合的背景,故其不免受到一些其他民族的影響。北魏政權為鮮卑所創立,當時受鮮卑族影響最為深刻。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涼州地區早已存在自己的多民族特色音樂,永嘉之亂後華夏音樂傳入涼州,使得涼州地區音樂更加絢麗多彩。呂光戰西域後帶回的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諸國樂舞,與涼州本土音樂以及華夏音樂形成了「秦漢伎」。北魏太武帝時期,「秦漢伎」被北魏政權所得,挑其精華,成為北魏宮廷音樂的一部分。經過多年的民族融合,在西涼樂原有基礎上加人了鮮卑樂舞元素。故也不難理解西涼」被稱之為「國伎」。

縱觀西涼樂在北魏時期整個的形態流變,可以得出結論:西涼樂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晶,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其不單單是河西地區各族人民的樂舞藝術,更是西域諸民族以及華夏民族的精神財富。西涼樂中包含着漢族、龜茲、羌族、匈奴、鮮卑、月氏等各民族人民的智慧。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使用樂器體現的民族融合。關於西涼樂的使用樂器,《舊唐書》都有記載。西涼樂共使用19件樂器,同時期龜茲樂使用樂器15件。對比《隋書音樂志》中記載的西涼樂使用樂器,兩者共同使用的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笙、簫、篳篥橫笛銅鈸、貝,共9件。從使用樂器來看,龜茲樂的元素在西涼樂中被大量的使用。

西涼樂使用樂器中的中原華夏樂器,分別為鍾、磬、彈箏、箏、卧箜篌。周代以來金石鐘磬之樂為首,漢代以來卧箜篌被視為「華夏正聲」,這些都在西涼樂中使用。中原華夏樂器在西涼樂中的使用,反過來也印證了「永嘉之亂」後中原伎工流與涼州地區的歷史事實。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當然,在西涼樂中使用的一些樂器,其起源存在爭議,或有些無從考察。簫,中原早在遠古時期便出現石制排簫,《通典》記載簫為舜時期所制。另《隋書》中也記載了簫出現於各西域音樂中,史料中也有簫出自古波斯的說法。我個人認為,簫的起源在哪,不可果斷。可能簫起源於中原地區,經歷了西傳後東漸這麼一個過程,黃翔鵬先生稱其為「回娘家」。也可能簫起源於西域地區。

笛、橫笛,笛又稱為長笛,竹製,豎吹。橫笛,吹孔與笛不同,為橫吹。《通典》記載其來源於羌族。而我國發現了距今8000-9000餘年的賈湖骨笛。關於這兩種樂器的起源眾多學者說法不一,或出自中原地區,或來源於西域。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齊鼓、檐鼓,只在《隋書》《舊唐書》出現過其名,並無詳細描述,也從未出土過此兩種鼓,故已無從考察。

西涼樂中所使用樂器主要來自西域地區與中原華夏地區兩部分,而來自西域地區的樂器主要是以龜茲樂器為主,其餘西域樂器不可考證,或為涼州地區常年民族融合所形成。中原樂器以鐘磬樂器為主,金石之樂,華夏正聲,皆與西域樂器同奏。中原華夏之美與西域異域風情融合,共同打造出西涼樂的閑雅之音。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結語

正如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所認為的,音樂傳統文化猶如河流永遠未曾停止過流動。各民族之間跨越國家、跨越地區不斷互相吸收、融合,涓涓細流可彙集成長江大河。西涼樂中不僅少數民族吸收漢族的樂舞文化,漢族同時也吸收少數民族的優秀樂舞文化,反映出了民族文化的雙向性與複雜性,也反映出了中華傳統文化包容萬象的內涵,更反映出了中國自古各民族便已經開始交往、交流、交融。

南北朝時,西涼樂因誕生在涼州地區而得名,在當時得到怎樣的發展 - 天天要聞

參考文獻

1、(唐)魏徵.隋書卷15[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37[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郝毅.試探西涼樂民族之源—暨論「變龜茲聲為之」[J]音樂研究,1985.

4、黎國韜,陳佳寧.西涼樂源流考[J].文化遺產,2018.

5、王虹霞.東晉南北朝時期西域樂舞在北方地區的傳播及其特點[J].音樂研究,2005.

6、馬歡.論西涼樂的形成、發展及其影響[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

7、項群勝.「西涼樂」考辨[D].武漢音樂學院,2007.

8、白翠琴.從西涼樂形成發展看民族間文化交融[J].民族史研究,2002.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探訪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部分坍塌 正加快搶險和維修 - 天天要聞

探訪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部分坍塌 正加快搶險和維修

6月16日6時至17日6時,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稔田鎮遇持續性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6月17日凌晨2點40分,有着「客家第一祠」之稱的李氏大宗祠東西兩側兩列橫屋坍塌,受損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座無重大損毀,無人員傷亡。圖為6月20日,相關部門和文物專家陸續前往李氏大宗祠查看坍塌情況。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雲南保山市長陳銳因病逝世  簡歷從官網撤下 - 天天要聞

雲南保山市長陳銳因病逝世 簡歷從官網撤下

大皖新聞訊 6月20日,一則雲南保山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銳已於日前離世的消息引發了關注。大皖新聞記者就此諮詢了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證實,消息屬實,並稱陳銳系因病逝世。陳銳的簡歷已從官網撤下6月20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陳銳的簡歷已從保山市人民政府官網撤下,而在該官網搜索關鍵詞「陳銳」,顯示的...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 天天要聞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利用拍賣行員工身份,將貨主委託的拍賣品低價僱人夾帶運輸進出境,6月2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四中院獲悉,近日,北京一名拍賣行員工因走私多件拍品獲刑。值得注意的是,該名員工走私的拍品中,有兩尊明代金佛,該案也是北京首例以走私文物罪判決並成功從我國香港地區追迴文物的案件,有力打擊了走私犯罪,保護了國家文...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 天天要聞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在意識到自己的「520」演說引起了兩岸巨大震動之後,「台獨」頭子賴清德就開始想盡辦法撇清自己的責任。但這些表面功夫只能用來糊弄不熟悉中文表達的西方媒體,當賴清德面對島內民眾時,露出的則是另外一幅嘴臉....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 天天要聞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許多角度來談,比如組織度、政治、經濟等。但戰爭畢竟是戰爭,戰爭雖然是政治的繼續,但政治鬥爭一旦轉變為軍事鬥爭,就必然要遵循軍事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