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2024年01月06日15:05:13 歷史 1321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 來源/文史書生
  • 作者/文史書生

此人不過是割據隴右一隅之地的軍閥,但卻能硬扛東漢傾國之力的進攻,將天下統一的進程拖延了四年多,甚至使得劉秀的幾員大將都累死在了軍中。此人究竟是誰呢?他為何能做到這一點呢?最後結局又如何呢?

公元30年,劉秀平定關東地區,重新將目光轉向了西面。

此時還堅持割據的軍閥已經不多,只剩下了代郡的盧芳,隴右的隗囂和蜀地的公孫述。按一般流程,漢朝可能只需要兩三年時間就能統一天下了,但劉秀沒想到,光一個隴右地區,就拖了他四年多時間。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最初劉秀是想和平統一隴右的,畢竟隗囂威望挺高,也確實在亂世中維護了一方安寧,並且還和劉秀合作過。因此劉秀親自寫信給隗囂,又送厚禮結交他,希望他能像竇融一樣歸順漢朝。到此時,劉秀又向隗囂許諾,如果隗囂肯歸降,就給他中央高官和世襲爵位。

和喜歡使詐的那些君主不同,劉秀還是比較守信用的。此前他勸降蒼梧太守杜穆和交趾太守錫光等人時,就曾許諾他們列侯之位。後來這些人投降,劉秀果然封他們為列侯。

然而隗囂想要的卻不是什麼高官之位,他想的是裂土封王,割據一方,最多是在名義上向劉秀稱臣,但不會入朝,還是要當隴右的霸主。那隴右不就分裂出去,成了東漢的朝貢國了嘛?這是劉秀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這樣一來,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恰好公孫述此時又出兵進犯,劉秀就向隗囂提出借道隴右進攻蜀地,但隗囂找出種種借口,不肯借道。劉秀乾脆直接派耿弇等七名將軍帶兵強行借道,想要以武力迫使隗囂屈服。隗囂卻很強硬,直接阻塞道路並襲擊漢軍,漢軍不熟悉地形,只能敗退。

這下隗囂和劉秀徹底撕破了臉,索性向公孫述稱臣並請求援軍。隗囂不願坐以待斃,主動進攻漢朝,卻被馮異、祭遵等將領擊敗,只能退保隴右。隨後漢軍反攻,集合數路大軍猛攻隴右,隗囂的部下牛邯等人不戰而降。

但即便如此,隗囂還在頑強抵抗,他層層設防,給漢軍造成了很大阻礙。幾個月後隗囂甚至在公孫述的支援下又反攻天水、安定等地。馮異、祭遵等大將都因為和隗囂長期相持,操勞過度,累死在了軍中。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直到公元33年,雙方開戰三年後,隗囂的地盤在漢軍的連續進攻下不斷縮水,才終於撐不住了。這年春天,隗囂又病又餓,只能出城吃「糗糒」,結果就「恚憤而死」,意思就是怨憤而死了。

這段記載有點奇怪,隗囂既然又病又餓了,為什麼一定要出城吃飯呢,在城裡休息不好嗎?難道城內沒有做飯的炊具嗎?當然不是,如果城內有吃的,隗囂也不至於非得跑出來吃飯,他此時應該不會有郊遊的心情。

實際上,這應該是因為劉秀對隗囂實行了封鎖策略,隗囂所在的城池糧食耗盡,所以只能出城,看看鄉間還有沒有什麼糧食了,這應該也是隗囂「怨憤」的重要原因。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但鄉間也沒有什麼好吃的,所以隗囂這個軍閥頭子也只能吃「糗糒」了。糗糒究竟是什麼食物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有說法是大豆和米粥。這些食物想必沒有多好吃,對於窮苦百姓而言當然是珍貴的,但對於隗囂而言就有些難以下咽了。

要知道,隗囂可是出身隴右大族,家境一直比較富裕,可以說從來沒過過苦日子,一直都是錦衣玉食過來的。不說山珍海味吧,至少常年雞鴨魚肉還是沒問題的。但他此時卻淪落到吃大豆和米粥的地步,心情鬱悶也就很正常了。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隗囂當年被族人公推為主將,何等威風,而他也曾經縱橫關隴,自認為足以和公孫述平起平坐,劉秀都要和他稱兄道弟。但他最後卻被劉秀打得只能困守孤城,還不得不向一直看不起的公孫述稱臣,其心態之落差可想而知。因此隗囂最後的心態就是「怨憤」,越想越痛苦,越想越生氣,再加上本來就得了病,最後就這麼在憤怒與疾病的夾攻下死去了。

這種死法大家可以聯想一下袁術,袁術後來也是這種處境。雖然還沒有到滅亡的地步,但軍隊已經陷入絕境,進退兩難,物資也快要耗盡,袁術想喝點蜜水解渴都喝不上了。最後袁術就嘆息良久,結果吐血而亡。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喝不上蜜水其實只是一個誘因,關鍵在於這一點背後折射出了窮途末路的處境。隗囂也是如此,他當然不可能僅僅因為吃不上好飯就氣死,但聯想到此時的絕境,就怨憤而死了。

隗囂怨誰呢?大概是怨恨部下背叛了自己,怨恨公孫述救援太慢,也怨恨劉秀非要來攻打他。他認為劉秀和自己井水不犯河水就挺好的:你在洛陽稱帝,我在隴右當我的山大王,當初和我關係那麼好,為什麼非要來打我呢?

但其實,隗囂之所以落得這個下場,終究還是要怪他自己。此時東漢已經平定了大半個天下,大一統已成大勢所趨,只剩隗囂、公孫述等少數幾個軍閥還在負隅頑抗。隗囂本來深受劉秀的賞識,即便投降漢朝還照樣能享受高官厚祿,劉秀對降臣也一向寬大。但隗囂卻冥頑不靈,一定要頑抗到底,最後落得這個下場,又能怨誰呢?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不過,隗囂之死並不代表漢朝就此平定隴右。其殘餘勢力又擁戴隗囂之子隗純為主,繼續抵抗漢軍,可見隗家在隴右有多大的影響力,不愧為世家大族。此後漢軍與隗家又在隴右激戰了一年。

直到公元34年十月,漢軍大將來歙在落門聚大敗隗純,隗純走投無路,才不得不投降漢朝,其部下也大多投降。只剩一個死硬分子王元不肯投降,逃到公孫述那裡去了。

要說劉秀也確實寬宏大量,面對給他製造了這麼多麻煩的隗純也還是選擇了寬恕,沒有殺掉也沒有侮辱。可惜隗純實在不爭氣,後來還是不服劉秀,又和賓客勾結,想要逃到胡人那裡去,結果在武威郡被殺。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無論如何,漢朝歷經四年多的戰爭,終於徹底平定了隴右地區。漢朝是在公元30年平定關東,隨後試圖招降隗囂的,隗囂不肯投降,劉秀隨即發兵征討。

隗囂如果在當時就投降的話,漢朝就能跳過隴右這一步,直接攻打公孫述了,天下也很可能提前統一。而隗囂卻選擇了頑強抵抗,硬是以一己之力將漢朝統一天下的進程拖慢了四年多,此後漢朝才得以開始消滅公孫述的戰爭。

隗囂和隗純其實並非什麼當世名將,也談不上勇武,為什麼就能以隴右這一隅之地,和平定了大半個天下的劉秀打這麼久呢?這其中既有隗囂本身勢力的原因,也有劉秀的原因。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隗囂本身勢力的原因有四點:

  1. 隗囂出身隴右大族,本身根基深厚,在隴右地區已經經營了好幾代。

隗家經過多年的積累,本就儲藏了大量的糧食和金錢,大概還有不少私人武裝,可以說本身就有實力。再加上好幾代人一直在當地施行善政,收買人心,威望自然也很高。這也是後來隗囂被打成那樣,依然有那麼多人追隨他的重要原因。

  1. 隗囂收攏了不少流民,大大增強了自身的實力。

在古代,人口就是一項重要資源。隴右本身人口雖然不多,但隗囂在新朝末年的戰亂中收攏了大量流民,充實了隴右人口。在和平時期,古人一般安土重遷,不會輕易遷移,就算遷移也是朝富裕地區遷移。但在亂世就不同了,只要能活下去,有一口飯吃,哪裡都能成為流民的目的地。此時的隴右在隗囂的經營下相對安定,就成為了流民的樂園。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1. 隗囂名下有不少名士大儒,為他提供了理論支持。

逃到隗囂這裡的除了一般流民之外,還有不少名士。自從王莽亂政以來,一向富庶的關中戰亂不斷,關中的大批士人也不得不遷移。隴右與關中相連,於是三輔地區的大批士大夫都來投靠隗囂,其中包括長安人谷恭、平陵人范逡、平襄人行巡、河陽人王捷、長陵人王元等。這些士大夫除了帶來財富和書籍之外,也大大增強了隗囂的統治力量。

  1. 隴右地勢險要,相對關中而言佔據了地形優勢。

從地形圖上就可以看出,隴右多山地,地勢較高,對關中地區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優勢。隴右軍閥隨時可以從高處衝下,直取關中。而關中勢力想要反過來攻打隴右就比較困難,不得不從低處向上進攻,還要面對隴右方面藉助地勢設立的重重關卡。諸葛亮北伐一定要先攻下隴右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奪取了隴右就擁有了對關中的主動權。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劉秀本身的原因:

從劉秀用兵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劉秀一向更傾向於和平統一,能夠動筆的就不動刀槍,因此劉秀才會多次嘗試招降隗囂,並擺出一個很低的姿態。在劉秀看來,天下百姓已經因為多年的戰亂而損失慘重,因此能少流點血就少流點血,為此多付出一些時間也是值得的。

事實上,劉秀的這一做法在大多數時候也確實是有效的。比如對江南地區他就基本是傳檄而定,大部分地區都是地方長官投降,漢軍派人來和平接管,沒有動刀兵。河西地區的竇融同樣是和平歸順了漢朝,還留下了一段「竇融歸漢」的佳話。可惜這一套在隗囂這裡就沒有效果了,劉秀的等待反而給了隗囂喘息之機。

以一隅之地,硬抗東漢傾國之力,此人硬是推遲了天下統一的進程 - 天天要聞

但無論隗囂有再多優勢,劉秀再猶豫不決,以隴右一隅之地終究是無法和大半個天下長期對抗的,其敗亡無非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隗囂的抵抗最後只給他帶來了「憂憤而死」的結局,而劉秀則在此後「宜將剩勇追窮寇」,徹底統一了天下,讓漢朝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文史書生」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搬運,侵權必究!

#來點兒乾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 天天要聞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經發展了廣大的游擊戰爭,是平地能夠發展游擊戰爭的證據。」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紹興十一年,岳飛在一天之內被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至臨安。隨即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但這只是一個幌子,是個緩兵之計,不久就被誣陷謀反,下了大獄。一時間朝野大駭!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 :「你們誣告岳鵬舉謀反,究竟有何真憑實據?」秦檜奸笑一聲:「其事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