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知了
編輯|t
1991年的一天,國家副主席王震正在處理公務,秘書急匆匆走了進來,將一封原359旅老戰士「馬興」寄來的書信交給王震。
看到老戰友來信,王震將軍很是高興,他本以為馬興此次來信是為了敘舊,可當他打開書信,心情久久未能平靜。
原來,信中那句「您還記得1945年冬,廖家借給359旅1000擔救命糧嗎?」,將王震將軍的記憶拉回那個軍火繚繞的年代。
王震將軍
一篇雜誌成救命稻草
1990年6月3日,鑒於「反革命」分子廖復初在獄中積極改造、表現良好,司法部門宣布其刑滿釋放。
此時的廖復初已是花白老頭,再也沒有了對生活的激情,他只想着能夠和妻兒團聚,安享晚年。
可事不如意,因他的戶籍為應城膏鹽礦區,根據當時的戶籍政策,他只能返回故地居住。但廖家早已舉家搬遷至武漢居住,廖復初來到武漢尋找妻兒,但卻因戶籍限制,成為了「黑戶」,生活處處受到限制。
廖復初十分沮喪,早在監獄改造40年間,他多次提出上訴為自己討回清白,但卻一直未果。如今好不容易出獄,卻再次遭受波折。
無奈之下,廖復初只能請求有關部門,希望能為自己解決戶籍問題,可一直沒有得到回應。
一氣之下,他只好再次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平反建國初的冤案。在廖看來,此時中國已迎來新生,法律相當完善,現在申訴定能為自己鳴冤。
可結果再次讓他受到打擊,法院很快就給出回復:原判正確,不予受理!
一而再遭受生活的不公對待,再加上年事已高,廖復初愈發苦悶彷徨,沒有了維權的動力。
80年代,武漢有一份十分暢銷的報刊《春秋》,該報刊發表了很多振聾發聵的新聞,史學界公認北有《縱橫》,南有《春秋》。
1990年,該雜誌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我為三五九旅籌軍糧》的文章,該文章由李實口述、馬希良代筆所寫。
而生活在武漢的廖復初在苦悶之時,每天以讀書看報打發時間,有一天他剛好看到了這篇報告,一時間激動不已。
畢竟,這篇文章中李實專員籌集軍糧的對象正是廖家,而文中提到的「廖復初」就是自己,自己是為革命立了大功的!
他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急急忙忙打聽李實的下落。李實是老革命家,曾參加過南昌起義,新中國後出任湖北文教廳廳長,後擔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
然而,李實早於1983年逝世,廖復初失望之餘,決定尋求李實生前好友馬希良幫忙。
遲到46年的求助信
隨後,廖復初就寫了一封長達六七頁的求助信,信中講述了自己就是他筆下的廖復初,又講述了自己40年來的冤屈和波折,希望馬希良能為他平冤。
原來,廖家曾是應城家財萬貫的大戶人家,掌握着應城一帶的膏鹽礦,多年來積累了大量財富,戰亂時期自建城堡,配有5000餘名持有刀槍的青壯佃戶。
正是這股力量,使得廖家在戰亂時沒有受到土匪、軍警打劫,而為了保住膏鹽礦,廖復初當時自任膏鹽礦自衛隊隊長。
時間來到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大肆殺捕中共地下黨員,還將黑手插進了膏鹽礦。廖復初得知後,竭盡全力和國軍斡旋,耗費了大量錢財,積極營救我黨3名地下黨員,並送其離開應城。
1949年,應城縣迎來解放,而廖家在當地口碑極佳,經常接濟窮苦百姓,深受百姓愛戴,因而被大眾推舉為膏鹽礦區代表,參加了「各代會」。
因廖復初帶頭恢復經濟、積极參加各項活動,屢屢受到當地政府的鼓勵和嘉獎。這讓廖復初對新中國更是充滿希望,認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1951年的「鎮反」運動中,廖復初卻被人從夢中叫醒,五花大綁關押到監獄中,其理由是他曾擔任膏鹽礦自衛大隊長「偽職」,當地法院更是判決其無期徒刑。
廖復初信中十分苦悶,他曾多次幫助中共做事,卻遭到這種下場,獄中,他多次提出重審案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馬希良讀了廖復初的信件後,為其悲慘遭遇表以同情,他不忍心讓曾經幫助中共的黨外朋友含冤。
馬希良寫信給王震
不過,馬希良雖是人民作家,可在案件方面說不上話,他絞盡腦汁,想着找誰才能為廖復初平反呢?
王震將軍
很快他就想到了老領導、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
馬希良原名馬興,高中畢業不久就告別父母,投筆從戎,走上了革命之路。而因他寫出了很多優秀作品,其文章多次載入《解放日報》、《新華日報》上,王震將軍對其也有耳聞。
1942年,馬興被派往359旅工作,王震將軍得知後,特意在百忙之中看望他,笑着說:「好傢夥,咱三五九旅的筆杆子啊!」
臨走前,王震囑咐馬興,如果有什麼要求,可以直接提出來。也正是這句話,讓時隔多年後的馬希良鼓起勇氣,決定向老首長王震寫一封求助信。
很快,信就傳到王震將軍的辦公室,如果是普通信件,王震將軍大概是不會親自過目的,可當看到昔日老部下馬興寄來信件,王震親自過目了一番。
而正是這封信,讓王震將軍的記憶再次回到了1945年冬,那個風雨漂泊的歲月!
廖家貢獻1000擔救命糧
1945年冬,蔣介石撕破臉皮,派出大軍向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不過,整個中原軍區才不過6萬多人,面對36萬餘敵軍,我軍只能被迫轉移性作戰。
而王震時任中原軍區副司令,為了保證主力兵力快速突圍,率領359旅同敵人戰鬥,並接連打了數個勝仗。
12月底,359旅進軍環潭,可誰知此時下起了大雪,前方道路被封,但359旅行軍路上沒有帶多少糧食,很快整個部隊就陷入了缺糧危機。
連日的高強度行軍打仗,已讓戰士們筋疲力盡,沒有足夠糧食供應,不少士兵力不從心,再這樣下去十分危險。
旅長郭鵬和政委王恩茂經過緊急商議後,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請地方幹部籌糧,很快就找到鄂北行署專員李實,讓他務必完成任務。
李實是中共早期黨員,黨性覺悟高,他當即接下了這個重任。
不過,到底該如何籌糧,這對李實來說是個棘手的問題。他本想去國統區購買,可購買這麼一大批糧食,必然會引來敵人的注意。
但很快,一個工作人員就想到了辦法,那就是向廖家寨大地主廖友湘借糧,此人是環潭首富,家裡自然不會缺糧。
況且,廖家深明大義,對共產黨頗有好感,抗日時期主動多次為李先念的新四軍捐款。
有了主意後,李實連忙帶人前往廖家,可誰知廖氏父子已離家多日尚未回歸,這讓李實大為失望。
但當共產黨有事求助廖家,廖家90多歲的祖母「土地婆」親自接待,得知359旅遭遇困難後,立即表示可以捐贈糧食等物資,只求解放後別怠慢了廖家子女。
隨後,「土地婆」要求管家去庫房裡取一千擔糧食、50多頭肥豬,派出了牛車送往359旅駐地。
李實十分激動,當即寫下欠條,交到廖家祖母手中,誰知「土地婆」看都不看,直接撕掉,表示她是甘心為共產黨做貢獻,不求回報。
正是這一千擔糧食,解決了359旅的燃眉之急,戰士們吃飽飯後如同滿血復活,很快就打了勝仗,打出了名聲。
王震為廖復初平反
看完馬興(馬希良)寄來的信後,王震內心百感交集,他早就對廖家「土地婆」敬佩不已,如今得知其後人遭遇不白之冤,無法正常生活,下決心為其平反。
很快,王震就親自打電話給相關部門,要求重新徹查廖復初一案。而湖北省委接到指示後,立馬翻開當年的卷宗,發現廖復初確有冤屈,隨後將消息告訴王震副主席。
王震將軍接到案件報告後,立馬做出了「平反」的批示,並要求當地政府為廖家進行補償。
1991年10月,和妻兒共同生活的廖復初,接到了應城市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宣布廖復初無罪。
接到這一消息後,廖家上下激動萬分,廖復初更是捧着判決書痛哭流涕,似要將40年來的委屈和心酸發泄出來。
隨後,馬希良夫婦帶着200元紅包前往廖家作為補償,馬老更是親自題寫對聯:「半世沉冤化甘露,一生喜淚頌黨恩!」
廖復初將這幅對聯視為珍寶,將其張貼於廖家大門兩側,向世人宣告自己沉冤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