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一共有12位皇帝,自然就有12位原配的皇后;做母儀天下的皇后自然是人生一大幸事,但並不是每一位原配皇后一生幸福、結局都是好的,比如:
皇太極的髮妻鈕祜祿氏,差一點就當上皇后,只可惜壽命太短;
順治帝的原配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直接被廢,降為靜妃;
康熙的髮妻孝誠仁皇后,生下太子胤礽後便病逝了,年僅21歲;
雍正的髮妻孝敬憲皇后雖生下一子但早夭,之後再無生育;
乾隆的髮妻孝賢皇后,是乾隆的「白月光」,生下兩位嫡子但全部夭折,孝賢皇后悲痛欲絕不久也病逝了。
這幾位原配皇后倒還算可以,要麼沒有兒子,要麼早早病逝;而縱觀整個大清,最慘的原配皇后無非就是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同治帝病逝後,孝哲毅皇后雖懷有同治帝的骨血,但權力慾望很強的慈禧絕對不允許自己討厭的孝哲毅皇后掌握大權,不管孝哲毅皇后生下男孩女孩都不準立為新帝。孝哲毅皇后在慈禧的百般為難下,看不到希望吞金自殺(還有一種說法是沒有死,被救下,但是絕食自盡,為同治帝殉葬)。
而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孝淑睿皇后,可以算的上是整個大清幸福指數最高的一位皇后了,而且她是大清唯一一位生下皇帝的原配皇后。
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自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想要「立嫡立長」為皇儲,尤其是康熙與乾隆是最明顯的;奈何因各種原因都沒能實現,到了嘉慶帝卻實現了這一點:嘉慶帝髮妻孝淑睿皇后所生的嫡次子綿寧,被嘉慶秘定為皇儲,並順利繼承皇位。
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位生下皇帝的原配皇后,嘉慶心目中的「白月光」究竟是什麼樣的?
01 出身並不高
孝淑睿皇后是喜塔臘氏,屬於滿洲正白旗;可能很多人對喜塔臘氏這個姓氏比較陌生,不過看過《延禧攻略》的人應該知道富察皇后身邊的大宮女爾晴便是喜塔臘氏,之後嫁給了傅恆。不過真實的歷史上傅恆的福晉並非喜塔臘氏,而是滿洲第一大美人那拉氏。
很多人對孝淑睿皇后有一個誤解:認為孝淑睿皇后是大清所有皇后中出身最低的;畢竟皇后並不單純是皇上的妻子,更是大清母儀天下的女人,很多時候皇上還要靠皇后娘家的勢力幫自己坐穩皇位。
比如乾隆的孝賢皇后,是雍正親自為乾隆選的嫡福晉,就是想要依靠富察氏一族的勢力,幫助乾隆坐穩皇后;雍正的目的確實也達到了。
但孝淑睿皇后顯然並沒有起到這一作用,乾隆不過是看孝淑睿皇后得父親老實本分;不過孝淑睿皇后並不是大清出身最低位的皇后,而是孝淑睿皇后的婆婆孝以純皇后魏佳氏(我們所熟知乾隆帝的寵妃令妃),她是大清唯一一位具有漢人血統的皇后;要論出身,孝淑睿皇后要比婆婆魏佳氏強一些。
仁宗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女
當然身在後宮之中,出身並不能代表決定一切,魏佳氏照樣可以做寵妃,魏佳氏的兒子照樣可以做皇帝,而自己則被追封為皇后。
喜塔臘氏一族在大清有「舅家」的稱號,這還要追溯到太祖努爾哈赤出生以前:孝淑睿皇后的十一世祖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其長子都理金在女真族有很高的地位,都理金的孫女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祖母,其玄孫女則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生母顯祖興皇后。
喜塔臘氏一族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很受重視,太祖與太宗讓喜塔臘氏一族負責守護永陵。因為職責所生,所以喜塔臘氏一族大多並未跟隨順治帝與睿親王多爾袞入關,而是留在了關外。
遠離朝廷,意味着喜塔臘氏一族便失去了提高身份的機會。
孝淑睿皇后是十一世祖第五子薩壁圖的後來,而薩壁圖的玄孫得以有機會抬旗入正白旗,任職包衣佐領。
而到了乾隆朝,孝淑睿皇后的堂叔祖在乾隆六年得以從正白旗抬入滿洲正白旗,任職世管佐領。孝淑睿皇后出生的時候,全家已經抬旗到滿洲鑲白旗二十餘年了。
滿洲正白旗屬於上三旗,所以說孝淑睿皇后是出身於上三旗;如此說來,出身雖不算顯貴,但相比包衣世家出身,已經很不錯的了。
孝淑睿皇后與嘉慶帝顒琰是同年出生,而且二人僅僅相差40天的時間先後出生。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採取秘密立儲的方式將顒琰立為皇儲;而次年則將孝淑睿皇后指給顒琰為嫡福晉,可見乾隆為顒琰選的並非單純的嫡福晉,而是未來的皇后人選。在行皇子大婚禮以後,孝淑睿皇后正式成為顒琰的嫡福晉。
但顒琰大婚的次年,其生母魏佳氏病逝。
乾隆四十五年,孝淑睿皇后為顒琰生下一個女兒;兩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便是綿寧,後來的道光帝。
仁宗為皇子,乾隆三十九年,高宗冊後為嫡福晉。四十七年八月甲戌,宣宗生
綿寧的出生可以說對乾隆與顒琰來說都意義非凡:因顒琰長子夭折,綿寧出生以後既是嫡子又是長子,身份本就極為尊貴。再加上乾隆早早就將顒琰秘定為皇儲,綿寧便是乾隆眼中的「皇太孫」,可以說在乾隆朝後期以及整個嘉慶朝,綿寧都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
在綿寧出生的這一年禮部尚書恭阿拉的女兒鈕祜祿氏,正式入宮成為乾隆十公主和孝公主的伴讀。要注意一點,鈕祜祿氏是孝淑睿皇后病逝後,顒琰的第二位皇后;可見從這個時候開始乾隆就已經在準備為顒琰再添福晉了,只可惜鈕祜祿氏年齡還小,這一年只有7歲。
之後孝淑睿皇后又生下兩個公主,孝淑睿皇后本來身體很健康,但是用四年的時間生下一子二女,血氣虧損導致身體越來越差。不過從生子這一層面來說,顒琰確實非常寵愛髮妻。
乾隆五十年,本就身體虛弱的孝淑睿皇后再次懷孕,但是並未產下皇子皇女,而是小產了;孝淑睿皇后小產以後,身體越發不好,已經不再適合懷孕生子。
乾隆將秀女完顏氏賜給了顒琰做側福晉,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乾隆的目的。
只可惜完顏氏的身體並不好,早早便病逝了。
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將顒琰封為嘉親王,孝淑睿皇后得以成為嘉親王嫡福晉。
之後乾隆將和孝公主的伴讀鈕祜祿氏指給顒琰為側福晉,畢竟作為親王沒有側福晉確實不像樣子;與此同時,還有劉佳氏與侯佳氏兩位官女子一同賜給了顒琰。
02 死後葬禮寒酸
乾隆六十年,乾隆正式宣布將顒琰立為皇太子,次年顒琰正式登基稱帝,改為嘉慶元年;而孝淑睿皇后則正式被冊封為太子妃,次年顒琰登基後,孝淑睿皇后被正式冊封為皇后。
只可惜,孝淑睿皇后僅在後位上兩年的時間便病逝了。
孝淑睿皇后可以說是一位很低調的人,不會勾心鬥角爭奪寵愛,因為她是嘉慶帝心目中的「白月光」,既然深得夫君寵愛又何須爭寵呢?
孝淑睿皇后可以說活着的時候低調,死後喪禮更是低調!
可能有人問:既然是母儀天下的皇后,按理說即便是不受寵葬禮也會很隆重,更何況孝淑睿皇后深得嘉慶帝寵愛呢?
我們要看孝淑睿皇后病逝的時間,是嘉慶二年。
嘉慶二年,嘉慶帝已經登基稱帝,但實際上並無實權,朝中大小事還是乾隆說了算;
乾隆的繼後那拉氏雖然為乾隆生了兩個兒子,但是後期被乾隆所厭棄,雖沒有廢后,但實際上比廢后還要慘,那拉氏死後,乾隆將其葬入純惠皇貴妃陵寢之中,連一個單獨的陵寢都沒有;畢竟那拉氏曾是皇后,乾隆如此做,確實薄情寡義。
但孝淑睿皇后,乾隆的兒媳婦,為何葬禮低調到過分呢?
在孝淑睿皇后病逝當天,乾隆便下了敕諭:皇帝嘉慶輟朝七日,穿素服七日,等到孝淑睿皇后的梓宮移到暫安靜安庄以後嘉慶帝需要換回常服。
大臣們也素服七日,需要剃髮但不摘纓。
了解清史的人應該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孝淑睿皇后的葬禮可以說簡單的有些過分了,根本就不像是一個皇后該有的葬禮待遇。
乾隆是這樣說的:皇后死後的喪儀按理說應當按照慣例來舉行,但是皇帝還要侍奉我左右;我已經年老,應當處處都有吉祥的意思,若是大操大辦皇后的葬禮,哭天喊地的,我這個老人家怎麼會受得了呢?需要考慮我的心情啊!
「所有應行典禮,原當照例舉行,但皇帝侍奉朕躬,而臣民等亦皆禮統於尊」。
其實若放在現在,也可以理解,畢竟老人家年齡大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確實受不了;而且老人家年齡一大,最見不得有人去世,會聯想自己會不會不久於人世,心裏會害怕擔憂。
但孝賢皇后的葬禮隆重異常,孝淑睿皇后同孝賢皇后相比,確實寒酸不少。
但即便是嘉慶心裏不舒服,皇父乾隆還在掌握實權他也不能說什麼,只能是照辦。
與嘉慶朝夕相處23年,最後葬禮竟然如此寒酸,不知孝淑睿皇后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03 唯一的兒子登基稱帝
孝淑睿皇后的葬禮雖然簡單,但讓人欣慰的是她唯一的兒子得以登基稱帝,是大清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嫡子身份繼承皇位的。
當然這跟嘉慶的第二位皇后也有關係,孝淑睿皇后病逝後,鈕祜祿氏被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事宜;之後不久被封為皇后,成為嘉慶的繼後(孝和睿皇后)。
孝和睿皇后為嘉慶生了兩個兒子,既然是皇后所生,自然都是嫡子;
按照我們看清宮劇的一貫的思路來說,孝和睿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能登基稱帝,會想盡各種辦法讓自己其中一個上位;但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孝淑睿皇后病逝後,綿寧便交給了孝和睿皇后撫養,按照輩分來說孝和睿皇后是綿寧的養母。
孝和睿皇后對待養子綿寧絲毫沒有敵意,甚至比自己的兒子還要疼愛有加。
而且在關鍵的時刻,力保綿寧登基稱帝。
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帝在避暑山莊突然病逝,僅僅兩天的時間;正因為嘉慶帝病逝的太突然,連傳位昭書都沒來得及宣讀;雖然身邊的大臣搜遍嘉慶帝全身,以及隨身攜帶的十幾個大箱子,都沒能找到傳位昭書。
雖然大家都知道嘉慶帝最屬意的人選是皇二子綿寧,但畢竟沒有傳位昭書,誰也不敢擅專;關鍵時刻,有的大臣提議通知還在京城的孝和睿皇后嘉慶帝的死訊,然後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再尋找一番,能否找到傳位的詔書。
孝和睿皇后得知嘉慶帝死訊後,派人找了正大光明牌匾以及嘉慶帝的寢殿,但是都沒能找到;前去給孝和睿皇后送信的大臣,是孝和睿皇后的親哥哥何世泰,何世泰與妹妹商量該如何是好?
孝和睿皇后很識大體,顧全大局,決定下一道懿旨,力保皇二子綿寧登基稱帝。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何世泰帶着孝和睿皇后的懿旨到達避暑山莊之前,據說在一個太監的身上找到了傳給的詔書;再加上孝和睿皇后的懿旨,綿寧可以成為毋庸置疑的新帝。
正因為孝和睿皇后力保自己坐上皇位,綿寧很是感激,剛登基便將孝和睿皇后尊為皇太后,並且極為孝順。
結語
孝淑睿皇后雖然年僅38歲便病逝,但在她與嘉慶23年的婚姻生活中,最起碼得到了尊重與疼愛;而且嘉慶帝是發自內心的寵愛自己的髮妻,作為皇子以及後來登基稱帝,不可避免身邊會有很多美貌的女子,但嘉慶還是一如既往愛自己的妻子。
嘉慶二年,因乾隆帝還在世,孝淑睿皇后的葬禮辦得極為簡單;正是出於對髮妻的愧疚,嘉慶做了很多首悼亡的詩詞,來緬懷自己心目中的「白月光」,並且表示還想與孝淑睿皇后來世再做夫妻,確實讓人很感動。
相依漫增離別嘆,質托堅貞素輝燦。
物猶如此人何堪,緣結三生誠一貫。
玉能耐久人寄生,玉無情兮人有情。
無情者久有情暫,塵綱牽纏曷不斷。
孝淑睿皇后雖然去世的早,但其實她挺幸運的:
沒有婆媳矛盾,因為婆婆魏佳氏在他們大婚次年便病逝了;
沒有那麼多的鶯鶯燕燕跟自己爭寵,畢竟嘉慶身邊的妾室本身就少,再加上嘉慶確實打心眼裡喜歡孝淑睿皇后,所以孝淑睿皇后壓根不需要去爭寵。
雖然只生了一個兒子,但卻登上了皇位,是大清唯一一位嫡子身份繼承皇位的。
自己出身並不算高貴,卻能登上皇后之位,確實是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