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三國:三四八 司馬篡位

2022年11月02日19:55:52 歷史 1941

魏徵南大將軍陳騫與驃騎將軍石苞多次對魏元帝曹奐進言,稱曹魏曆數已盡,勸其順應天命,行禪讓之舉。

十一月十二日,在晉王司馬炎的逼迫下,魏元帝曹奐被迫把皇位禪讓給司馬炎。

十四日,曹奐遷居金墉城

臨行前,太傅司馬孚前來與他辭別,拉着他的手,流淚嘆息,不能自制,說:「我至死都是大魏的臣子。」

十六日,司馬炎登上皇帝位,國號晉,史稱晉武帝,改年號為泰始,大赦天下。

十七日,尊奉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安排在鄴城,給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國初期的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

其地位、待遇、結局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曹奐在陳留封國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謚號元皇帝,後人稱為魏元帝。

史說三國:三四八 司馬篡位 - 天天要聞

魏宗室諸王都降為侯。

追尊晉宣王司馬懿為宣皇帝,晉景王司馬師為景皇帝,晉文王司馬昭為文皇帝,尊王太后為皇太后。

封叔祖司馬孚為安平王,食邑四萬戶,司馬斡為平原王司馬亮為扶風王,司馬伷為東莞王,司馬駿為汝陰王,司馬肜梁王司馬倫為琅邪王。

封弟弟司馬攸為齊王,司馬鑒為樂安王,司馬機為燕王。又把司徒司馬望等諸子侄共十七人都封為王,其中司馬望受封義陽王,食邑一萬戶,配給士卒兩千人。

任命石苞為大司馬,進封樂陵郡公,加侍中,鄭沖為太傅,晉陞為公,王祥為太保,進封睢陵公,府中允許設置七官,何曾為太尉,晉爵為朗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戶。

任命王沈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統領城外諸軍事。

又封王沈為博陵郡公,王沈堅決辭讓,於是改封為縣公,食邑一千八百戶。

司馬炎還打算把朝政託付給王沈,但第二年王沈就去世了。

司馬炎穿孝服哀悼,賜棺木朝服一套、衣一套、錢三十萬、布百匹、葬田一頃,謚號為元。

第二年,司馬炎追思王沈的功勛,下詔說:「表揚過去的行為,是為了崇尚賢者,為後人樹立榜樣,慎重對待死者而不忘前人之功,則會民德淳厚教化興隆,已故散騎常侍、驃騎將軍、博陵元公王沈,行循禮而居身正,心思清廉而純粹,胸懷經綸典籍,才識博通。入居侍中納言之位,出掌監牧方岳之任,獻謀略於朝廷,宣德威於州郡。立國後設官爵,首登公輔之位,統領朝中大事,出負朝廷使命,有護衛輔佐國家之大功。現贈王沈為司空公,以推崇平生,使身沒而名不朽。又生前因輔助之功,當受郡公之封,懇切辭讓,嘉獎其辭讓之德,不改其志,可以郡公官品送葬。王沈平素清儉,不營產業。可使所領士兵作屋五間。」

王沈的兒子王浚嗣爵,後來王沈夫人荀氏去世,準備合葬,見王沈棺木已腐朽,司馬炎又賜棺木一副,之後又追封王沈為郡公。

史說三國:三四八 司馬篡位 - 天天要聞

司馬炎又對其餘文武官員,提級進爵,各有差別。

裴秀被加任左光祿大夫,晉封為鉅鹿郡公,食邑三千戶。

安遠護軍郝詡與裴秀素有交情,有一次給故人寫信說:「我與尚書令裴秀交友,是要從他那裡得到好處。」

有關部門得知此事,上奏請求免去裴秀的職務。

司馬炎包庇裴秀,下詔說:「一般人都不可能使別人不對自己指責誣陷,古人也難於做到這一點。在人事交往上,郝詡是有過錯的,尚書令怎能防範呢?不要追究他的責任了。」

司隸校尉李憙又上奏說:「騎都尉劉尚替尚書令裴秀佔用官家的稻田,應該禁止裴秀的這種做法。」

司馬炎又下詔,認為裴秀輔助朝政,有功於王室,不能因為小毛病而掩蓋他的功勞,於是命有關部門追究論定劉尚之罪,此事也就被禁止。

史說三國:三四八 司馬篡位 - 天天要聞

李憙,字季和,上黨郡銅鞮縣(今山西沁縣)人,東漢大鴻臚李牷之子。

李憙年輕時就有品行,博覽群書,研習典籍,曾與著名隱士管寧一起被徵召為賢良,但他沒有前往,三府也多次徵召任職,他都不就任。

太傅司馬懿又徵召李憙任太傅掾屬,被他以有病為借口堅決推辭,郡縣官吏就扶他登車上路。

當時李憙的母親病重,李憙於是偷偷翻越城牆,徒步回家,正趕上母親的喪事,議論此事的人都讚美他的志氣節操。

後來,李憙擔任并州刺史畢軌的別駕,司馬師執掌魏國軍政大權後,任命李憙為大將軍從事中郎。

李憙到任後,拜見司馬師。

司馬師對李憙說:「過去先公(司馬懿)徵用你,你不答應。如今我任命你,你一下子就來了,為什麼呢?」

李憙回答說:「先君以禮對待我,我則依禮決定進仕或退身。明公用法來約束我,我畏懼法,所以就來了。」

司馬師很是器重他,後來轉任大將軍司馬,不久官拜右長史,隨從司馬師平定毌丘儉文欽後回朝,調任御史中丞。

李憙居官正直,不畏權貴,百官因懾於其威猛之政而風氣肅然,不久又調任大司馬掾屬,因公事被免職。

司馬伷任寧北將軍(一作寧朔將軍),奉命鎮守鄴城時,任命李憙為自己的軍司馬。

不久,魏朝廷任命李憙為涼州刺史,加揚威將軍、假節,兼任護羌校尉,抵禦蠻夷,安定邊疆,很有聲望和業績,時人把他比為西漢馮奉世甘延壽

史說三國:三四八 司馬篡位 - 天天要聞

後來,李憙請求回京,朝廷答應了他,在家中住了一個多月後,被授職冀州刺史,逐漸升任司隸校尉。

李憙上書說:「前立進縣令劉友、前任尚書山濤中山王司馬睦以及已故的尚書僕射武陔,各占公家三更稻田,請求免去山濤、司馬睦等人官職。武陔已死,請求貶損他的謚號。」

司馬炎下詔說:「法律這種東西,天下以它為準繩,不應迴避皇親貴族,朕怎能在其間放縱邪枉呢?經查證,此事皆劉友所為。他欺凌掠奪百姓,迷惑朝廷官吏,應對其拷問處死,以懲罰邪佞之人。如果山濤等人不再重犯已往的過錯,對他們就免於追究。李憙一心為公,對官員行使職責,可稱為邦國中之司直了。漢光武帝有言:『貴戚尚且縮起手以躲避二鮑。』即指整肅百官群僚,使他們各自謹慎於自己的職責。而寬容的恩典,是不應該經常使用的。」

李憙歷任兩朝的司隸校尉,朝廷內外都稱讚他,後因公事被免官,又以本職代理司徒,作為太尉鄭沖的副手,被封為祁侯。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
梅國強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梅國強同志逝世

湖北中醫藥大學7月7日發佈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傷寒學泰斗、國醫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梅國強同志因病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