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總計300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10分鐘)
上一輯我們講述了朱高燧40歲之前的故事,1424年,其父朱棣駕崩後,其長兄朱高熾即位。
在朱高燧的人生後幾年,又發生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他自身態度的轉變,之於整個趙王支系,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今天接着聊。
欒元暉老師演技卓絕
- 兄長即位漲歲祿,就藩彰德棄常山
在「孟賢事件」結束後,根據後來發生的既定事實,我們可以分析出,朱高燧算是有了醒悟。
1424年,其長兄朱高熾以46歲的高齡即位成為洪熙帝。朱高熾為趙王朱高燧把歲祿漲到年兩萬石。原本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將親王級別的歲祿定為一萬石,此刻能夠獲得兩萬石的歲祿,可見朱高熾對於這位一母所生的弟弟還是十分地偏愛與縱容。
第二年5月3日,在永樂年間一直逗留着不就藩的朱高燧終於在42歲的年紀前往封地就藩,其封地位於河南省彰德府,所轄地區極大,包括今河南省鶴壁、林州、湯陰、安陽及河北省涉縣、磁縣、臨漳、武安等市縣地,很大一片土地,府屬地位於安陽縣,將彰德府公署改為趙王府。自此,趙王支繫世代居住於彰德府。
就藩彰德府後,朱高燧也自願放棄了常山郡的左右兩支護衛,常山郡即是今河北省石家莊市。
有道是,皇帝賞賜土地錢糧,高燧上繳軍事力量,其實這才是當時最合時宜的表現。
在彼時明朝那樣的統治模式下,能夠制衡皇權的,也就是所謂的相權,明朝中後期逐漸演變為內閣的權力。而皇權的執行者是通過宦官進行實施,所以明朝中後期,宦官的權力巨大的原因也在此。相反,作為皇帝的親屬,哪怕你位高至親王,比如本文主角朱高燧,你也幾乎沒有半點實際的權力,無非就是躺在封地里吃喝拉撒睡。
而本文主角朱高燧,的確就是這樣做的。
- 高煦事敗議同捕,楊文貞諫宣宗恕
朱高燧就藩後的26天,其長兄洪熙帝朱高熾突然駕崩,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德帝。
朱瞻基即位後,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朱高煦之亂」,此事件多次提及,在此就不再贅述了。1426年,當朱瞻基御駕親征平定高煦之亂後,時任戶部尚書陳山到今河北省的單橋來迎接朱瞻基歸來。史載,此時陳山建議皇帝朱瞻基迅速捉拿朱高燧,因為他和朱高煦共謀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日後朱高燧也可能謀反,到時皇帝可能又得出力平叛。這一段來自於《明史》的記載,我們事實作為依據來判斷,這表述符合邏輯嗎?
電視劇里的高熾高煦高燧三兄弟的形象
很顯然,省愚堅定地認為這不符合邏輯。朱高煦事情已經敗落了,朱高燧或許當年和他沆瀣一氣過,迎接朱高煦的未來,完全由朱高煦自己的態度所決定。這時候如果你要抓捕朱高燧,這屬於自我異想下對於他人進行「有罪推論」,這顯然不符合邏輯。陳山作為戶部尚書,如果能說出這樣一段話,那他幾十年的書可謂是白讀了,當時的他已經61歲,並且身兼大學士職務,當初還做過朱瞻基的帝師。所以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此處清修《明史》再一次加入了藝術潤色,
同樣是這本《明史》的記載,宣宗朱瞻基在聽到陳山如此的論斷後,居然猶豫不決了。唯有「三楊」之一的楊士奇認為不可,最後力諫不能在沒有罪過的情況進行「猜測式抓捕」。
史載,朱高煦被抓捕去北京後,「嘗遣人與朱高燧通謀」。這裡又很玄幻了,朱高煦當時失去自由,他能遣什麼人去與朱高燧通謀呢?通謀的結果是什麼呢?朱高燧是否答應呢?這些,史實都沒有記載。所以說,有些時候,《明史》看着玩兒就好,不必當真。
確切的史實是,第二年,當時朱高煦以及家人都因為高煦之亂被處死,而朱高燧主動聯繫宣宗皇帝稱自己願放棄常山中衛以及群牧所和儀衛司官校。但是最終朱瞻基只是收回了護衛,將群牧所和官校留給了朱高燧。顯然,別人叔侄二人,互相信任。
- 世居安陽天命逝,長子早夭傳次子
歸還常山護衛後,自1427年始,對於朱高燧的記載便不多了。我們大概率可以猜測,他決心在自己的彰德府頤養天年了。畢竟,1427年的他,已經44歲,保養得好,或許還能多活些年歲。
武將出身,眼神犀利
1431年農曆八月,朱高燧過世,享年48周歲,但是按照古人的習慣,由於其出生在1382年的農曆十二月,取頭取尾算虛歲不算絕對年齡的明朝,會把他的年紀算成50歲,也算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紀。薨逝後,朱高燧被上謚號為「簡」,所謂「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顯然這是一個美謚,故朱高燧也史稱趙簡王。
朱高燧不像自己的大哥二哥兒女數量眾多,他只有三個兒子。不過他二哥雖說十幾個兒子,卻沒能留下一個後代,全都在高煦之亂後一起被宣宗處以極刑。
長子朱瞻坺,1411年十一月出生,母翁氏;
次子朱瞻塙,1412年十二月出生,母亦翁氏;
三子未命名,比次子小几天,出生後夭折,無其他記載。
其長子出生之時,朱高燧已經28歲,似乎從側面可以印證出,朱高燧其人並不是一位無所事事只知道無聊造人的逍遙王爺,我們可以從邏輯上去猜測他或許十分類似自己的父親,希望去開疆拓土,希望在戰馬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然,沒有證據,省愚純屬猜測。
1424年,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封朱高燧長子朱瞻坺為趙世子,可惜朱瞻坺在1427年去世,年僅16歲,無後代。待朱高燧薨逝後,他當時唯一在世的兒子朱瞻塙以郡王安陽王之位嗣位趙王。
- 兩任王妃先廢卒,終得翁氏生相伴
朱高燧還有一點獨特,他一生有三位王妃。
這裡,我們就多說兩句古代時候的婚姻制度,說到這裡,或許有朋友會脫口而出「一夫多妻」制,錯誤!正確的說法應該為「一夫一妻多妾制」。
中國古代,是十分講究禮法和名分的,妻不能多,只能有一位,其餘的女子在身旁不能稱妻,只能稱妾。同理,王府家裡亦是如此。王妃只有一位,其餘的稱「妾室」。
那麼朱高燧為何經歷了三任王妃,因為前兩任王妃,相繼去世。
第一任王妃,為上一輯我們提及過的明初將領何福的外甥女徐氏,徐氏也是文官徐章的女兒。1410年,何福自殺,或者說「被自殺」。這位徐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舅舅何福的牽連。1411年,徐氏以因「無子」及「又數誑誕不悛」被廢。那時候,要廢掉一位罪臣的家眷,只需要一個理由即可,被廢掉的徐氏後來命運如何,史無可考,大概率憂憤而死。
第二任王妃,在徐氏被廢后冊立。1411年農曆十二月,黔國公沐晟的女兒沐氏被冊立為王妃。沐晟,這個名字看着會不會眼熟,請大家回看《明朝藩王選講-岷王朱楩》的文章,有詳細講述他與岷王朱楩二人在雲南開展的幾十年的鬥爭故事。沐氏,未為朱高燧生下兒子,是否生下過女兒,不可考,朱高燧一生有三女,皆未記載生年與母親。1423年,沐氏薨逝。
兩任王妃相繼離去後,朱高燧力主將為其生下長子與次子的妾室翁氏扶正,成為第三任王妃。翁氏出生於1489年,當時已經34歲,翁氏之父親是朱高燧旗下常山中衛鎮撫將軍翁陸。自此,翁氏便伴隨朱高燧走完餘生。
1440年,翁氏薨逝,享年51歲周歲,按照明朝的習慣稱為52歲。翁氏得以與朱高燧合葬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壽安山。
- 晚年高燧或思己,後世趙王皆低調
根據史實,我們從邏輯上判斷,在相繼得到兩任皇帝仁宗宣宗的禮遇之後,朱高燧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一位是大哥,一位是大侄子,連滿清都不敢磨滅「仁宣之治」的輝煌,可以想到的是,朱高熾與朱瞻基父子,絕對可以算是賢能之君。所以,高煦之亂後,朱高燧也徹底低調了下來,當然,電視劇里寫的是他被朱瞻基「永遠禁足」,這就是有點魔幻了,史書里彷彿沒找到這段記載。
因為朱高燧在晚年想通了一些問題,不再折騰,當然,年紀大了也折騰不動了,這也影響到後世的趙王,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後世之趙王,基本上也活得很低調。
欲知後世趙王支系中的點滴故事,我們下一輯,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