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給新安旅行團信的圖片
在江蘇淮安新安小學的陳列館裏,珍藏着一封改變百餘位少年命運的親筆信。泛黃信箋上遒勁有力的字跡,見證着抗戰烽火中一群「紅小鬼」的熱血傳奇。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走進這段震撼人心的紅色往事。
1946年5月末的蘇北平原,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新安旅行團駐地的寧靜。通訊員從華中局快馬送來的神秘文件,讓時任團長左林雙手顫抖——信封上赫然寫着"毛寄"二字。當「同志們」三個字從年輕團長口中念出時,全場爆發出震天歡呼。這封僅有38個字的回信,不僅承載着領袖的殷切期望,更凝結着這群少年十年的浴血征程。
時間倒回1935年深秋,14名新安小學學生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感召下,背着放映機、油印機踏上救國之路。從淮河之濱到西北大漠,這群平均年齡僅14歲的少年,用3萬公里徒步丈量出中國版圖上的紅色印記。他們在桂林街頭表演《放下你的鞭子》,在重慶碼頭教唱《義勇軍進行曲》,用稚嫩肩膀扛起抗日宣傳大旗。
1943年冬,一封來自延安的調令讓少年們熱血沸騰。毛主席曾想調他們到革命聖地,卻因日軍封鎖線不得不擱置。兩年後抗戰勝利,當旅行團歷經艱險回到淮安,他們第一時間寫下萬字長信:「我們像失去母親的孩子,終於找到家了!」這封由鄧子恢、譚振林親自轉交的信件,最終換來了那封載入史冊的領袖回信:
新安旅行團各位同志們:
來信收到,極為感謝!祝你們努力工作,繼續前進,爭取民主中國的勝利。
毛澤東
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日
收到回信當晚,團員們連夜將信箋拍照翻印。這些泛着銀光的照片,成為每個人最珍貴的「護身符」。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他們帶着這份特殊的精神武裝,活躍在戰地醫院、支前隊伍中。如今,新安小學的孩子們仍會在入隊儀式上復誦這封信,當年左林團長宣讀回信的老槐樹,已長成三人合抱的「信念之樹」。
從1935到2025,90年時光流轉,但信紙上「繼續前進」的囑託始終迴響。在陳列館留言簿上,有位00後參觀者這樣寫道:「原來『後浪』這個詞,早在我們爺爺的爺爺那輩就存在了。」這或許就是紅色基因最生動的傳承——當新時代少年在觸摸展櫃時,與歷史中的少年隔空擊掌。
這封泛黃的回信,不僅鐫刻着領袖的殷切期望,更封印着一個民族青春勃發的精神密碼。當我們在短視頻平台刷到#少年強則國強#話題時,不要忘記,在5G信號無法抵達的歷史深處,曾有一群少年用雙腳走出最燃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