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子珍:一朵絢爛的「井岡之花」
宋海峰
位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巍巍井岡山,以「中國革命的搖籃」著稱於世。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奮鬥的結果,在這個集體中有一個柔弱但美麗的身影,像一朵秀美的「井岡之花」,盛開在井岡山上,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她就是井岡山第一位女紅軍、第一位女共產黨員賀子珍。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5周年之際,懷着對革命先驅賀子珍的敬仰之情,走進賀子珍故里——井岡山下的永新縣煙閣鄉黃竹嶺村,尋覓一代女傑以熱血澆灌理想,以生命踐行初心的足跡。當地村民告訴我們,這裡的山嶺上黃竹遍地皆是,處處是青翠綠洲,故而得名黃竹嶺。1909年,賀子珍就出生在這個山青水秀的小山村。
抬頭仰望故居前賀子珍年輕時英姿颯爽的半身銅像,耳畔響起了老一輩革命家何長工生前對賀子珍的讚譽:作戰勇敢,機智靈活,騎馬打槍,都很在行,是一個實實在在地,帶過兵打過硬仗的巾幗英雄。

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山村女少年,成長為一名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英勇鬥爭、對黨忠誠,產生穿越時空影響力的紅軍女戰士?
是信仰的力量。1925年,永新縣最早的共產黨員歐陽洛受黨的派遣,回到永新秘密辦起了平民夜校。每天晚上,賀敏學、賀子珍、賀怡三兄妹在夜校如饑似渴的閱讀《嚮導》《中國青年》《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籍,開始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你為什麼要入黨?」對中國共產黨員來說,這是終其一生的叩問。當賀子珍提出入黨的要求時,歐陽洛這樣問道。賀子珍回答:「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髮蒼蒼的的老人都能享樂天年。」這樣的信仰,是何等徹底的自覺與豪邁。入黨誓詞,見證初心。「……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1926年7月的一天,面對黨旗,賀子珍發出聲聲誓言。沒有燃燒的信念,哪有這樣滾燙的誓言。
在鬥爭一線看初心、看擔當。1927年7月18日凌晨,賀子珍參與組織和領導永新、安福、寧岡、蓮花四縣農民自衛軍,會攻永新縣城,打開監獄救出了被捕的8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不久,敵軍兩個團分四路向永新縣城發動了瘋狂的進攻。為保存革命力量,賀子珍與永新縣委同志一起,隨着哥哥賀敏學的好友、共產黨員、寧岡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袁文才的隊伍上了井岡山。

凝望着永新縣城賀子珍紀念館前的毛澤東與賀子珍雕塑,一下子將我帶進了那段紅色歲月。在歡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抵達的隊伍里,袁文才指着賀子珍對毛澤東介紹:「她叫賀子珍,是永新縣委委員……」毛澤東緊緊握着賀子珍的手激奮地說:「很好,很好,今後我們共同戰鬥吧!」
在井岡山血與火的戰鬥中,賀子珍與毛澤東從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結成了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侶,之後10年患難與共,生死相隨,並肩走過了中國革命所經歷的最艱難的歷程。

這次,我還來到井岡山茅坪的八角樓。遙想當年,毛澤東藉著微弱的燈光,凝神思索着中國革命的道路。為幫毛澤東撰寫《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搜集資料,賀子珍想方設法搜集《申報》《大公報》等報紙,並把新弄到的報紙,仔細地看一遍,把重要的圈畫出來,供毛澤東閱讀時參考。我靜靜聽解說員講述,毛澤東常常伏在案頭寫文稿到深夜以至天明。這時,賀子珍坐在一旁,幫毛澤東看稿、提意見、謄正文稿。毛澤東多篇光輝著作,就是時任中共湘贛邊特委機關秘書的賀子珍謄正的。

譚震林晚年曾這樣評價賀子珍,師範畢業的她工作雷厲風行,潑辣幹練,懂政治、有水平、口才好,發動群眾的能力很強。在慶祝龍源口大捷的慶祝大會上,賀子珍身穿灰軍裝,腰系皮帶,英姿颯爽,落落大方,講話時熱情奔放,極帶鼓動性,贏得台下一陣又一陣的掌聲。朱德稱讚說「賀子珍同志真是個出色的宣傳家!」
秋日的羅霄山脈,層林盡染、景色壯美。我徜徉在黃洋界,動情吟唱起黃洋界保衛戰取得勝利後,賀子珍在慶祝大會上直抒胸臆唱響的山歌:「黃洋界炮聲響,打得白軍遠處藏喲!屎滾尿流爬下去喂,抱頭鼠竄喊爺娘!」
賀子珍是一朵絢爛、熱烈、不愛紅裝愛武裝的「井岡之花」。在黃洋界保衛戰中,已懷孕已三個多月的賀子珍,堅持在陣地上堆檑木,壘滾石,破竹子、削竹釘,炒竹釘,忙了這,又忙那,往往通宵達旦。在賀子珍和紅軍官兵、赤衛隊和人民群眾的英勇奮戰下,黃洋界保衛戰勝利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保住了,喜訊傳到毛澤東耳中後,他高興地欣然命筆,寫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
一位作家說,時代造就的英雄,酷似地層構造生成的純金至寶,是忠肝義膽本質錘鍊之結晶,乃民族靈魂脊骨之根本。
賀子珍個子高挑,身材修長,長相秀美又不失英氣,行軍打仗勇敢不輸男子,是一個果斷勇猛,驍勇善戰的女將。1929年元旦剛過,朱德、毛澤東為解井岡山之圍,採取「圍魏救趙」之計,率領紅四軍出擊贛南。1月23日,紅四軍打下了大余縣城。次日晚上,國民黨軍金漢鼎部突然包圍了紅四軍軍部。在這緊急關頭,賀子珍雙手握槍,左右射擊,擊斃了兩個窮追不捨的國民黨軍軍官,掩護了毛澤東安全脫險。
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期,賀子珍和毛澤東一起度過了崢嶸的戰鬥歲月,在通往革命勝利的路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她在革命歲月里的堅毅、剛強、勇敢和心懷蒼生的偉大胸襟,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在史冊中熠熠生輝。

路,總是曲曲折折的。1929年6月,在中共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被迫離開了前委,帶着賀子珍到閩西上杭縣蘇家坡村養病。這時,毛澤東患了惡性瘧疾病,渾身顫抖,高燒卧床不起。賀子珍喬裝打扮,到附近村子裏找醫生,又到很遠的城鎮找老中醫尋偏方。在賀子珍的精心照料下,毛澤東的病慢慢好起來了。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徜徉在雲石山上的雲山寺,我在追尋當年毛澤東在瑞金承受了被懷疑、排擠和撤職等等失落之苦後,以對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對革命事業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捨我其誰的擔當、孜孜以求奮鬥的崢嶸歲月。
遙想88年前,在雲山寺,賀子珍晝夜操勞,對丈夫精神上安慰,生活上體貼關懷。妻子的悉心照料和感情慰藉,使心緒不佳且疾病纏身的毛澤東的心境漸寬,變得晴朗起來。毛澤東親自到前方督導戰事,以儘可能地減少紅軍的損失;他手不釋卷地學習馬列主義著作,總結對敵鬥爭及黨和軍隊建設的經驗教訓,為黨和紅軍的明日做着準備……
翻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多少跌宕起伏、多少驚濤駭浪,賀子珍隨同中央紅軍跋山涉水,經歷了千辛萬苦,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
賀子珍紀念館大廳一幅油畫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畫面上是賀子珍在長征途中勇救傷員。那是1935年4月初一個下午,當中央縱隊幹部休養連的紅軍拖着疲憊的身軀,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休息宿營時,遭到幾架敵機輪番俯衝掃射與轟炸。這時,已隱蔽起來的賀子珍發現,在婁山關戰鬥中腿部負重傷的紅三軍團第十二團政委鍾赤兵,躺在擔架上動彈不得,處境萬分危險。

烈火煉真金。在生死關頭,賀子珍奮不顧身地跳出小溝,毫不猶豫地撲在擔架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飛來的彈片,鍾赤兵沒有再受傷,炸彈碎片嵌入了她的頭部和背部,殷紅的鮮血不斷地流着,染紅了土地。1
賀子珍捨生忘死之舉,不正是對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無畏,敢於犧牲優秀品質的確生動詮釋嗎?
紅軍長征勝利到達延安後,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7年8月,賀子珍來到蘇聯學習治病。烈火煉真金。在蘇聯期間,賀子珍自己織衣種菜,節衣縮食,對女兒嬌嬌,以及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盡心照顧,使他們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艱難的活了下來。1947年8月,在王稼祥夫婦的幫助下,賀子珍帶着李敏、岸青回到東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賀子珍定居上海。1953年6月,毛澤東在接見賀敏學時深情的說:「子珍同志是吃了苦的,她16歲參加革命,17歲入黨……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子珍同志確實是吃了苦的……」
望着展櫃里1979年6月6日的《人民日報》,一幅歷史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在政協五屆全國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當會議通過增補賀子珍為全國政協委員時,台下掌聲雷動。對於晚來的殊榮,賀子珍高興地說:「感謝黨,感謝同志們……」1984年4月19日,賀子珍因病逝世,享年75歲。
閉目沉思、掩卷遐想,賀子珍在大革命的疾風驟雨中成長,在井岡山血與火的槍林彈雨中成熟,歷經了紅色軍隊從初始到壯大的全過程,她的命運同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和頑強不屈的歷程分不開,她的無私精神和品質是井岡山紅色戰士的光輝寫照。
傾聽歷史迴響、收穫歷史啟迪。賀子珍對黨忠誠的大德,矢志不渝的奮鬥歷程,見證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給人以前行的力量。
(作者為《江西日報》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