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和韓國有着怎樣的關係?到處可見中、英、韓文指路牌,而沒有其他文字。
在巴東縣這樣偏遠的大山深處,居然能看到中、英、韓文的指路牌、揭示牌,令人詫異,難得一見,不由得讓人思考探究。
為什麼偏偏有韓文,恰恰沒有日、越、馬、泰文?
巴東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2020年才脫貧摘帽,雖有一定的旅遊資源,但主要還是依賴近鄰神農架。
進一步關注了湖北全境的狀況,發現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中、英、韓三國文字的提示牌,這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可見湖北與韓國頗有淵源。
國內一般的指路牌絕大多數是中文或中英雙語提示,個別省份由於與相鄰國家接壤,邊貿往來頻繁,就會出現雙語提示牌。
如俄羅斯、越南、老撾、緬甸等邊境地區,基本都是採用雙語或三語揭示。
其他省份一些地方也有採用中、韓、英、日四種文字提示牌的,這主要和商貿往來、旅遊和定居的日、韓人數量直接相關。
二、韓國與湖北的商貿往來位居東盟和日本之後,為什麼只有韓國有這個待遇。
2021年,湖北進出口貿易完成總產值5374.4億元人民幣,連續兩年逆勢大增,東盟、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分別為743.7億、721.6億、694.5億、400.7億、297.2億元,分別增長34.1%、26.1%、16.6%、7.9%、8.2%,韓國一直是穩定的貿易夥伴,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是東盟中湖北前三大貿易夥伴。
三、韓國人在湖北定居人囗比日本人少。
外國人在鄂常住人口1.9萬人,韓國人約為3000人,排在日本之後,名列第二,占韓國人在國內居住人口的0.25%,佔比較低,吸納能力不足。
其他依次為美國、印度、法國、加拿大、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意大利。
湖北在吸引外國人居住的排行榜僅能勉強擠進前十名,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宜昌、神龍架。
四、韓國人到湖北旅遊人數高居第一位,是日本的兩倍,湖北人去韓國旅遊的人卻很少,
外籍旅客入境湖北旅遊,以2019年數據分析,總數10萬人次,佔全國1.45億的0.7‰,韓國以4萬餘人次排名第一,但也僅占韓國人入國內游的0.9%,其次為美國2.5萬、日本2萬餘人次。
湖北人十大出境目的地,泰國以36.6萬餘人次高居首位,越南居然排在第二12.6萬,日本第三12.2萬,然後是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柬埔寨、韓國、印尼、美國,韓國僅排在第八位,未能與韓國形成旅遊互動。
一般旅遊人數,是和經貿往來、定居人口相匹配的,而韓國人旅遊的數據與之卻不相協調,這些人來鄂,去了哪些地方,觀察了些什麼風俗和項目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韓國人在喜歡旅居國內的北京、山東、遼寧、上海、廣東、湖北、湖南,這與戰國時期的燕、齊、楚、越、韓相對應,是否與韓國民族遷移和文化傳承有關聯,值得思考。
如果韓國能夠取代越南成為湖北人出境游主要目的地,將會對雙方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也能讓我們近距離的研究韓國人的民風民俗,汲取其精華的東西,研究2000多年以來,韓國人的崛起路徑,繼承了哪些華夏文明,如何繼承改進發揚光大的,取長補短,建立互信互利,起到的良好促進作用。
五、湖北與韓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說韓國和國內沒有歷史淵源,無論如何我都不會相信。
1、地名與湖北多地同名或近似。
韓國首都首爾,未改名前叫漢城,古時叫漢陽,襄陽、丹陽、黃州、江陵、竹山、利川、谷城等也多地重名。
2、江同姓,山同名。
兩國都有洞庭湖,湖北和韓國還有一條共名的漢江,非常巧合,兩條江的源頭都叫太白山,只是分別位於兩國的不同地點。
3、風俗文化有更多的相近之處。
韓國人吃打糕,湖北人叫糍粑,喝米酒、吃面片和我們的中原和北方飲食一模一樣;
韓國有江陵端午祭,與起源於湖北楚文化的端午節,也非常相似,只是祭典的方式有所不同,兩地都有掛艾蒿節,在國內這兩個傳統已經成了全國的風俗;
韓國的國旗圖案為太極八卦,與我們的道教極為相似,傳說祖先是熊,恰與楚國君同姓,漢字也在韓文中廣泛使用。
六、關於端午節和屈原的追憶和思考。
國內端午節有吃粽子習慣,可為什麼吃卻不知其所以然,我特意問了一些人,給不出答案,要上網查。
端午節一定會記住的,因為要放假。所以吃粽子的時候,會想到有個叫屈原的楚國古人跳汨羅江而死,其他的就沒有什麼更深的記憶了。
嘴裏在咀嚼粽子的時候,哪怕腦海里閃過一個高大的人物具象,可我不知道先人的模樣,浮現一個電影大片,也沒看過這樣傳世作品,舉行一種祭拜的儀式,卻沒學過有這麼一套禮儀,喚起一種精神力量,可內心深處想了半天,只記起《離騷》中的一句「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他的一概沒什麼印象了,我真的懷疑自己在課本上是不是真的學過。
想體驗一系列與之相關的風俗,來加深對這種精神的理解,也不知道哪裡有,從基礎教育、媒介宣傳、文化作品、經典影視、器具建築、莊重儀式、團建訓導、系列風俗,無從下手,抽象的東西不能具體化,它所包含的精神我們無法去體會,也許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就會更模糊甚至徹底淡化了。
七、韓國的端午祭,歷經千年演變和融合,每一個細節依然執着的保持着純樸的傳統,在現代韓風浸潤的文化土壤中,堅韌的傳承着它的神和魂。
據專家和基因測序考證,韓國人由漢人族群、土著族群、蒙古族群三部分組成,並不是單一民族,前兩部分人群占多數,而且兩者人數相差不大,發展過程中,還有與其他外來民族通婚的過程,這也就形成了韓國文化的多樣性和部分地區趨漢化的特徵。
看了韓國江陵端午祭,雖然與我國一些地區有類似的地方,但它圍繞傳統、傳承的主線堅持不懈,千年不變,這種精神實屬難得。
它主要用祭、戲、體、穿、吃、洗六種形式,來體現這種傳承。
1.祭是指祭拜大關嶺城隍男女國師神位,吟唱敬神樂詞、敲鑼擊鼓、燒紙供奉;
2.戲是指巫俗表演、官奴假面戲之類的節目,表現為了愛情、平等和自由抗爭的故事,也寓意了民族奮爭的精神;
3.體是指三種傳統的體育項目,摔跤、用箭投壺、盪鞦韆,似乎在敘述這個民族生存、結合及演化的過程,告訴後人不要忘記生活的本領,記住民族崛起之路;
4.穿是指全程穿民族服裝,和我們看到的韓劇里的現代韓流完全不同,它似乎時刻提醒參與者,記住自己傳統穿戴,知曉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是誰;
5.吃是指吃用艾草製作的艾子糕,喝米酒,要求的是憶苦追思先輩,他們就是靠這樣原始的生活方法生存下來的,不能生活改善了就忘本;
6.洗是使用漂散着香氣,綠色藥用美髮的菖蒲水洗頭,由長輩給年輕男女揉洗,即有傳承傳統、慈祥祝福之意,又有季節變換,袪病消災之功效;
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並不會年年去參加了,但他們仍然執着上百場的體驗和不厭其煩的表演,這需要發自內心的敬仰和滿腔的熱情,祭祀整個過程,表演和百姓的服飾、用具、韻律、詞曲、儀式,看似簡樸而傳統,又非常的細緻考究,經得住反覆的推敲、回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深入研究它的演化過程,感知這個民族的發展歷程。
八、對比湖北和韓國的民風民俗,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讓我們更具有自信心和自豪感。
楚文化、中原文化、華夏文明源遠流長,複雜的歷史傳承,包容了各民族的優秀特徵,文化元素特別豐富,在歷史的長河中因各種原因,流落海外,形成分支,在與我們同根同源的民族和人群中傳承,隨意取其一、二,就可以成就一個種族、一個國家。
韓國的文化、風俗、祭奠、節日等和湖北及中原地區極其相似,又夾雜着一些游牧民族的元素,既有傳承,又有改良和發展,有些甚至比我們保留得還更加原汁原味,更加原始和傳統,更加細膩嚴謹和更具儀式感。
看到這些,無論如何,我的內心都是震撼和澎湃的,它讓我們看到了華夏文明,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這麼具有傳播力,還能以這樣的方式,傳承和發揚光大,這種文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將其磨滅。
九、不斷傳承、挖掘、改良,與時俱進,在高速發展的時代,向世界傳播炫麗的華夏文明,共享人類發展的文化成果。
韓國為端午節申遺,把屈原、李時珍說成是韓國人,這兩人都出生在湖北,與湖北息息相關。韓國人的一些申遺項目引起了國內網民的巨大非議,也在網絡上進行着激烈的爭論。
也許韓國與華夏血脈難分,幾千年的糾葛,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甚至更遠,不管是哪個分支,不管是哪個朝代,也不論是什麼原因,是戰亂還是戌邊,是開疆還是流放,曾經的同耕同織,通商通婚,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複雜而久遠,由歷史學家們去研究比較合適。
其實大可不必驚慌,漢語、漢服,孔子、老子,青銅器和編鐘......不是誰申遺就能改變歷史的軌跡,真正變成他的,申遺只是一個噱頭罷了。老祖宗留下的精華,連我們自己還在不停頓的研究、探索、實踐,其他語言的民族要想吃深吃透,更是難上加難。
華夏文明是世界的,取之不盡,用之不完,世界文明也為華夏所用,行雲流水,滾滾向前。
我們自己必須珍視歷史傳承,當務之急是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們這些年一直強調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不是更偏重於洋為中用了,忙於快速發展,忽視了華夏傳統的力量,當別的國家和民族,也在快速學習研究我們老祖宗留下的魂寶,從中吸取精華的時候,而我們自身由於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文化豐富,隨着時代更迭變遷,一些優秀的成果,沒能很好的繼承下來,有些甚至丟失殆盡,更別談在深度和細度上發揚光大。
就象我們對比韓國和湖北,端午節不是吃兩個粽子,劃兩下龍舟這麼簡單,一定要深耕細作,堅持不懈,才能深入百姓人心,穩固根基,更好地融合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真正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
文化溯源,血脈尋根,需要具象,需要記憶,需要內涵,需要挖掘,需要傳承,需要改良,需要發展,需要儀式,需要氛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久久為功才能代代相傳。
深度挖掘,細緻探究,一點一滴,絲絲入扣,有文有物,具象生動,情感細膩,精髓顯化;
莊重儀式,循規蹈矩,幻兒勸教,成人團建,詩詞歌賦,朗朗上口,圖文影視,入腦入心;
尊崇祖俗,環環相扣,商周戰國,秦皇楚風,漢服唐韻,宋詞元街,文韜武略,沁人心脾。
當故里尋他,輕描淡寫,跡象難覓,這種根與魂的力量很難凝聚。
只有植根於魂,有了深刻的文化傳承,只要血液里流淌着華夏血脈,無論走到哪裡,落葉才會歸根。
一想到那種情境,感受那種氛圍,就有種跪頂膜拜,嚎啕捶胸,如見貴祖,如臨親情,溫暖包融,碎碎念念,流連忘返,其力量會怎樣的磅礴宏大。
重視傳統文化發掘、消化、吸收、普及、傳承,深得精髓,才能與時俱進,繼承才能創新和發展,華夏文明一定會永不磨滅,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