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在全球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各個國家的紅色政黨互相支援、攜手並進,比如蘇聯就曾援助過新中國,而新中國同樣也援助過朝鮮。很多人覺得朝鮮是無功受祿,白白接受中國的好處而沒有任何回饋。但實際上,朝鮮曾為中國無私奉獻數十年之久,極大地支持了我黨與敵人的鬥爭。
故事要從甲午戰爭時講起,日本佔據了朝鮮之後,有很多愛國者奮起反抗,在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後來,因為決策失誤,游擊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得已西進長白山,在中國東北地區休整。
期間,在共產國際的斡旋下,這些朝鮮戰士以個人的名義加入東北的左派武裝中,暫時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抗戰爆發後,東北抗聯成立,朝鮮戰士被集合起來,編為獨立的部隊,由中朝雙方共同指揮。解放戰爭爆發後,東北野戰軍中的朝鮮部隊達到了4個師,他們的戰鬥力與意志力一點也不輸中國戰士,其中有100人因功獲得表彰,被奉為戰鬥模範。
然而,個人的英勇無法改變東野在解放戰爭前期的劣勢地位,國民黨軍集結重兵不斷壓縮解放區範圍,東野的生存空間由此不斷衰減。為了擺脫這一窘境,東野派人面見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請求他提供幫助。金日成沒有猶豫,當即開放邊境地區供東野活動,在得知東野缺乏武器裝備的時候,他又命令部下將繳獲的日軍槍支彈藥全部移交給林總,為東野解決了燃眉之急。
除此之外,金日成還特地讓朝鮮國內的化工廠加緊生產炸藥、雷管等爆破物,以成本價賣給東野使用。1946年的冬天提早到來,東野吉東軍區被服廠來不及趕製棉衣,戰士們穿着單衣執行任務,凍傷者比比皆是,非戰鬥減員嚴重。
此時,黨中央正在躲避胡宗南大軍的追擊,處境也很艱難,無暇支援東北。無奈之下,林總只好再次向朝鮮求援。金日成得知東野有難,馬上雪中送炭,支援了大一批布料和一千多套成品棉衣,還隨贈了一車藥品。
時間來到1947年,東野逐漸奪取戰場主動權,靠着發動季度攻勢,不斷蠶食國民黨軍部隊,進一步擴大我方優勢。當年7月,林總指揮部隊發動了夏季攻勢,當時正值雨季,戰士們穿着草鞋進軍,雙腳長時間浸水,開始腫脹、潰爛,由此拖慢了行軍效率,使得既定戰役目標遲遲無法實現。
危急時刻,林總又向金日成求助。金日成急忙讓國內的工廠趕製了一批雨鞋送往東北,幫助東野渡過難關,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為了報復東野,集結重兵分割解放區,切斷各部隊之間的聯繫,打算將戰士們困死餓死。
金日成聞訊之後,立即安排東野重要軍政人物通過朝鮮領土往來於各個解放區,以保證東野之間的聯繫。同時暫停朝鮮境內一切不必要的運務,集中所有後勤部隊,通過水路4條補給線,向東野個解放區輸送了海量的糧食、藥品、被服等物資,使得解放軍能從容不迫的與敵軍周旋、鬥爭,消耗其有生力量。
新中國建立後,黨中央感念金日成對東北地區的支持,因此在得知他要統一朝鮮之後,無條件地將東野下屬的4個朝鮮師移交給他指揮。這5萬人成了朝鮮人民軍的主力部隊,差點將韓國軍隊趕下海。
美、英等國參戰之後,黨中央在蘇聯的授意下,立即派遣百萬大軍進入朝鮮,援助曾經的兄弟,幫助他們趕走了侵略者。朝鮮戰爭結束之後,志願軍沒有立即回國,在朝鮮停留了很久,幫助當地人民重建家園。到20世紀90年代,朝鮮遭遇饑荒,黨中央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糧食,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與此同時,中國還在軍事上與朝鮮展開合作,確保這個社會主義小兄弟能獨自應對隨時有可能到來的危機。
中國與朝鮮自古就存在着親密的聯繫,自漢代時起,朝鮮就一直受中原王朝影響,至明清時,更是奉中國為正朔,即便在日本的干涉下,兩國脫離了藩屬關係,但情誼仍未減半分,中朝攜手趕走了侵略者,順利完成了共產主義革命,以新的姿勢邁入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