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為何選擇改革開放?

2022年06月30日22:15:02 歷史 1193

「喜看今日路,勝讀十年書。」這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途中說的一句心裏話。一轉眼已經過去三十年,三十年的滄桑巨變他卻沒能親眼見證。鄧小平雖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歷史傳奇卻代代相傳,永不停息。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為何選擇改革開放? - 天天要聞

他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的政策理念,不僅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他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傳奇」,中國的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為何要選擇改革開放呢?順着這一條思路,我們緬懷偉人風采,我們領略鄧小平偉大的發展目光!

自近代中國進入黑暗時期以來,無數的先烈爭先恐後地奔赴救國的道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人民選擇了毛澤東。實踐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毛主席領導着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中國的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進入了另一個轉折點。在這個曲折複雜的歷史轉折中,中國人民選擇了鄧小平。而實踐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民的這一選擇是正確的。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為何選擇改革開放? - 天天要聞

在這個時期,中國發展已經處在一個關鍵點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給中國造成的動蕩和很大的破壞,還只是表象的,更深層的問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官僚壟斷資本主義的危險),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中國的發展將舉步維艱。

1977年7月21日,在中央召開關於鄧小平復出的會議上,已經是73歲高齡的鄧小平講了這樣一番話:「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這番話太有深意了,一個73歲的老人,本已是頤養天年的年齡。按照普通人的想法,該是退休安享晚年的時候了。但鄧小平卻不這麼想,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做事,而且要做最大的事,就是領導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

已經是73歲高齡的他,為何又執着於走這條發展之路呢?回顧鄧小平輝煌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他有這個偉大想法的初衷是什麼!1920年,年僅16歲的鄧小平獨自踏上前往法國求學的道路,而且在歐洲一呆就是6年,從法國巴黎到蘇聯莫斯科,他見識到了歐洲這些年迅速崛起的過程。回國以後,他就毅然投身於革命當中,這一干就是幾十年。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為何選擇改革開放? - 天天要聞

1978年10月22日,才剛恢復工作沒多久的他,踏上了訪問日本的道路,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位訪問日本的領導人。在訪問期間,他專門乘坐日本的新幹線列車,表示要虛心學習,了解與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學習發達國家一切有用的東西。回來以後,鄧小平已經制定好中國發展的計劃,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從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1979年1月29日,鄧小平出訪美國,踏出歷史性的一步,歷時九天的訪問,鄧小平的足跡遍布華盛頓、亞特蘭大休斯敦西雅圖等美國城市。鄧小平再一次深刻的認知到中國和美國的發展差距,於是更加堅定的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為何選擇改革開放? - 天天要聞

事實上鄧小平在1978年到1979年間還訪問過緬甸、朝鮮、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他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快速崛起,尤其是新加坡,成為了「亞洲四小龍」。

鄧小平在國內各地工作過幾十年,他深知中國無論在經濟體制還是政治體制方面都阻礙着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因為那個時候,工廠里機器老舊,工作效率低下,生產產品落後,人工和管理人員思想及行為都籠罩在舊的體制當中。而環顧全球,許多國家在科技進步條件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如果外國許多先進的設備、技術、資金、先進的管理方式不能引進中國,中國必將處於落後挨打的格局。

因此,鄧小平向全黨和全人民闡釋中國必須改革開放的道理,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中國時代發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之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鄧小平提出「發展就是硬道理」,要發展就必須改革開放,對內要改革:「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對外要開放:「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為何選擇改革開放? - 天天要聞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太多偉大的人物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奮鬥,卻來不及看一眼成果。歷史留給鄧小平的時間確實太短,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永遠地離開了,但他開創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卻仍然在飛速的向前發展,他的理論仍然在指引着現代人不斷地前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梅蘭芳原配:悲涼的成全 - 天天要聞

梅蘭芳原配:悲涼的成全

王明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樣的故事在民國時期的家庭里,可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越是有學識越是追求新文化的人,越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而且就連當時身為藝術大家的梅蘭芳也不能避免這樣的俗套。但是又與其他拋妻棄子的薄情男人有所不同的是,梅蘭芳
「尼布楚」現狀,帶你看看真實的尼布楚,有幾句話不得不說 - 天天要聞

「尼布楚」現狀,帶你看看真實的尼布楚,有幾句話不得不說

尼布楚,這個在歷史書中反覆提及的名字,象徵著中俄兩國第一次正式的外交交鋒和邊界劃定。回溯到17世紀的中俄關係,這裡不僅是清朝與沙俄激烈衝突的見證地,也是和平談判的重要場所。本文將帶你走進尼布楚,從它的歷史背景、關鍵事件到如今的發展現狀,深度
特稿|精武傳奇 - 天天要聞

特稿|精武傳奇

虹口,北外灘。近千名來自上海各所學校的孩子們擺開架勢,氣宇軒昂地操練起迷蹤拳。此時此刻,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天際線、古老的中華武術,以及少年們的颯爽英姿共同構成奇幻畫面,與上海獨特的城市氣質相得益彰。這一場景所承載的,正是一個延續了114年的海派傳奇故事。一個多月前的這場武術展示,主辦...
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李鐵:以檢察力量守護「世界遺產」景邁山 - 天天要聞

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李鐵:以檢察力量守護「世界遺產」景邁山

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上,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第六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名單揭曉,13個團體和12名個人入選,普洱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李鐵入選。  「這是對普洱『綠色檢察』5年來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護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給予的最高評價。...
改土歸流:雍正穩固邊疆的無上陽謀,成功為大清續命兩百年 - 天天要聞

改土歸流:雍正穩固邊疆的無上陽謀,成功為大清續命兩百年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深夜,雍正特意來到軍機處,分別向直隸總督蔡珽與雲貴總督鄂爾泰寄發上諭。前者要求蔡珽處死正在杭州服刑的年羹堯,後者則要求鄂爾泰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其中特別叮囑軍機處,千萬不能貽誤改土歸流的上諭寄送。改土歸流是何要緊政策,為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着漫長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