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中日之間的外交鬥爭:李鴻章的以夷制夷計劃全盤破產

2024年05月16日12:25:15 歷史 1751

甲午戰爭前夕,李鴻章對於可能清朝日本之間可能在韓半島爆發戰爭採取消極態度。而隨着李鴻章意識到戰爭可能在所難免的時候,李鴻章依舊寄希望於通過外交手段來給日本施壓,並考慮採取以夷制夷的手段。當然最終的結果是李鴻章的努力歸於失敗。

1、李鴻章的盤算

小編在別的文章里說過,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就因為常年備戰而處於經濟危機狀態。而半島爆發的東學黨起義,給了日本出兵的理由。隨着東學黨表示願意和李朝王室和談,並希望清軍和日本軍都撤離半島的時候,日本的陸奧宗光則對李鴻章表示日本並不會因為東學黨願意和王室和談就撤離在半島的日本軍,理由是:這次出兵半島,日本方面花費大量軍費,所以如果無功而返,日本的明治朝廷也沒辦法向民眾交待此事;此外,日本表示對清廷不信任,即不相信清朝會撤兵。

甲午戰爭前,中日之間的外交鬥爭:李鴻章的以夷制夷計劃全盤破產 - 天天要聞

當然這說法很無賴。所以李鴻章很清楚,想趕走日本軍,就得上一些手段。當然很多人都覺得,最簡單幹脆的手段就是對日本軍採取武裝驅逐的手段。但當時清朝腐朽,而且晚清太平天國運動以後,軍事方面很大程度依靠淮軍這類類似諸侯武裝的力量。而李鴻章更擔心:如果甲午戰爭開打,那自己的淮軍豈不是要遭遇嚴重消耗?而淮軍可是自己重要的政治資本。所以李鴻章消極避戰的同時,開始考慮依靠外交手段來解決日本的問題。

2、俄國人的態度

李鴻章把目光對準了沙俄。沙俄對東北亞虎視眈眈。按照沙俄的想法,非但要佔領中國的外東北、外西北,還要把俄國和清朝的邊界推到長城腳下。同時,日本和韓半島,也被沙俄覬覦。

小編不止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過,雖然很多人印象里都知道,沙俄是近代掠奪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但其實沙俄的實力並不強。因為沙俄對中國領土的掠奪,幾乎都毫無例外依靠趁火打劫:比如清朝遭遇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沙俄就趁火打劫從清朝手裡奪走外東北。之所以趁火打劫是因為俄軍如果選擇硬剛清朝,其實也沒有底氣覺得能贏。

更何況,清朝在洋務運動以後,給人一種遠東列強的錯覺。所以俄國擔心如果貿然對東北亞搞滲透,可能會引來清朝的打擊報復。

甲午戰爭前,中日之間的外交鬥爭:李鴻章的以夷制夷計劃全盤破產 - 天天要聞

當然沙俄也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實力。比如甲午戰爭之前,俄國就修好了西伯利亞鐵路。目的就是一旦遠東爆發軍事衝突,俄國可以通過鐵路把俄軍從歐洲運輸到遠東,並且還可以源源不斷運送軍用物資到遠東。

日本軍進入韓國地界,無疑引起了俄國的關注。李鴻章也藉此向俄國放風:如果俄國能施壓給日本,那麼,只要解決了日本對韓半島的圖謀,那麼清朝願意給俄國很大的好處。

為此俄國人感到心動。但同時陸奧宗光也聯繫到了俄國:現在半島的李朝王室名義上是清朝的藩王,也就是韓國還不是獨立國家。而日本的目的是為了讓韓國「獨立」,這樣才能方便對韓國下手。到時候,日本和俄國都可以搞到韓國的好處。俄國人經過比較,認為日本人的建議有理。所以俄國表示中立。

李鴻章的第一輪努力宣告失敗。

當然俄國人還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利用清朝日本之間的火拚,俄國人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3、英國人的態度

當時國際社會的武林盟主是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李鴻章意識到俄國人反水以後,於是又聯繫英國,希望英國能夠對日本施壓。

甲午戰爭前,中日之間的外交鬥爭:李鴻章的以夷制夷計劃全盤破產 - 天天要聞

在歐洲,英國和俄國就有較量。所以英國人很清楚,如果韓半島脫離清朝的宗主權,最終可能導致俄國做大。這一點英國不能容忍。所以這戰爭看來還不能開打。所以英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放棄發動戰爭。但是日本表示撤軍可以,韓國必須「獨立」,這個要求李鴻章不能同意。所以談判很快談崩了。

最終英國人出面表示:可以在半島設立中立地區,即設立在仁川。任何外國軍隊不得進入仁川——因為從海上往半島運兵,必須經過仁川。但是當時的明治天皇直接拒絕英國人的條件。

英國人眼看日本人又拒絕,於是又表示:可以讓半島北部由清朝駐軍,南部由日本駐軍。當然,這個主張其實對日本非常有利:不費一槍一彈,就拿下半島半壁江山。但即便如此,明治天皇還是不同意。

其實英國人也不願意為了清朝出大力,尤其介入戰爭。更何況日本人還放風給英國:對於韓國脫離清朝的宗主權,俄國人也有想法。所以半島問題不光是清朝和日本的問題,也有俄國人的利益。

局勢的複雜,讓英國人不得不考慮避免自己被卷進去。但畢竟英國是武林盟主,如果不處理好半島問題,無疑對自己的國際威信不利。日本也考慮這一點,於是對英國表示:這些年日本以及積極準備戰爭,倒是清朝處於全民腐敗狀態。所以只要戰爭開打,日本軍隊有信心可以長驅直入,兵臨北京城下。所以戰爭的結果是可以預判的。並且日本也表示,只要日本能打敗清朝,那日本肯定也給大英帝國應得的好處,不會讓英老大沒了武林盟主的體面。

英國人一聽自己的體面和利益都能保全,並且也有了自己的盤算:英國人很清楚日本人和俄國人不是好鳥。所以推測出:清朝勢力被趕出半島以後,日本和沙俄之間也必然會因為分贓問題而大打出手(後來的日俄戰爭就是例子)。所以,考慮到日本將來削弱沙俄,英國還真沒必要攔着日本。

於是英國也表示默許日本對清朝開打。

就這樣,李鴻章的外交努力,幾乎毫無成效。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新書情報局|高層次的人,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 天天要聞

新書情報局|高層次的人,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書名:《九宮格思維:四條線破解認知困局》作者:[日]高木芳德譯者:黃洪濤 內容簡介找工作,如何修飾簡歷凸顯自己的優勢?跨行業跳槽,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想要創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發展路徑和核心優勢?企業發展,如何分析行業趨勢進行戰略規劃?有了好想法和新創意,不知道該怎麼展示?學習到了複雜的新知識,如何...
不殺功臣的劉秀 - 天天要聞

不殺功臣的劉秀

有一次漢景帝劉啟(當時還是太子)喝醉了,來到一程姓寵姬的寢宮就寢。然而那天程姬正好是生理期,不能接待,但又不敢拒絕。於是心生一計,便讓自己的貼身侍女假扮自己,接待了劉啟。不料一夜雲雨之後,這位侍女便懷孕了。程姬只好如實稟報,劉啟得知後給了這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 天天要聞

世界的稻作文明源於長江中下游平原

你知道嗎?世界的稻作文明其實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但背後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稻作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而長江中下游地區正是這一文明的發源地。這裡氣候適宜、水資源豐富,為稻穀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春秋篇—論生死管鮑之交30 - 天天要聞

春秋篇—論生死管鮑之交30

王室衰落,諸侯征伐,英雄五霸鬧春秋。三家分晉,列國爭強,戰國七雄分天下。今日我們說齊國。主要人物:管仲、鮑叔牙先前管至父為收買人心,向公孫無知推薦了管仲。此人生得相貌偉岸,精神俊爽,有經天緯地之才。管仲有一摯友名鮑叔牙,二人同去行商,到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