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不惜背負窮兵黷武的罪名,也要連續多年征伐匈奴?

2022年06月29日12:14:09 歷史 1658

劉邦建立西漢後也曾對匈奴用兵,結果慘敗,自己還被圍了,史稱白登之圍」。要不是陳平等人給他出的計謀,估計就回不來了。所以,此後,西漢對匈奴採取的政策就是和親。雖然漢文帝漢景帝兩位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讓西漢強大了起來,但對匈奴的政策也沒有改變。可是到了漢武帝登基後,形勢發生了變化。他一改往日的政策,開始對匈奴強硬起來,屢次用兵,也吊打匈奴。那麼,為什麼漢武帝不惜背負窮兵黷武的罪名,也要堅持連續多年征伐匈奴?第一,漢武帝野心大,要實現開疆拓土的大業。第二,和親並不滿足其野心,還是襲擾西漢邊境。第三,經過文景之治的發展,西漢國力強盛。第四,和親政策讓西漢皇帝抬不起頭,這是個恥辱。

為什麼漢武帝不惜背負窮兵黷武的罪名,也要連續多年征伐匈奴? - 天天要聞


第一

漢武帝之所以與很多皇帝不同,一方面是他的能力在那擺着呢,另一方面就是他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不甘於如此,希望能夠開疆拓土,實現更大的抱負。那麼,在這個前提下,他才屢屢對外用兵,積極進取,征伐四方,力圖實現「王者無外」的「大一統」的局面。其實不匈奴只是他的一個對手而已。

為什麼漢武帝不惜背負窮兵黷武的罪名,也要連續多年征伐匈奴? - 天天要聞

第二

漢朝自從劉邦開始就對匈奴是和親政策了,但送人送錢,西漢並沒有把匈奴人餵飽。匈奴人還是屢屢的進犯西漢的邊疆地區,違背了和親之約。事實證明,漢初的和親政策並沒有收到實際的效果。漢武帝對於之前的和親政策也是了解的,他也深深的體會到了,這樣的一味地委曲求全的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他希望有所改變。

為什麼漢武帝不惜背負窮兵黷武的罪名,也要連續多年征伐匈奴? - 天天要聞

第三

經過了漢初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勵精圖治,西漢早已不是剛剛建國的時候了,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國力強盛。而這也是漢武帝得以對外用兵的根本原因,他說話有了底氣,用兵也有底氣。所以他才敢這麼做。

為什麼漢武帝不惜背負窮兵黷武的罪名,也要連續多年征伐匈奴? - 天天要聞

第四

如果對於一個毫無鬥志的皇帝,那麼這件事就別提了。可漢武帝不是這樣的人,所以他是謹記前幾任皇帝的屈辱的。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被圍,差一點就不回來了。之後的皇帝也是無奈之下只能接受這種屈辱。劉邦去世之後匈奴人更是寫信侮辱呂后,更是在一把大火燒了回中宮之後揚長而去,這對於漢朝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這樣的屈辱,也時刻讓漢朝的皇帝忍辱負重,希望能夠改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面對面丨這座「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楚國墓葬,主人竟是他? - 天天要聞

面對面丨這座「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楚國墓葬,主人竟是他?

槨分九室,面積超過400平方米,填土層層夯實,有台階21級,如果加上墓園、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遺迹,整個墓園佔地面積達2100多畝之廣。2024年5月,持續近四年的考古發掘進入到關鍵階段,迄今為止科學發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武王墩墓展露真容,墓室的規模和各類精美文物頻頻刷屏,引發無數驚嘆。這...
曹髦之死:用生命將司馬氏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 天天要聞

曹髦之死:用生命將司馬氏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曹髦,字彥士,他是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王曹霖之子,是司馬師擁立的曹魏第四位皇帝。 隨着司馬昭的權力越來越大,曹髦感受到的威脅也與日俱增,所以內心非常害怕,他曾寫過一首詩: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蟠居於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德國基爾運河年貨運量9000萬噸,中國京杭大運河是多少? - 天天要聞

德國基爾運河年貨運量9000萬噸,中國京杭大運河是多少?

京杭運河是舉世聞名的偉大水利水運工程,在明清兩代500多年的時間裏,作為南北漕運的重要通道,對溝通南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的一段時期,由於鐵路的興建、黃河變遷及社會政治等原因,京河大運河全程的航運幾乎完全中斷。
為什麼不再稱呼東南亞為「南洋」? - 天天要聞

為什麼不再稱呼東南亞為「南洋」?

稱呼東南亞為南洋主要源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這個名稱反映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相對位置關係。因為東南亞位於中國南部,且與中國隔着南海相望,所以被稱為南洋。這個稱呼蘊含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代表了中國與這一地區的緊密聯繫和歷史淵源。
《慶余年2》被范閑扇飛的那隻小蟲,才是他必須冒死進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慶余年2》被范閑扇飛的那隻小蟲,才是他必須冒死進宮的原因!

范閑的死訊傳到京城時,慶帝氣得直跺腳,傳召陳萍萍趕緊進宮,其目的應該是責問他保護不力或者是查看事情是否有蹊蹺;陳萍萍得到消息後,先是驚得滾下輪椅,後來在面聖時,還想隨時觸動輪椅上的機關,讓有關人員給范閑陪葬;名義上的父親范建更是不顧君臣禮數,嚷嚷着要皇帝把兒子還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