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2022年06月29日11:16:23 歷史 1277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老覃在去年七月寫過《1985年,毛主席的一首詞發表,專家說裏面有錯,但錯的其實是專家》一文,文中提到,毛主席在1927年9月前往湘贛邊境領導秋收起義時,曾揮動如櫞巨筆,寫下了豪氣衝天的《西江月·秋收起義》。

這首《西江月·秋收起義》里有兩句非常有意思:「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西江月·秋收起義》最早曾非正式地發表在《解放軍文藝》1957年七月號上一篇品論毛主席詩詞的文章中,原詞作「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

「修銅」和「平瀏」,分指四個地方:修水、銅鼓、平江和瀏陽。其中的修水和銅鼓歸江西管轄,平江和瀏陽歸湖南管轄。

改「修銅」改為「匡廬」,改「平瀏」為「瀟湘」,是用「匡廬」來指代江西,用「瀟湘」來指代湖南。如此一改,這氣勢立現,一下子就增強了若干倍。

實際上,匡廬、匡山,都是廬山的別稱。

廬山以奇秀聞名於世,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毛主席一生喜山樂水,只因終日操勞國家大事,常有過名山而不得登之憾。

他第一次登廬山的時間很晚,是在1959年,當時,他已經66歲了。

1959年,對毛主席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在1958年底,由於天災以及各種因素導致國內經濟生產出現了窘迫形勢,毛主席憂心如焚,為把經濟搞上去,他馬不停蹄地在全國各地搞調查研究,連接召開鄭州會議、武昌會議。到了1959年又召開了第二次鄭州會議、上海會議和八屆七中全會

老覃之前寫的《1958年,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突然問了一句:你們合作社會散夥嗎》《1958年,毛主席問南陽書記魏兆銘:說說看,諸葛亮為何落戶南陽?》《1959年,毛主席問雷英夫、黃克誠等人:武王伐紂,到過幾次孟津?》《1959年,毛主席去韶山水庫游泳,遇一農婦,主席呼三聲,聞者動容》等文章,講的都是發生在這一時期里的事。

為了統一思想、鼓足幹勁,毛主席在1959年上半年巡視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之後,上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引導高級幹部讀書。

為了消除大家的焦慮的情緒,毛主席打算把這個會開成「神仙會」,讓大家在廬山跳舞、看戲、遊覽。

所以,1959年7月1日凌晨,毛主席乘車登山時,他的心情是雀躍的。

有一個小細節可以充分體現出毛主席當時的心情。

上山之前,他在九江認真聽取了江西省省長邵式平介紹廬山公路的建設情況。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邵式平說,盤山公路全程24公里,有396道彎。

毛主席對396道彎的說法感到驚詫,為了驗證,他準備了四盒火柴,每盒整整100根,每轉過一道彎,他就丟一根火柴。結果,車子抵達廬山牯嶺街時,剛好丟完四盒火柴。由於途中抽煙,划了4根火柴。則100減4,就是396。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老覃在2020年10月寫過《毛主席稱他為「邵大哥」,他卻兩度支持張國燾南下,建國後任省長》一文,文中提到,邵式平出生於1900年,比毛主席小七歲。論年齡,他屬於毛主席的小弟弟輩。但是,他長得又高又大,紅軍戰士都叫他「邵大個」。毛主席和他初次見面,覺得他有思想、有見識,是個革命實幹家,惺惺相惜,就以「邵大個」的諧音稱他為「邵大哥」,這個稱一直沒有改變過。

毛主席車登廬山牯嶺街,調皮地沖邵式平發出了一句「邵大哥誠不余欺也」讚美。

登上廬山後,毛主席下榻於180號院,寫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廬山》詩稿,開首的兩句為:「一山飛峙大江邊,欲上逶迤四百旋。」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詩寫好後,毛主席讓周小舟和胡喬木來提提意見。

周小舟和胡喬木展卷一看,馬上被詩中撲面而來的宏偉豪情所感染。

坐在周小舟一旁的湖南省委管農業的書記周惠驚奇地叫起來:「欲上逶迤四百旋……真的有四百旋嗎?我在車上只感到天旋地轉,原來是轉了四百個彎哪!」

可以說,上廬山之初,毛主席的心情是輕鬆的,愉快的。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餘三保是廬山一級管理員,毛主席上廬山後,組織安排他專門負責照料毛主席的生活。

他是廬山的山民,他的祖輩父輩都是靠出賣苦力糊口的轎夫。

廬山風景優美,吸引很多達官貴人前來遊玩。

但是廬山山路崎嶇,達官貴人既想領略廬山的風景,又不願勞累筋骨,就會雇轎夫抬轎上山。

新中國成立後,廬山上新修了公路,人們可乘車上行,做轎夫的就會少了很多活。

餘三保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轉為了廬山的管理人員了。

餘三保覺得自己的身份低微,做夢都沒有想到會見到毛主席,更是沒有想到,和毛主席第一次見面,毛主席遠遠地主動伸出手來和他相握。

和毛主席握手時,餘三保整個人的狀態是懵圈了的,他腦袋裡嗡嗡作響,眼眶裡全是熱淚,嘴裏哆哆嗦嗦,說不出話來。

餘三保名字里的「三保」是個小名。

毛主席和他接觸過後,主動幫他改名字,說:「廬山是個寶山,你在寶山工作,叫『寶山』比較貼切!」

餘三保欣然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議,從此就改名叫余寶山。

余寶山在180號院熱心地為毛主席講解廬山的歷史、地理、自然景觀等等。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毛主席面露微笑地聽着,不發言。

在講到廬山名稱的來由時,余寶山說,廬山又叫匡廬,那是因為周文王時有七個姓匡的人來到了山上,他們在山上結廬隱居,長住了下來,久而久之,有了匡廬之名。

周小舟和胡喬木等人聽得入了神。

毛主席沒有說話。

第二天,毛主席單獨對余寶山說:「你昨天說的周文王,是錯的,應該是周定王。」

余寶山臉色大變,回頭去查《廬山志》,果然是周定王。

他因此對毛主席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個治理億萬人口國家的領導人,竟然會對這樣一些細微末節掌握得如此精確,沒法阻止人們的佩服之情啊。

從1959年到1970年,毛主席三次登上廬山。每次登上廬山都是由余寶山負責照料生活起居。兩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管理員介紹廬山名稱的來由,毛主席不語,事後指出:你的說法有誤 - 天天要聞

1970年8月,毛主席第三次登上廬山開會,已經77歲了,精神大不如前。

他對余寶山說:「我現在上樓都感到吃力,身體不行了,恐怕以後來不了廬山了。」

余寶山難過無比,只是暗暗落淚,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毛主席反過來安慰他,說:「你們年輕人,以後大有可為,你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余寶山用手捂着嘴,盡量不讓哭聲從指縫間漏出,一個勁地點頭。

1970年9月9日,毛主席在廣大群眾的目送中登車離開了廬山。

果然,再也沒有回來過廬山。

1976年9月9日,偉人與世長辭,舉國含悲。廬山人民睹山思人,淚灑空谷。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 天天要聞

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

標題:1952年中葡之戰:解放軍的英勇與國家的尊嚴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猶如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天空,更成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 天天要聞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海岸線上的租借地與不平等條約作者:溫讀歷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關注溫讀歷史)此文為首發原創,未經本人同意嚴禁各種抄襲、搬運,否則將訴諸法律,後果自負!一、引言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不僅擁有廣袤的陸地疆域,還擁有着漫長的海岸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 天天要聞

羅瑞卿的最後歲月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只要羅長子往我身邊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羅瑞卿卻是個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為「羅長子」。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 天天要聞

蔡英文和賴清德會分步驟地特赦陳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陳水扁,但是,她一定會為特赦陳水扁創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為陳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礙,這一點蔡英文在這8年里早都在做,現在基本也比較成熟了,蔡英文辦任何事情都是比較穩妥的,陳水扁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