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尼山2025|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2025年07月11日21:43:03 歷史 1792

傾聽尼山2025|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天天要聞
傾聽尼山2025|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天天要聞
在過往歷史上,中埃兩大文明的關聯連綿不斷。中埃兩大文明很早就通過「器物—技術—觀念」的間接傳播實現了文明互鑒。
傾聽尼山2025|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天天要聞
傾聽尼山2025|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天天要聞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下稱「尼山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辦。其中,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之間一場對話備受關注,吸引了兩國文化、學術及外交等領域近90位嘉賓。


這是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首次在孔子誕生地、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山東曲阜,以大河為紐帶,展開的一場縱越千年、橫跨萬里的交流與互鑒。


從2010年9月創立至今,尼山論壇因其多元性、包容性、規模大等特點已成為全球以文明對話為主題的、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性論壇,正日益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凝聚人類文明共識的重要紐帶。



傾聽尼山2025|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天天要聞

求同存異的對話


「埃及和中華是世界上最遙遠、最古老的兩大文明。」埃及駐華使館副館長海贊姆·阿卜杜哈迪說。在他眼中,這兩大文明有着明顯的不同,也有着諸多的相似,千百年來一直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華與埃及文明均發源於大河——一個是黃河,一個是尼羅河;都有着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不同的大河生態孕育出各具特點的農耕文明,顯示出明顯的差異性,但是也有一些趨同的特徵。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院長王芬說,黃河流域的生態塑造出一個以粟和薯為代表的旱作農業體系。這兩個農作物都有一種耐旱的特點,非常適應中國北方地區雨水少的氣候特點。尼羅河則以大麥和小麥作為主要農作物,這是因為大麥和小麥在尼羅河的生長有水和土兩方面的優勢,尼羅河徑流量充足,河水泛濫會提供豐富的土壤資源。


中華與埃及兩個文明不同的氣候特徵孕育出不同的作物,不同的耕作方式,隨之帶來各具特色的社會組織形態。黃河流域的社會組織形態注重血緣,以家族、家庭為單位的血緣體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尼羅河流域水量充足,需要建立大型灌溉工程,繼而產生了國家導向型農業,形成了以神廟、王權為主導的國家機構。


在過往歷史上,中埃兩大文明的關聯連綿不斷。中埃兩大文明很早就通過「器物—技術—觀念」的間接傳播實現了文明互鑒。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人通過陸上絲綢之路(中亞波斯)、海上絲綢之路(印度洋紅海)把中國的小米、絲綢、瓷器-運至埃及亞歷山大城中轉,再銷往地中海地區,乃至歐洲、非洲;而埃及的玻璃製品、亞麻布、香料(如乳香)則通過同一通道進入中國。


20世紀30年代,中國派遣6批學子前往埃及學習。他們在學習伊斯蘭文化的同時,還致力於將中國文化介紹到埃及和整個阿拉伯世界


1956年,埃及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從此兩國在各個領域都保持着良好的雙邊關係。在兩國首腦的共同引領之下,中埃兩國關係現在已升級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高度。


共性是不同文明間對話的基礎,雙方的良性互動也多是在求同存異中進行。


埃及文化部對外關係司國際組織處雅克琳娜·福阿德處長說,古代埃及和中國有許多相通的智慧。比如,我們對於宇宙的理念是相通的,認為宇宙是一個融合的整體,也有着太陽和月亮代表着光明和黑暗、生命和死亡、陽和陰等對立的概念。千百年來,雙方更是通過絲綢之路,將各自的物產、文化直接或間接地運達對方,不斷實現經貿往來。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孫立成表示,作為人類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黃河與尼羅河孕育出中埃兩大文明中豐富的「和」文化基因。中國儒家倡導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古埃及文明以「瑪亞特」為基,強調和諧平衡的理念。兩大文明雖隔萬里,在文化上卻遙相輝映。



傾聽尼山2025|中華與埃及兩大文明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天天要聞


取長補短的互助


今天,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與埃及「世界上最遙遠、最古老的兩個文明」開始不斷地在經貿、基建、文化、教育等領域密切往來。


埃及既是阿拉伯國家,又地處北非,是中國企業進入中東和非洲市場的橋頭堡。近年來,中國穩居埃及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是對埃及投資最活躍、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


截至2025年5月,中國在埃及投資的企業包括廣汽中興通訊、OPPO、海爾美的泰達、華為、新峰集團、中國西電集團、魯泰集團等2800餘家企業,覆蓋汽車製造、通信、家電、基建、紡織等多個領域。中資企業在埃及總投資已超過80億美元。據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總局主席瓦利德·賈邁勒丁介紹,過去兩年,中國投資佔到蘇伊士運河經濟區投資總額的40%。


同時,中國企業參與了埃及越來越多的重大工程建設,如蘇伊士運河大橋、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非洲第一高樓「標誌塔」)、齋月十日城輕軌等。


埃及盧克索博物館館長阿拉·埃爾·門沙維認為,埃及與中華兩個文明起源於大河,千百年來都積累了水治理的豐富經驗;同時兩個文明古國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遺留下大量的珍貴文物。這是兩個文明之間的相同點,也是兩個文明能夠互利互助、合作共贏的領域。


據他介紹,中國已經向埃及派了三個考古隊,發揮中國科技優勢,參與到埃及盧克索神廟、金字塔周邊遺址的保護與發掘中,並幫助埃及建立專門的考古機構。埃及方面在中國上海組織了一個埃及文化展,受到了中國觀眾的歡迎。我們?在埃及也開辦了一些關於中國文化的展覽。雙方文化上交流與互動日益頻繁。


隨着中埃兩國間各個領域往來不斷密切、加深,兩大文明之間逐漸開始從最初的「認知上的求同」邁向「行動上的學習與認可」。


蘇伊士運河大學語言學院院長及孔子學院埃方院長哈桑·拉傑布不僅發現了埃及和中華文化都有「和」的思想共性,還致力於對這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他認為,從這一共性思想中可以找到解決今天世界動亂、文化衝突的鑰匙,應該重新發現中國儒家思想和古埃及思想中的價值,照亮世界的未來。


盧克索大學校長、教授賽博倫·阿卜杜勒·雅利爾說,我們來到這裡懷有一個共同的願景——促進全人類的和平與理解。在這樣一個古老的中國城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東方的文明可以與西方的文明和平共處,實現「美美與共,各美其美」的目標。即便我們來自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們可以互通有無。共同的願景使我們攜手,而不是將我們區隔。「這是尼山論壇給我們帶來重要的啟示。在中埃之間建立連接的通道,使我們共同打造可以共享的文明成果。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景」。


目前,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埃及成為非洲重要樞紐(如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兩國在金磚國家、中非合作論壇等多邊平台上協調立場,開始共同推動發展中國家利益。


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大體要經歷從「聯繫接觸、認知建立」到「理解與尊重、化解衝突」,再到「相互學習借鑒」,最終實現「協同合作與共同發展」幾個階段。本次中埃兩大文明在尼山論壇的對話也似乎暗合了這一過程。


在對話的最後階段,福阿德處長提議,建立中埃聯合文明研究與交流平台,深化考古合作、青年對話、經典互譯及遺產倫理研討,共同塑造包容性的全球文化敘事。


山東省委外辦副主任李紅發佈了「中埃古代文明對話會—黃河與尼羅河文明合作倡議」,強調深化文明互鑒、加強考古文博合作及拓展人文經濟紐帶,推動文明智慧轉化為發展動力,為人類多元文明共同繁榮提供示範。


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徐寶鋒認為,中國和埃及都是在苦難中重生的文明,有過輝煌的歷史,也經歷過被遮蔽的年代。在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的當下,文化自信不是情緒性的民族主義,而是一種理性、包容、平等的文化主體意識。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明不是弱者的記憶,而是強者的根基,那些能夠持續輸出價值,塑造話語,影響世界思潮的國家往往擁有強大的文化系統和跨文明溝通的能力。這也是今天舉辦中埃文明對話會的深意所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新華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天天要聞

新華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7月9日在西夏陵博物館拍攝的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7月10日拍攝的西夏陵3號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7月10日拍攝的西夏陵3號陵(...
沿海省市6台聯播!620年前鄭和的「羅盤」我們這樣接過…... - 天天要聞

沿海省市6台聯播!620年前鄭和的「羅盤」我們這樣接過…...

7月11日上午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福建新聞廣播南京廣播電視集團上海第一財經廣播江蘇太倉融媒體中心福建長樂融媒體中心福建福清融媒體中心聯合開啟滄海雲帆絲路新——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暨中國航海日特別直播【點擊圖片回看直播】本次直播以福建新聞廣播為總直播間,通過多地記者連線、現場採訪、專題視頻...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軍統頭子顏面盡失的三天 - 天天要聞

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軍統頭子顏面盡失的三天

資料圖片:戴笠1936年3月下旬,香港各報均以醒目的通欄標題登載了一則消息《軍統局特工首腦戴笠被香港警務處拘留》。戴笠,這個掌握着5萬多名軍統特務、世人皆知的殺人魔王、國民黨許多軍政要員都忌憚三分的軍統頭子,是怎麼被香港警察拘留的?他好好的
華夏這五千年,遭遇4次危機,但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 - 天天要聞

華夏這五千年,遭遇4次危機,但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

「滾滾長江東逝水」,改朝換代多了去。可中華民族的根,一直沒斷過。不過,在此期間,也是險象環生,這根,曾四次差點被刨被斷。好在,每一次,總有「神人」出現,化險為夷,此乃中華國運!頭一次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八王之亂把國家攪成爛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