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嬌,你怎麼不來看我啊?你要常常來看我啊!」
這是毛主席在臨終前幾天,緊緊握着大女兒李敏的手,不斷念叨的話。
嬌嬌是李敏的小名,她聽到父親的話後,心中雖滿是委屈,但怎麼也說不出來,只能含着眼淚不停地點頭。
毛澤東和李敏
李敏是毛澤東無比牽掛的女兒,是他口中的「我們家的洋寶貝」。可就是這樣一個毛澤東最疼愛的女兒,卻在晚年父親病重時,只被允許探望了三次。
這是父親毛澤東的痛,更是女兒李敏的無奈。
作為毛澤東的女兒,李敏的一生經歷着太多難以言說的坎坷,有着太多常人難以接受的一切。走進她的一生,我們會發現光環之外的那些悲痛和溫柔。
「她可真是個可憐的小嬌嬌啊!」
1936年7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黨政軍由瓦窯堡撤離,移駐到保安縣城。
當時,毛澤東和賀子珍夫妻二人,住在一個非常破舊的窯洞中。在這裡,賀子珍生下了一個異常瘦小的女嬰,她就是後來的李敏。
毛澤東和賀子珍
第二天,鄧穎超、康克清、劉英等戰友都來看望祝賀。
當時條件十分艱苦,沒有什麼營養品。賀子珍懷孕期間,始終在忙於革命工作,身體極為虛弱,產後沒有多餘的奶水餵養孩子。
鄧穎超抱着可憐的娃,心中十分憐憫,充滿憐愛地說:「她可真是個可憐的小嬌嬌啊!」於是大家也跟着喊這個小姑娘為「小嬌嬌」。
毛澤東覺得這名字還不錯,讓他想起《西京雜記》之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這句讚美女兒家容貌的詩句,便給女兒取名為「毛姣姣」,只不過大家都習慣喊她「嬌嬌」。
女兒出生4個月後,毛澤東和賀子珍被迫將她暫時寄養在陝北老鄉的家中,打算革命勝利後再接回來,後來又把她送到了延安的「洛杉磯幼兒園」。
李敏和家人的合照
4歲前,嬌嬌沒有父母照顧,然而幸運的是她遇上淳樸善良的陝北老鄉,在他們的保護下健康地活了下來。
1937年9月,賀子珍忽然「賭氣」出走,只身前往蘇聯。
當她不顧一切要去蘇聯時,毛澤東雖然萬分不舍,但最終並沒有強硬阻攔,只是一再給她發電報,懇求她能回到延安。
誰也不知道出走那天,賀子珍與毛主席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是從那之後,主席閉口不提賀子珍。
曾經那麼恩愛的革命伴侶,最終走向這樣的結局,雙方心底皆有着難以言說的痛苦和悲哀。
在蘇聯期間,賀子珍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她像親生母親一樣照顧他們的生活,漸漸走進了兩個孩子的心中。
周恩來、鄧穎超與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1938年5月,賀子珍在蘇聯生下毛澤東的第六個孩子。
當時因為極度缺乏營養,襁褓中的嬰兒沒有抵抗住蘇聯嚴寒的天氣,患上肺炎後不幸夭折。
看着幾個月大的孩子死在自己懷中,賀子珍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精神幾乎崩潰。
毛澤東聽到消息大為震驚,思慮再三之後,決定將4歲大的嬌嬌送到母親的身邊,希望女兒能慰籍母親內心深深的痛苦與無助。
「我來蘇聯找我的媽媽賀子珍!」
不久之後,嬌嬌在朱德的女兒朱敏的照顧下,來到了蘇聯找媽媽。
賀子珍離開延安時,嬌嬌還沒有一周歲,現在的她已經是一個「能說會道」的4歲小姑娘了。
見到女兒的一刻,賀子珍破碎冰冷的心,充滿了溫暖、慈愛與溫柔。
賀子珍與李敏在蘇聯合照
嬌嬌說:「我是來找媽媽的,我的媽媽叫賀子珍,是不是你呀?」
賀子珍問她:「你給媽媽帶來了什麼啊?」
嬌嬌仔細想了想,認真地說:「我給媽媽帶來了嬌嬌呀!」
嬌嬌的到來,像一束無比溫暖的陽光,衝破了重重的陰霾,重新照亮了母親賀子珍的世界。
在賀子珍的一生中,她共為毛澤東生了六個兒女,其中只有女兒嬌嬌活了下來。可以說,嬌嬌承載着這位悲嗆的母親,對兒女的唯一精神寄託。
此前,嬌嬌也從來沒有想像過,有媽媽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幼小的她,曾以為自己是個孤兒。在童年記憶中,每逢節日或者周末,其他孩子都有父母來接,只有她是跟着阿姨、老師們一同住在保育院里。
來到蘇聯後,她不僅有了媽媽,還有了兩個疼愛她的哥哥。
李敏
可惜,幸福的時光總是那麼地短暫。
1941年,蘇聯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物資開始嚴重匱乏。
賀子珍每天在工廠沒日沒夜地織毛襪,賺取十分微薄的收入,購買基本的生活物資。她對自己是省得不能再省,還堅持要給毛岸英買書,給毛岸青買紙筆和筆記本。
戰亂期間,她怕兄妹三人吃不飽,又想辦法開墾荒地,種胡蘿蔔、馬鈴薯、黃豆等。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中,賀子珍沒有可以取暖的木炭和柴火,每天吃的只有幾兩黑麵包和玉米面粥。
為了能讓三個孩子過得好一點,她作為一個母親,幾乎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
饑寒交迫之下,她的女兒嬌嬌患上了肺炎。
賀子珍聽到國際兒童院傳來的消息,內心陷入極度恐慌之中。因為肺炎,她不久前剛失去小兒子,現在唯一的女兒也患上這種病,她太害怕曾經的一幕再次上演。
賀子珍與李敏合影
戰爭時期,藥物十分匱乏,保育院長便將嬌嬌直接送到太平間旁邊的屋子裡等死。
賀子珍得知後,在大雪紛飛的夜晚,一路哭着,踉踉蹌蹌跑到兒童院,從那個充滿絕望的房間里,將女兒小嬌嬌抱了出來。
回來後,她變賣了身邊僅有的禦寒衣物,買回一些白糖和牛奶,靠着這麼點營養和悉心照顧,嬌嬌終於活了下來。
賀子珍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得將痊癒的女兒再次送到保育院,但是每天晚上都會來接走她。
保育院長拒絕讓賀子珍接走嬌嬌,斥責她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甚至毫無根據地責備她:「你們不勞動,不幹活,難道是想讓我們來養活你們這些懶傢伙嗎?」
李敏(左)與母親賀子珍(中)合影
賀子珍聽後十分憤怒,和兒童院的管理人員大吵起來。
為了保護孩子們,她被保育院長誣陷為精神失常,一度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在那段痛苦的歲月,嬌嬌獨自在蘇聯的一所國際兒童院,過着孤兒般的生活。
「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1947年,嬌嬌終於得以和媽媽再次相見。那時候的母女二人,身心都受盡了折磨。
二人重逢後,誰也不願意再呆在蘇聯,隨後決定一同動身,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國的懷抱。
賀子珍和嬌嬌回國後不久,毛岸英與毛岸青兩兄弟,也相繼從蘇聯回國。毛主席知道賀子珍將兩兄弟視為己出,便將二人也送到賀子珍的身邊,讓他們陪伴着賀子珍。
對此,賀子珍也是感到十分歡喜的,她對兩個孩子一直悉心照顧着,母子四人的關係極為親密融洽。
賀子珍(前左一)與家人合影
由於4歲便去了蘇聯,回到中國的嬌嬌幾乎已經不會說漢語,平日里,她便和毛岸青哥哥一起再次學習中文。
回國後,雖然每天她都能聽到毛澤東的名字、看到毛澤東的照片和畫像,但是她並不知道她的父親便是毛澤東,也感受不到「爸爸」的存在。
有一天,毛岸青和嬌嬌坐在學校的禮堂裏面聊天。
毛岸青指着禮堂牆上的一張大幅照片問嬌嬌:「你知道他是誰嗎?」
嬌嬌覺得二哥問的問題有些莫名其妙,聲音響亮地回答:「我當然知道了,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岸青笑道:「對,他也是我們的爸爸!」
嬌嬌大聲反駁:「不可能,你瞎說,我沒有爸爸!」
對她來說,爸爸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語,媽媽和周圍的人也從未提起過這個詞語。
「我沒有瞎說,他真的是我們的爸爸,是他把我們送到蘇聯去學習的!」
看着二哥毛岸青,說得如此嚴肅認真,嬌嬌沉默了。當她再次抬頭,望着牆上毛主席的照片,覺得他離自己好遙遠,好遙遠啊……
李敏和家人合影
後來,她詢問許多熟悉的人,才基本相信自己真的是毛澤東的女兒。
在姨媽賀怡的建議下,她決定寫一封信問問毛主席,因為她覺得只有毛主席是絕對不會騙人的。
嬌嬌不會寫漢字,信是用俄文寫的,字跡也是歪歪扭扭,內容如下:
「毛主席:
大家都說您是我的親生爸爸,我是您的親生女兒。但是,我在蘇聯沒有見過您,也不清楚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親爸爸,我是不是您的親女兒?請趕快來信告訴我,這樣我才好回到您身邊。」
毛澤東收到信後,讀着女兒充滿童稚的話語,不禁哈哈大笑,隨即揮筆寫下一封回信:
「看到你的來信很高興。你是我的親生女兒,我是你的親生父親。你去蘇聯十多年,一直未見過面,你一定長大了長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歡你,希望快快回到爸爸身邊來。爸爸已請賀怡同志專程去東北接你了,爸爸歡迎你回來。」
寫好這封信之後,毛澤東怕寄信太慢,便吩咐身邊的工作人員一定要用加急電報發出去。
嬌嬌收到信後非常高興,賀子珍也同意女兒前往北京,並默默為她收拾衣物。
1949年夏天,嬌嬌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父親毛澤東。
毛澤東和李敏
見面那天,她迫不及待地跑了過去,緊緊地擁抱着毛澤東,用蹩腳的中文叫了一聲「爸爸」。
與女兒團聚後,毛澤東十分的高興,特意將當時中央幾位領導請過來,還向他們賣起關子:「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洋寶貝!」
當大家猜是什麼「寶貝」時,賀怡將嬌嬌帶了進來,毛澤東笑着說:「喏!這就是我們家的洋寶貝,我的外國女兒!」
嬌嬌用蹩腳的中文向在座的每一位長輩打招呼,長輩們都十分地喜歡她,他們可都是小時候抱過她的人啊。
暑假過完後,臨近上學前,毛澤東決定給嬌嬌(原名毛姣姣)改名為「李敏」。
「敏」字寄託偉人對於兒女最真誠的教誨,「君子訥於言,敏於行」,毛主席希望他的孩子是不說大話空話,腳踏實地,勇於實踐的人。
毛澤東和女兒一起看影集
那麼為什麼姓「李」呢?
當年,毛澤東曾經化名為「李得勝」撤離陝北。「李得勝」的諧音是「離得勝」,最終毛澤東也確實取得了勝利。
這個名字對毛澤東有着重要意義,它象徵著當年輾轉陝北與蔣介石、胡宗南鬥智斗勇的難忘回憶,象徵著共產黨人身處逆境依然破釜沉舟、以退為進的英雄氣概。
毛澤東對李敏說,這是爸爸最喜歡的一個名字,因此決定將「李」姓傳承給兩個女兒。
除此之外,毛澤東還有另外一層深意,即希望她們要獨立自主,不以毛澤東子女的身份去享受特殊照顧,這也是毛澤東一向堅持的原則。
李敏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爸爸不許我們搞特殊,更不許我們打着他的旗號去謀私利,爸爸一再對我們講:『靠我毛澤東不行,還是要靠你們自己去努力、去奮鬥,不要把我掛在你們的嘴邊。』作為毛澤東的子女,要夾着尾巴做人,做一個普通人。」
在李敏上學的那段日子,每天晚飯之後,父親便牽着她的手在香山公園散步,給她講故事,督促她練毛筆字……
毛主席與女兒李敏在中南海划船
繁忙的工作之餘,毛澤東幾乎做了一位普通父親能做的一切。他關心女兒的生活飲食,還有她的理想和心情。他也一再對李敏說要艱苦樸素,要和普通老百姓一樣生活。
和父親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是李敏生命中最為快樂的一段時光。
1959年,李敏在北師範讀書時認識了北京航空學院的高材生孔令華,兩人彼此情投意合,毛澤東對此表示支持。
毛主席與女兒女婿
1959年8月28日,是毛澤東大女兒李敏結婚的日子,賓客30多人,飯菜只有3桌。
回憶起那天的情景,李敏說:
「爸爸那天特別高興,他舉着酒杯,向我和令華祝福,他說,你們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還風趣地對令華說:不用憂來不用愁,二人心意兩相投。」
李敏夫婦與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合影
婚禮沒有大操大辦,就連李敏自己也說:
「這婚禮,比普通人家孩子的婚禮,還要簡單、樸素,但它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因為這婚禮是我的父親毛澤東親自為我主持的。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
「何必一定要走呢,我想常常看到你和令華。」
1962年10月,李敏誕下一子,毛澤東非常高興,親自給小外孫兒起名叫「孔繼寧」,有空時便抱着小外孫又親又笑,「隔輩親」在他身上顯現得淋漓盡致。
李敏雖然和父親毛澤東相處得十分融洽,但和江青之間卻存在着比較深的芥蒂。終其一生,李敏都未曾叫過後媽江青一聲「媽媽」,這讓江青對她十分不滿。
因此,當看到毛澤東祖孫三代其樂融融的畫面後,江青便常常故意找李敏夫婦的茬,冷嘲熱諷地說些「他們什麼都不會做」之類的話。
李敏和孔令華的結婚照
江青的傲慢和輕視,使得李敏夫妻二人,尤其是丈夫孔令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
1963年7月,因為無法忍受和江青一起生活,李敏強忍着對父親的不舍,最終決定搬出中南海,離開自己的父親,離開這個她生活了14年的家。
收到女兒搬出去住的請求後,毛澤東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默默地和女兒說:「何必一定要走呢,我想能常常見到你和令華。」
毛澤東知道女兒要搬離的原因,可是清官難斷家務事,他無法解決這個矛盾,那一句「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的話,盡顯毛主席當時心中的無奈。
隨着女兒、女婿和小外孫的離開,毛澤東的日常生活也少了許多歡樂。
可以說直到晚年,毛澤東依然對李敏當初的搬離無法釋懷,內心仍是非常不舍的。
李敏與女兒孔冬梅參加紀念毛主席的活動
毛主席病危的最後那幾天,他躺在病床上,意識雖然比較模糊,卻仍在一遍遍地念叨着:「嬌嬌怎麼不來看我呢?」
毛主席又哪裡知道,他心心念念的女兒李敏,對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探望,都因江青的從中作梗,而常常被拒之門外。
在毛主席人生的最後六年,只有在父親毛澤東病重時,李敏才被允許探望了三次。
這是父親的痛,更是女兒的無奈。
「嬌嬌,你怎麼不來看我啊?」
1963年,李敏搬離中南海後,出入中南海的證件被收回。
此後,李敏想要見爸爸,必須在門口先聯繫,經過通報之後才能進去。很多時候,李敏在門口等了大半天,最後等到的不過是一句「回去吧」。
毛澤東晚年的時候,因為重病纏身,身邊的人大多數被江青所掌控,許多人都輕易見不到毛主席。自毛澤東生病後,李敏也一共只見過父親三次。
李敏在女兒的陪同下參加紀念活動
第一次是1972年1月份,陳毅元帥去世之後,毛澤東出席了追悼會。
在追悼會上,毛澤東見到女兒,他趕緊走了過去,緊緊拉住李敏的手說:「嬌嬌啊,你為什麼不常常來看我呢?你要常來看我啊!」
聽到爸爸這樣說,李敏心中滿是委屈,但怎麼也說不出來,只能含着眼淚不停地點頭。
第二次,中央辦公廳突然打來電話,說毛主席已經病重,讓她趕緊去看看看。
李敏聽到後,立刻前往中南海,她站在爸爸的病床前,看着還在沉睡的爸爸,心疼得眼淚直流。
在回憶錄中,她寫道:
「我去的時候,爸爸剛剛做完鼻飼,他顯得特別疲勞,體力格外衰弱。爸爸不再說話,他無力地閉上了眼睛。爸爸的手也漸漸鬆弛下來。我知道,此時爸爸已經很累很累了,爸爸需要休息了。也就是說,我該走了。我望着爸爸靜靜地躺在床上,再沒有和爸爸說一句話,就輕輕地、悄悄地,退了出來。」
江青只讓她停留了一會兒,就對她說:「主席已經搶救過來了,好多了,你走吧!」
李敏始終不肯走,堅持要留在父親身邊。
江青態度很強硬:「你待在這裡,主席出了什麼問題,你負得起責任嗎?」
毛主席與李敏合影
江青的話說得這般重,李敏心中哪怕有百般不舍,也只能黯然離去。從此之後,李敏就真的再也聽不到父親毛澤東的任何消息了。
李敏第三次見到父親,是在毛澤東逝世的前幾天。
那天,她無意間在中央的一封文件中,看到了毛澤東病危的情況後,不顧一切跑到中南海,哭着請求見爸爸一面。
此時,毛主席的身體狀態極差,意識基本已經迷迷糊糊的。
聽到李敏的聲音,主席努力睜開眼睛,看着自己的女兒,他的嘴張了張,發出很小的聲音。
李敏不知父親說的是什麼,在場的工作人員對李敏說:
「主席可能是在問你,今年多大歲數了?」
李敏說:「我三十九了。」
毛澤東艱難地說:「不,你三十八。」
爸爸已經病成這樣,還清楚地記着她出生的年月。李敏鼻子一陣發酸,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毛澤東顫抖着伸出手,握住女兒的手,閉上眼睛休息。
毛主席和女兒李敏看影集
李敏以為爸爸已經睡着,想要將手慢慢抽出來,但毛主席卻緊緊抓着不放。
他再次睜開眼睛,眼中已經滿是淚水,直直地望着女兒,含含糊糊地說了一句話。
這次李敏聽清楚了,爸爸是在問她:「嬌嬌,你怎麼不來看我啊?」
這已經是毛澤東第二次問李敏這樣的話了。
李敏聽完後,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病床前大哭起來。此刻的她,心中又悔又恨又委屈。
此時,毛主席已經不能說話,他緩緩抬起手,用左手拇指與食指在女兒面前畫了個「圓圈」。
李敏不解其意,身旁的工作人員也搖了搖頭,表示也不明白。
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一個神秘的符號嗎?還是代表一個暗語?
毛澤東直直望着女兒,見李敏一直沒有回答,無力地閉上了眼睛……
毛主席與女兒在中南海
幾天之後,李敏再次接到中央辦公廳的電話,讓她趕緊去看看毛澤東。當李敏來到中南海後,看到的卻是已經離開人世的爸爸,他的氧氣面罩已經被摘下……
結語
臨終前,毛主席對女兒做的那個手勢,亦成了他逝世後的一個未解之謎。
生前,毛澤東曾對斯諾說:我就像一個手執雨傘,雲遊四方的孤僧。
毛澤東逝世後,女兒李敏忽然明白過來,父親逝世前做的那個「圓圈」動作,指的是她的母親賀子珍。賀子珍是八月十五中秋節出生,小名叫「桂圓」。
賀子珍曾經告訴李敏,爸爸的內心,是很孤獨,很寂寞的。李敏以前沒有理解,在明白父親手勢的含義後,她才徹徹底底地明白過來。
李敏向晚輩講述父親毛主席的故事
父親毛主席畢生為國為民,為天下蒼生計,很多時候只能將個人對家庭、對親人的深情偷偷藏在心底。
毛岸英去世後,毛主席將兒子的遺物偷偷珍藏在箱底整整26年,亦是將對兒子的感情珍藏在主席心底的最深處。「嬌嬌,你怎麼不來看我啊」是主席對女兒李敏最深的思念以及最真切的愛的流露。彌留之際,那個久久不願放下的「圓圈」手勢,則藏着主席一生對賀子珍深深的牽掛和感激之情。
1994年,「世紀革命老人」雷潔瓊在瞻仰毛主席的家鄉韶山後題詞: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無論世界怎樣變化,無論時間過去多久,在毛主席的墓碑前,在毛主席的著作前,在了解毛主席的事迹後,總會有千千萬萬高尚的人、有良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眼含熱淚,懷念他,歡呼他,歌頌他!
—— THE END ——
如果喜歡別忘點個【關注】哦
或者也可【點贊】或【評論】呢
歡迎【收藏】或【轉載】
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