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帶您探索一座早已被遺忘的工廠地下防空洞——這裡有兩座通過通道相連的廢棄避難所。我們先參觀保存較差的第一座地堡,然後是第二座。
遠遠望去,通風井的"蘑菇頭"突出地面,成為識別地堡的標誌。而在灌木叢中,混凝土入口若隱若現,通向這座雙重防護設施。
灌木叢中,混凝土澆築的入口突兀地探出地面,通向這座雙子防禦工事。
我們擇一而入,沿着階梯沉入地底,來到兩座避難所的分岔點。
這座防護設施建於1980年代後期,施工工藝堪稱粗劣
入口處兩扇各重達750公斤的防護密閉門,鏽蝕的鉸鏈至今仍訴說著當年倉促建造的窘迫。
這些厚重的防爆門肩負着雙重使命:既要抵禦核爆衝擊波的致命撕扯,又要通過氣閘程序確保避難人員安全進出。
然而三十年的時光侵蝕,讓這座地堡徹底淪為銹跡斑斑的廢鐵——地下水反覆倒灌,在混凝土牆壁上留下道道潰爛的淚痕。
入口處的民防指揮室如今積滿泥漿,而曾經能容納300人的主避難大廳,如今只剩下破碎的長椅和漂浮的防毒面具殘骸,在渾濁的水面上無聲地打着轉。
沿着斑駁的混凝土牆,一排技術隔間依次排開:
男女衛生間(隔斷門已扭曲變形)
水泵房(鏽蝕的管道像血管般裸露)
應急儲水箱(內壁結着厚厚的礦物質沉積)
核心生存單元:濾毒通風系統(ФВУ-300型)
三組空氣採集擴張艙(2套"戰時"模式/1套"平時"模式)
放射性塵埃凈化機組(排風扇葉輪已呈珊瑚狀鏽蝕)
次生功能區:終端配電室(牆面的電路圖仍可辨認)
二號出入口(5噸級鉛封防爆門鉸鏈斷裂)
氣密過渡艙(減壓閥被拆解盜賣)
讓我們沿着滲水的通道折返初始入口處——穿過兩道仍殘留着橡膠密封圈的氣閘門(金屬表面布滿應急錘敲擊的凹痕),便能抵達連接第二避難所的過渡走廊。那裡沉睡着一台堪稱工業奇蹟的ДГ-5型柴油發電機。
出口標識,當然,圖中我並沒發現有出口的標識。
避難所抵達的某工廠第二隱蔽設施(1987年建造許可證編號仍可辨認)。
入口處設有配備兩扇750公斤重防護密閉門的氣閘艙。
艙內同時設置有消防器材架。該避難所建於1980年代後半期蘇聯末期,甚至未能完成全部覆土工程,僅以半埋狀態投入使用,但內部所有生命維持系統均已安裝完畢
穿過氣閘艙便進入人員掩蔽區,該區域設計容量為300人。
入口處正對柴油發電機艙的入口。
發電機艙入口同樣配備氣閘裝置。
艙內至今仍保存着柴油發電機組本體
值得注意的是,其發電機部分至今完好無損,未被盜拆銅件
靠牆處還留存着應急柴油儲備罐
防護密封門盡頭設有兩間隔離艙室
右側艙室配置高壓氣瓶組,並通過通風井直接獲取潔凈空氣
左側艙室採用蜂窩狀網格防塵過濾器進行空氣過濾
.此為過濾器蜂窩單元結構特寫
現在我們回到人員掩蔽大廳
這裡曾設有雙層鋪位用於人員安置
沿大廳左側延伸着技術設備艙組
此處原是該設施的主配電室
接下來是女性衛生間區域
男女衛浴設施之間設有應急儲水箱組
現在進入男性衛浴單元
每個衛浴單元入口處均配置洗手台陣列
男性如廁區實景
現在我們再次回到人員掩蔽大廳
繼續向前行進
通風管道系統嵌入牆體內部
稍右側另一道密封防護門後便是通風機組室
配備雙模式進風擴展艙
通過垂直通風井實現空氣交換
另一側同樣設有密封防護門
此處連接第二斜嚮應急進風通道
現在返回主掩蔽大廳
供熱樞紐區
備用出口配備雙重密封防護門組
本次導覽至此結束
感謝觀看,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