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這句詩確實霸氣,在真實歷史上,秦國統一六國更霸氣,只用了短短十年就結束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掃滅六國。不過話又說回來,秦始皇之所以能用這麼短時間完成統一,更多的是靠着前一百年的積累,這其中就不得不說決定戰國七雄最終命運的長平之戰!
這場雙方投入兵力民夫超百萬的大決戰,最終以趙國慘敗收場。此戰斬首被坑趙軍達到了驚人的四十五萬左右,以至趙國國內幾無男丁,國力更是虛弱至極,但趙國並未被秦國一張而下,反而是又撐過三十年,才最終被滅。秦國為什麼不能攜大勝之師平滅趙國?今天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疑雲,探究其中的真相。
一、秦趙比拼國力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前,秦通過垂沙之戰和鄢郢之戰將楚國打廢,又通過伊闕之戰將曾經的霸主魏國打倒在地,再除開一直打醬油的韓國和燕國。這樣,根據秦國遠交近攻原則,能與秦國扳手腕的只剩下趙國。
趙國通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使自己的軍事實力達到最頂峰,雖然經過沙丘宮變,實力被虛弱,但依舊不能小覷。就在長平之戰發生的十年前,趙國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可以說,趙國與秦國誰也沒有百分百把握拿下對手
而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秦國攻擊韓國的上黨,本已被韓國割讓給秦國的上黨,卻是轉頭投靠了同為三晉的趙國,禍水東引。秦國當然不肯罷休,率兵攻趙,而趙國也是急派廉頗在長平駐軍,防禦秦軍。
這個時候的雙方絕對不會想到,這次的戰爭會演變成歷時近三年,雙方投入總兵力達到百萬的國運之戰。
在趙國臨陣換將,換上趙括之時,秦趙兩軍已經拉扯了三年。雙方都已經打到彈盡糧絕,咬牙死撐的地步,此時的趙國一方面是廉頗屢戰屢敗,死傷頗多;另一方面,趙國已無糧可支援前線,不得不向齊國這個大戶借糧,但可惜齊國鼠目寸光,只顧眼前的利益,拒絕了趙國借糧的要求。外無強援,士氣受挫,這時的趙軍其實已經陷入絕境,只是早晚的事。
秦軍這邊也不好過。秦軍的運輸補給線更長,足足是趙國的三倍,消耗也更多。以至於白起切斷趙軍主力糧道,戰役來到最關鍵時,秦昭襄王不得不親自來到河內郡,特許將當地所有百姓的爵位都提升了一級,更是將河內郡中的十五歲以上青壯徵調一空,「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二、秦軍為擴大戰果已到極限
對於秦國來說,長平之戰雖然能稱之為大勝,但也可以說是慘勝。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那就是秦軍在俘虜趙軍四十萬大軍後,為什麼不選擇將這四十萬青壯勞力運回國內當苦力?
事實就是,秦軍已無餘糧可供養這四十萬俘虜,《呂氏春秋》就很明確的記載:「秦(國)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打仗憑藉的不僅是士兵悍勇,還有後勤糧草。整個長平之戰中,秦國先後召集六十餘萬軍民投入戰場,傷亡也達到了驚人的二十餘萬,所費錢糧不計其數。秦軍統帥白起毅然下令坑殺趙軍,為的就是要徹底切斷趙國再起的機會。
此時秦軍尚有一戰之力,白起自然不會放過擴大戰果的機會,令王齕攻佔趙國的皮牢,令司馬梗奪取太原,而白起親率本部直驅邯鄲,三路並進,顯然是奔着滅趙去的。
此時秦國內部由於年年征戰,損耗嚴重,在得知趙韓兩國合謀,並有可能重啟六國合縱抗秦計劃時,秦昭襄王不得不考慮趙、韓兩國割地求和的請求。畢竟如果真的在此時攻下邯鄲,滅亡趙國給天下諸侯的震撼,遠不是坑殺四十萬趙卒能比的,到時候很有可能再來一次六國伐秦,以此時秦國國力很難扛得住。
單從軍事上來說,以白起的統兵能力,此時應該是平滅趙國的最佳時機,但從其他方面來看,此時的秦國還遠沒有做好滅亡一個同等體量大國的準備
三、趙韓割地換來的喘息之機
長平之戰後,經歷了得知被坑殺四十萬消息的震驚與惶恐後,趙國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那就是千萬要穩住如狼似虎的秦國,而穩住秦國的最好辦法當然是合縱之策,於是趙丹立刻聯絡韓國,用蘇代出使秦國,遊說范雎,提出求和請求。
既然是求和,當然得給出足夠的利益,畢竟白起的大軍就在門口,所以趙韓兩國開出的條件韓國割讓掉垣雍,而作為大國,趙國要一次性割讓六座城市,下了如此血本,秦國宣布退軍,還軍上黨。到嘴的功勞都飛了,白起和范雎嫌隙頓生,這也為之後的邯鄲之戰成功防守埋下了伏筆。
自己已然無力抵抗,不想挨敵人打的方法,無非就是求敵人放過一馬,或者趕緊找幫手。其餘四個隊友雖然已然只有挨揍的份,但是畢竟能分攤一下傷害嘛。於是,趙孝成王玩了個小動作,將割讓六個城池給秦國,改成了割讓給齊國,趙王自己也清楚,雖然秦國暫時退兵,但絕對會捲土重來,如果把城池給了秦國,無異於肉包子打狗,但給齊國就不一樣了,先不管齊國會不會再當白眼狼,至少給秦國看到的趙齊交好,這樣秦國出兵也會掂量一下。
在割讓六城給齊國後,趙孝成王的交易之旅還遠未結束,一邊和韓、燕兩個戰國醬油黨打好關係,一邊和魏國重新訂立盟約,重修三晉關係,再加上直接大方地將靈丘封給楚國國相春申君。趙國用割地攻勢,終於將除秦以外的其他大國捆上戰車,組成了一個脆弱而又鬆散的合縱聯盟,讓趙國短時間內擺脫了覆滅危機。
四、秦國未能功成的邯鄲之戰
過了幾個月,後知後覺的秦昭襄王終於發現了不對勁,秦國不但沒有收到合約里趙國應給的六座城池,反而收到了趙國積極聯絡五國,想要再度反抗自己的消息,這根本就不能忍。於是秦王再起戰端,令當時身為秦國爵位中的第九等爵五大夫王陵統軍,再次發兵直插趙國邯鄲,這次戰爭可以算着是長平之戰的後續戰役,而且這時的秦國上下都有點急紅眼,誓要滅亡趙國。
儘管統一了戰前思想,但此時的秦國已經錯過了滅亡趙國的最佳時機,此時的趙國雖然還沒有恢復野戰能力,當時卻已經有了據城死守的能力。所以,雖然在王陵帶領下的幾十萬秦軍一路所向披靡,毫無阻礙地攻進趙地,直驅邯鄲,但使出渾身解數就是啃不下城高池堅的邯鄲城。
當然,邯鄲之戰中雙方將帥水平有着明顯差距,秦國這邊的主帥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五大夫王陵,後因作戰不利被貶,換成了白起的副手王齕。即使換人了了也依舊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的對手,秦軍長驅入趙地,久攻不下邯鄲,此時雙方的優劣勢處境已然發生了變化。
趙王的割地攻勢這時候開始展現出強大的威力。在秦軍強勢的時候,其他國家瑟瑟發抖不敢動,但到了雙方僵持階段,其餘五個便蠢蠢欲動了。先是收了好處的楚國國相春申君,在趙國平原君手下毛遂的說服下,願意陳兵邊境,虎視眈眈。而同為三晉的老朋友魏國,則是發生了「信陵君竊符救趙」事件,信陵君竊取趙王虎符,帶着魏國大軍前來救援。
如此以來,秦國所耗糜巨,而魏楚兩國援軍又至,只得無奈退軍,僅此邯鄲一役,秦軍再損二十萬軍民,前後兩次戰爭共計四十萬傷亡,即使是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強於其他諸國,也經不起如此消耗,於是與趙國主動締結和約,互派質子,於是秦始皇的老爹酒被派到了趙國當人質。
邯鄲之戰結束,秦國無力再戰,趙國終於可以喘口氣,成功延續到了三十年後。
五、長平之戰帶來的惡果
邯鄲之戰中,相對於上層決策,及雙方將帥博弈,趙人萬眾一心的抵抗則更為有力,這也是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人所帶來的惡果。誠然,坑殺降卒可以令趙國驚懼、沮喪。但也讓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在度過了短暫混亂後,趙國僅剩的婦孺老幼爆發出了最強大的力量。在老將廉頗的帶領下,拚死堅守。而平原君更是將自己的妻妾都編入了軍隊之中
在魏楚聯軍尚未到來之際,趙勝散盡家財招募三千敢死隊,由身為趙國舍人之子的李談領軍,一舉迫退秦軍三十餘里,這時魏楚聯軍到來,邯鄲城之圍遂解,但李談壯烈犧牲在軍中。他本人只是舍人之子,並沒有領軍作戰的義務,但他卻義無反顧的領着敢死隊衝鋒在前。當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民眾的潛力就會爆發。
從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趙國此時的軍民同心,就在王齕取代王陵成為主將,屢攻不利的情況下。秦王執意啟用白起,白起不肯為將,直到秦王命使者賜劍,白起悲憤說道:「長平之戰,我用計坑殺趙國降卒數十萬人,是足夠讓自己死了。」憤而自殺。從這點上看,白起心中很明白,在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後。除非一戰而下趙國,否則很難再滅亡趙國,因為此時趙國的民眾已然同仇敵愾。
同時坑殺降卒的行為也會讓諸侯驚懼,自然合力抗秦,即使是秦王說出「諸侯中有敢於救趙者,敗趙後首先攻先救趙者」,震懾住了魏王。但信陵君能順利盜出虎符,殺掉主帥晉鄙,並選出八萬精兵來解邯鄲之圍,說明魏國的決策層已然明白,不救趙,那自己就將是下一個。
要從戰國曆次戰役中挑選出最有歷史意義的一戰,絕對非長平之戰莫屬。戰鬥的雙方,一邊是商鞅變法後無比強大秦國,而另一邊是秦國掃滅六國的最後一個障礙,經歷胡服騎射後國力正盛的趙國,歷史選擇了秦國獲勝,也讓處於分裂幾百年的春秋戰國看到了統一的曙光,有人說如果趙國選擇不接納上黨,那秦趙是不是就不會發生大戰?當然不是,因為此時的秦國已經有吞併天下的野心,山東諸國中三晉一直是抗秦的第一線,傾國一戰無法避免。
范雎的鯨吞蠶食之策一直以來是秦國的戰略目標,得一寸就是秦國的一寸,得一尺就是秦國的一尺,做到真正消化每一寸土地,這也是秦國中期選擇不停讓諸國割地的原因,一方面削弱山東諸國,另一方面也不停地將戰線往前穩步推進,從而讓自己的腹心之地處於安全位置,自身立於不敗之地。
從邯鄲之戰中也可以看出,秦國想要鯨吞,直接拿下一個大國,也是很困難的,自身也無力消化戰果.從這點上看,秦始皇用短短十年時間解決六國,也為秦朝的覆滅留下了隱患,以至於有後來的劉項之爭。
所以,長平之戰後,以秦軍兵鋒之盛,確實是可以一戰而下趙國,但後續接踵而來的各種問題,很有可能提前拖垮秦國。當然,更重要的是,長平之戰後的極短時間內,秦國的決策成出了問題,選擇范雎的復守上黨,休養生息,以待時機,再用不斷進攻蠶食眾諸侯國策略沒錯,但絕不是退兵後馬上再掀起大規模的戰役,可以說,如果沒有後續的邯鄲之戰,可能趙國就不會再多延續三十多年,戰國一統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