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1上 髎 [liáo] 穴: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婦科病
上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也是膀胱經、膽經的交匯穴;左右雙穴,位於骶部,當髂後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後孔處。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名解】上,指本穴相對於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上髎穴的功效與作用:調理下焦,通經活絡,壯腰補腎
上髎穴主治病證: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 精,陽萎,腰痛等。
現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睾丸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腰神經痛、下肢癱瘓等。
上髎穴的穴位治法:刺法:直刺0.8~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按摩法:按摩者雙手重疊加以按壓,或自己以拇指在前、四指在後的姿勢,兩手抵住腰部,以中指用力按壓穴位,如果不確定穴位的正確位置,可以對整個腰部的平坦部分都加以按摩。
經常按摩能補益下焦,清利濕熱。上髎具有調經活血、壯腰補腎的功效,對於痛經、閉經、白帶、子宮脫垂、小便困難、陽痿、遺精、陰部癌癢等症有不錯的緩解作用,也可用於膝蓋冷虛疼痛、鼻衄、痙攣、腹部脹痛、腿部浮胂等癥狀的改善。
上髎穴的配伍:配三陰交、中極、治小便不利。配次髎、中髎、下髎,治月經不調。配中極、關元、關元俞、三陰交,治遺精、早泄。配氣海、血海,有調經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上髎穴研究進展:對婦科炎症的治療和各種手術後的創口癒合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2,次 髎 [liáo] 穴:利尿止遺、調經止痛
次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次,與上髎穴相對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次髎穴的功效與作用:次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濕的功效。次髎穴位於腰骶部,近於腎臟和胞宮,腎與膀胱相表裡,故可治療婦科疾病和男性病。次髎穴臨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疾病。尤以治療痛經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
次髎穴主治病證: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痹。現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睾丸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腰神經痛、下肢癱瘓等。
次髎穴的穴位治法:次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裏面去,來刺激裏面的臟腑。
次髎穴的配伍: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配三陰交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配腎俞、中極、三陰交,治痛經。
配腎俞、氣海、百會、足三里,治直腸脫垂。配商丘、湧泉,有健脾補腎,暖胞宮的作用,主治痛經不孕。配腎俞、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懸鐘,治腰疼、下肢痿痹。配關元、三陰交,有調理下焦,活血調經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3,中 髎穴:便秘,泄瀉,月經不調
中髎穴(zhōng liáo)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中,與其餘三髎穴相對位處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中髎穴的功效與作用:中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濕的功效,是治療下腰疼的常用穴位。中髎穴臨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疾病。
中髎穴主治病證:便秘,泄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 ,腰痛等。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泌尿感染等病證。
中髎穴的穴位治法:刺法:直刺1~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5~10分鐘。1、八髎穴位對我們人體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特別是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2、對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常按揉腰骶,促進腰部的氣血通暢,對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關鍵作用和意義。
中髎穴的配伍:配足三里治便秘。配殷門、承山,有舒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疼,下肢癱瘓。配關元俞、三陰交,有調經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氣和胃調腸的作用,主治腹脹,便秘。配秩邊、陽陵泉,治下肢疼痛。配腎俞、關元俞、歸來、三陰交,治月經不調。
4,下 髎 穴:少腹疼痛,腸鳴泄痢,大便下血
下髎穴(xiao liáo),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中,布有第四骶神經後支和臀下動、靜脈分支。
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下髎穴的功效與作用:下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濕的功效,是治療下腰疼的常用穴位。下髎穴臨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疾病。
下髎穴主治病證:少腹疼痛,腸鳴泄痢,大便下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痛,陰癢,腰骶痛,下肢癱瘓,及坐骨神經痛等。
下髎穴的穴位治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下髎穴的手法:下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裏面去,來刺激裏面的臟腑。
下髎穴的配伍:配足三里、天樞,主治泄瀉;配風市、崑崙,主治腰痛;配長強、承山,主治便血;配腎俞、中極、次髂、三陰交,主治痛經;配大腸俞、脾俞、足三里,治療慢性腸胃炎;配築賓、太溪,有補腎調經,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經崩漏;配風市、崑崙,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疼,下肢痿痹。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
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
1針灸分類
1、毫針刺法:
指利用毫針刺入或刺激腧穴經絡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包括持針法、 進針法、 行針法、 補瀉法、 留針法、 出針法等。
有嚴格的操作規程和明確的的要求,其中針刺的術式、手法、量度、得氣等尤為重要。是諸多刺法中的主體,是針灸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2、灸法:
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3、拔罐法:
應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
古代有以獸角製成的,稱角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鬱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
4、其他刺法:
三棱針刺法,皮膚針刺法,皮內針刺法,火針刺法,芒針刺法,電針刺法。
5、艾灸:
艾灸療法有艾條灸、艾炷灸和溫針灸等。艾條灸分溫和灸、雀啄灸和熨熱灸三種。
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溫針灸又稱針上加灸或針柄灸,即針刺得氣後在針柄上套艾條,點燃,使其通過針體傳入穴位內。
適應症:
寒凝血滯經脈痹阻所致的風寒濕痹(如腰肌勞損、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等)、痛經、經閉、面癱、腹痛等;
風寒外襲之表證(如感冒);脾胃寒盛的嘔吐、胃痛、腹瀉等;脾腎陽虛之久泄、久痢、遺尿、早泄、陽痿等;氣虛下陷之內臟下垂、脫肛、陰挺、崩漏等。
禁忌症:
由於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會耗傷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2、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3、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4、某些傳染病、昏迷、高熱、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極度疲勞,過飽、過飢、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6、高血壓病人頭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不可灸傷皮膚,更不可實施疤痕灸。
7、從中醫角度來說,還有一些證候是不合適艾灸的。
如:外感或者陰虛內熱證,凡脈象數、急者禁灸;抽搐、高熱、極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艾灸因其行氣通絡、溫經散寒、扶養固脫、昇陽舉陷的作用,廣泛地運用於疾病的治療和家庭的保健。愛美的女士更通過艾灸來達到調整身體健康狀態來延緩衰老、美容的目的。
專家建議,家庭艾灸可以選擇艾條灸或者是隔姜灸,專業的艾灸療法,應該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不可盲目自醫或者是選擇一些小美容院、養生館來進行治療。
2針灸特點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瀲神經並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
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的優點:
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
第四,醫療費用經濟;
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3針灸疼痛與否
針灸的是否有疼痛的感覺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醫生,另一個是病人。
一般來說,針灸刺入人體後會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這些都是針刺得氣的反應,是好的表現。
當然,一個身心放鬆的病人,也會配合醫生的進針,減少針刺發生疼痛的概率。
一個非常緊張的病人,他的那種不好的疼痛感是會經常發生的所以說,針灸的疼,不是絕對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
不好的疼,是因為病人的緊張和醫生的技術太差造成的。如果你在做針灸時,能夠做到全身心的放鬆,並且找一個好的針灸醫生來扎針,那麼,你基本上不會被疼痛困擾。
4針灸的應用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繫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性,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
到目前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針灸是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涵納着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着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針灸能治療很多病情,用於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療成人痘和減肥。
1、針灸去痘原理:
根據每個人的長痘具體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調等,有針對性地制訂針灸調理的方案,通過治療病症,實現經絡通暢,實現去痘美容的目的。
2、針灸減肥原理:
針灸減肥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來調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髓質兩大系統功能,加快基礎代謝率,從而促進脂肪代謝,產熱增加,使積存的脂肪消消耗;進而調整、完善、修復人體自身平衡。
針灸減肥通過扶正祛邪,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加強脾腎功能,扶助正氣,又通過經絡的疏通作用祛除停滯於體內的邪氣,不僅能取得整體減肥的效果,而且能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
第一:通過針灸減肥能有效調節脂質的代謝過程。肥胖症患者的體中過氧化脂質高於正常值,針灸打通人體減肥要穴後,可以使人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下降,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目的。
第二,可以糾正患者的異常食慾,通過對神經系統的調節,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過多,達到不乏力、不飢餓的目的。
針灸以後,胃的排空減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飽的感覺,可以不太想吃東西了。
第三,在於有效調節內分泌紊亂。肥胖症患者的內分泌紊亂髮生率極高,為什麼生了小孩的婦女會發胖,不單是營養過剩,還有生小孩後打破了她的內分泌平衡,引起發胖,女人到了更年期時,內分泌紊亂同樣引起發胖。
在採用針灸減肥時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皮質」兩個系統使內分泌紊亂得以糾正,並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因此達到減肥的目的。
辨經針灸治療面癱有奇效
『
病案
李某,男,68歲,2009年12月3日初診。
主訴:左面麻痹6天。
癥候:初起左項(太陽經)僵硬,繼則左目不適,流淚,再而左面部麻痹,左側項、頜、目下及耳痛,面麻木。左目閉合不全,額紋變淺,鼓腮不能,口向右歪。苔白膩而滑。脈右弦滑,左沉滑。余正常。
經絡診察:太陽經、手太陰經、手陽明經異常。
辨經:病在太陽經、陽明經。
選經:太陽經、陽明經。
選穴:至陰(放血),針刺左側的天柱、通天、腕骨、合谷、偏歷諸穴。
二診:
頭痛、流淚已輕。唯頭頂、面頰、下頜脹木感。左少澤放血,針左天柱、左合谷、左養老、左足三里。
三診:
病在太陽經、少陽經。雙少澤、關沖放血12滴。針左完骨、左攢竹、左偏歷、左足三里、左手三里。
四診:
陣發性左側太陽穴痛,雙面頰麻木,左足趾麻。針風池、手足三里、玉枕、天柱、承漿、左鼻竇上、內地倉透頰車、偏歷。
五診:
左側頭仍陣發性脹痛,余症已減。同前診方案,減風池、左偏歷,加至陰、左溫溜、左大迎。
六診至十診:
面麻已明顯好轉。配穴基本相同,以天柱、四關為主穴。隨症有加減。
療效:
經10次針灸治療痊癒。
醫案解讀
患者以前曾得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口僻),經治療痊癒。今年又患此病,但出現在面部另一側。遇到面癱患者,要先了解具體病情和病史,然後仔細觀察癱瘓部位,比較患側和健側。
要求患者:①皺眉,觀察兩眉之間的皺紋;②抬眉,觀察前額皺紋;③閉目,觀察是否可閉目和眼睛的皺紋;④聳鼻,觀察鼻唇溝;⑤撅嘴,觀察口唇溝,口的歪斜程度;⑥鼓氣,觀察鼻唇溝歪斜的程度;⑦閉嘴,觀察是否漏氣。患側一般無皺紋或皺紋不明顯。觀察皺紋可幫助醫生了解治療過程中的進展情況。因此每次治療前先察皺紋,記錄是否有變化。
本案進行經絡診察以患側的經絡為主。但需檢查雙側經絡才可以幫助準確辨經。重點要檢查頭項的經絡,尤其是乳突部是否疼痛或手下是否有異常感。乳突疼痛最常見於天柱、風池、完骨等腧穴,但也能在玉枕、腦空、瘈脈、風府、大椎等處出現,必須仔細觸摸,若發現異常疼痛,則先針這些部位的腧穴,而不針面部的穴位。乳突炎性疼痛緩解之後再治面癱後遺症。此患者左天柱異常,說明仍在急性期。4月12日吉林 | 交離靶點疏通療法 下肢靜脈曲張精英臨床帶教班
在經絡診察中發現太陽經和陽明經異常。太陽經主開,主一身之表,承接化解寒邪。此患者由於疲勞過度,太陽經陽氣虛,風寒邪侵入,寒邪凝滯,太陽經不暢導致口僻、頭項痛、耳痛等症。陽明經循行於面部,陽明經筋的鬆弛與口僻有直接聯繫(口眼歪斜)。《靈樞•經筋》寫道:「足陽明經筋:足陽明之筋……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卒口僻(口角歪斜),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陽明經主闔,外邪先侵入太陽經,繼則導致陽明經的鬱熱於內,引起口僻癥狀。
患者的太陽經和陽明經異常,取腕骨和合谷可促進兩條經絡的原氣運行,溫陽解表、疏通本經。腕骨穴位可變動,因此要仔細觸摸。腕骨為手太陽經的原穴,可溫陽益氣,可治與太陽經有關的面神經麻痹癥狀。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陽明經在三陽主闔,多氣多血,行氣作用強,它的作用較廣,能溫陽解表,溫陽益氣。配偏歷可把本經的原氣宣發於本經的絡脈,通達到更廣泛的部位。
二診耳痛、項痛、頭痛等急性癥狀已減輕但仍未痊癒,故在井穴少澤放血。患者亦有頭脹木,乳突部仍有炎症,則取天柱加玉枕散太陽風邪,昇陽氣。養老為手太陽經的郄穴,能調節本經經氣,可清頭明目,治項背痛。
三診之後急性癥狀基本減輕。面麻、乳突部炎症亦減輕,則可取面部腧穴。局部選穴以皺紋檢查與其他癥狀決定。先治療最明顯和較重的後遺症,先取鼻竇上(治鼻竇旁麻)、承漿(治口歪斜)、內地倉透頰車。重新察經絡,三陽經皆異常。配合谷、溫溜、天柱、腕骨、束骨、太沖治療,太沖為足厥陰經的原穴,厥陰經在三陰主闔,主陰血,可使全身氣血輸布開,從而調理經絡,治血虛導致的面麻、手指麻。十診之後,癥狀消失,笑容自然。(編者按:因篇幅所限,原文所附其他3個病案略)
針灸治療面癱的體會
本文4位患者都有周圍神經面癱,但病因、發病的時間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不同。第一例李某的病以太陽經為主伴陽明經異常;第二例徐某以少陽經和陽明經異常為主,而且是由於帶狀皰疹導致的;第三例金某以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異常為主;第四例王某以陽明經、少陽經異常為主,累及厥陰經。這說明經絡診察非常重要。
第一,病變早期,患部準確的辨經選經是治療關鍵。
在發病前期,有乳突部疼痛時,應仔細察乳突部的經絡。若太陽經異常,一般天柱穴有異常反應,玉枕穴也偶有反應。若患者太陽經並少陽經異常,必須仔細察乳突部的太陽經與少陽經,比較兩條經的異常,完骨、風池、天柱、瘈脈、玉枕或腦空是否有異常;個別在督脈的風府、大椎會有反應,都要仔細摸。
治療急性乳突炎症時以患側乳突部的腧穴為主,禁用面部腧穴。也可考慮在太陽經井穴放血,引陽通絡。若有虛象可加患側太陽經的原穴,為溫補解表。若有異常反應可考慮取太陽經頭頂部腧穴,取患側通天、曲差等。由於屬風寒引發的病,則可加灸大椎,散寒解表。炎症消失或減輕之後可取面部腧穴。
乳突部是面神經核的起點。面神經核由於受風寒或風熱後導致發炎,說明有充血。很多慢性面神經麻痹的後遺症是由於接診醫生忽視乳突發炎情況,造成面神經的營養障礙,使面神經核發生變性,從而導致面神經不可恢復。乳突部的疼痛對醫生認識面神經麻痹的病機,特別是對早期病機的認識有很大幫助。
因此面神經麻痹早期要充分注意乳突部位發炎的存在和消失,發病時間越短恢復時間越快。發病時間越長,恢復越困難。先治急性炎症,供應面神經營養;當疼痛消失或緩解,可以取局部穴位。不要急於在局部取穴治療。
第二,對面神經麻痹的認識不要局限在陽明經,要區分病因、病機和治療時期(時機)。
面神經麻痹一般分兩大類。
1.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屬腦血管病、腦出血、偏癱之類的病。腦血管病獲得控制或好轉以後能自我恢復,可取通里、照海,通腦絡。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針灸醫生常見的屬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大約佔95%以上。
病因基本分兩種:風寒和風熱。一種是在疲勞狀態下受到風寒而發病,另外一種由感受風熱導致。
在治療時先要細緻診察經絡,為辨經,為確認病位、病機提供重要依據。也要分早期或恢復期。「急則治其標」,由於早期邪重, 應該先祛邪——散寒或清熱;早期先治乳突部疼痛。恢復期乳突部疼痛消失以後可治局部面神經麻痹。天下鼻炎第一針:新吾鼻炎針刺技法4月23日開始報名了
風寒外邪大多侵襲太陽經,與太陽經的走向和屬性有關。太陽主開,主一身之表,能承接六氣的刺激,化解和防止寒邪的侵襲。太陽經若陽虛,不能固表,易受風寒,寒邪凝固本經之氣血,則導致頭痛、面癱。風寒型面神經麻痹能牽連少陽經。當太陽經閉結之後少陽經的疏泄能力也易減弱,病變部位仍在太陽經,因此必須保護此經,防止復感外邪。
風熱導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常為病毒感染,以陽明經為主。風熱之毒引發陽明經熱郁於內,但亦能包括少陽經、太陽經異常。早期有患側乳突脹痛,故取患側反應最敏感的腧穴,如天柱、風池、玉枕、腦空等。早期禁針面部,但可淺刺額部腧穴,如患側頭維、頷厭等。早期也可考慮在患側商陽放血以清熱解毒,針患側合谷、曲池、足三里。患側足三里也可施血罐。恢復期以取面部腧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