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型公募發力etf賽道 突破口或在細分創新領域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張燕北
在快速發展的etf市場,中型基金公司的「存在感」不斷增強。越來越多中型基金公司通過產品創新、細分市場拓展、強化生態合作等策略,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產品,以期在競爭激烈的etf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中型公募加大etf布局力度
當前etf市場展現出一種新的趨勢:中型基金公司的「存在感」明顯增強。
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熱門產品不再是指數「大廠」專屬,很多出自中小型公募。比如當前etf市場最熱門的新品類自由現金流etf,已有超20家公募上報相關產品,其中包括華富、方正富邦兩家中型公募。此前曾引發「現象級」申報盛況的中證a500etf,迄今已有逾30家公募布局,融通、海富通、申萬菱信、泰康、浦銀安盛、銀河、中金、興業、西藏東財等一批中小型基金公司都已入場。
其二,這些基金公司將etf作為新品布局的突破口。比如興業基金,繼去年底成功發行興業上證180etf後,目前在發行中證a500etf,而在此之前公司僅有兩隻2020年成立的etf。泰康基金在2022年和2023年均未有新基金成立,2024年成立了兩隻etf。銀河基金此前從未涉足etf領域,2024年成立了一隻紅利主題etf,今年又推出了銀河中證a500etf。
對此,國聯基金表示,去年以來,多項利好政策,如「科八條」、新「國九條」陸續出台,為etf市場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基礎和流動性保障;「推動積極發展股票etf、穩步拓展債券etf、優化etf註冊發行安排」等政策進一步助力etf市場蓬勃發展。在被動投資機遇增多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為尋求新的業務和規模增長點,積極布局etf產品。
對於開展etf業務的初衷,興業基金表示,一方面,希望通過指數化投資,更加準確地界定基金產品的風險與收益特徵,便於投資者選擇符合自己投資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指數產品持有成本較低,使投資者的最終回報能夠在收益率下行階段得到一定的保護。
方正富邦市場部人士從市場運行的角度分析道,在a股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利用etf「抄底」,機構也依靠etf實現快速資產配置,指數工具化產品已成為市場「剛需」。
結合自身優勢打「特色牌」
在指數投資競爭激烈、頭部公募優勢明顯的情況下,中小公募布局etf壓力重重,探尋差異化競爭優勢成為關鍵。
國聯基金認為,etf產品創新和細分市場拓展是突破口。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新興領域,以及可優化投資者持有體驗的特色策略方向值得關注。同時,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能夠提升投資者對指數產品的關注與認可。
「中小型公募可以走『小而精』或特色發展之路,聚焦尚未被充分拓展的垂直賽道,同時注重指數生態合作,以此降低自主研發的成本。」盈米基金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譽蓉提出。
談及中型etf「玩家」的破局之道,方正富邦基金市場部人士建議,一是聚焦細分創新,避開頭部壟斷領域,深耕區域性、策略型或跨境產品;二是強化生態合作,與券商、銀行、互聯網平台共建銷售與流動性支持網絡;三是加強投教與品牌建設,塑造特色品牌形象。該人士還指出,隨着etf市場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精準卡位細分需求,或可實現彎道超車。
依託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既有優勢,形成一套有側重點並行之有效的「打法」,是多數中小型etf管理人的共識。
興業基金表示,公司的指數產品體系將圍繞寬基、紅利低波、科技成長等方向進行布局,充分利用公司渠道完善和資源聯動的優勢,打造一批「策略透明」「風格穩健」「具備長期超額收益」「波動較小」的指數產品,在公募被動產品「變軌時代」,走出一條有銀行系特色的差異化發展路線。
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在降費、降佣背景下,被動業務盈虧平衡線提升。中小型基金公司短期應淡化成本,把握重點進行布局。鑒於etf競爭激烈的現狀,必須走差異化道路,將資源投入優勢項目;結合國家經濟發展方向和自身稟賦,尋找特色賽道,如債券型etf、央企etf等。
後來者存在「逆襲」可能
在被動浪潮之下,新進入者仍擁有較大發展機會,存在「逆襲」的可能。
國聯基金人士表示,指數投資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對於中小型公募基金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通過推出細分賽道創新型產品實現差異化發展,打造產品及品牌度、實現資源的投入產出比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方正富邦市場部人士表示,中小公司需要在「低成本+高流動性」競爭的基礎上,通過「差異化+創新」實現突圍。儘管挑戰嚴峻,但政策紅利、技術賦能和細分市場需求使逆襲成為可能。能否在縫隙市場中構建獨特優勢,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談及未來etf市場的發展格局,一位基金經理表示,相比海外市場,國內etf業務空間巨大。目前美國被動產品持有市值占股票市值的16%左右,而中國被動產品佔全部股票市值的比例僅有3%~4%,還有很大空間。短期內頭部公司的地位很難被撼動,但長遠來看,後來者仍有不少機會。
王譽蓉認為,指數基金產品領域先發優勢明顯,且同質化嚴重,對於後發者來說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尤其是在降費的情況下,中小公司更難覆蓋指數運營的成本。中小公司布局指數產品,不僅要有全面的產品線,也要構建指數生態圈及指數投資解決方案,這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編輯:杜妍
校對:王玥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