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蜀漢名將,人們想到的總是關羽、張飛、趙雲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可有一位將領,貫穿了蜀漢從荊州起家到滅亡的整個歷史,卻始終像個「小透明」——他叫廖化。史書沒給他留下多少高光戰績,演義里只有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讓他勉強被人記住。
但細看他的經歷,你會發現這人太有意思了:投降東吳後逃跑,夷陵之戰「蹭」上劉備,混到諸葛亮參謀,六十歲還被派去救國……今天就來聊聊這位三國「混子」的另類人生。

一、從關羽主簿到東吳「打工人」:逃跑專業戶的誕生
廖化是襄陽人,出身當地士族,屬於劉備集團里的「荊州派」。他最早跟着關羽混,在荊州當了個主簿——說白了就是文書小官。關羽敗走麥城後,廖化被東吳俘虜。照理說,投降就老老實實打工唄?可他不甘心!《三國志》寫他「思歸先主」,天天琢磨怎麼逃跑。
這小子膽子挺大,居然裝死!他假裝病重,趁看守鬆懈時連夜開溜。更巧的是,逃跑路上正好撞見劉備的夷陵大軍。當時劉備伐吳,手裡沒啥名將(黃忠已死,關興張苞是演義虛構),突然見到舊部回歸,簡直喜出望外,當場封他當宜都太守。
所以你看,廖化這波操作純屬「運氣爆棚」:逃個命都能撞上老闆親征,白撿個官職。至於他在夷陵之戰幹了啥?史書一字未提——大概率就是跟着大部隊混了個臉熟。

二、諸葛亮為啥重用他?荊州派「自己人」的福利
夷陵戰敗後,廖化沒被俘虜,又溜回蜀漢繼續混日子。這裡得說說他的「核心競爭力」:出身。
劉備集團分兩大派系——荊州派和益州派。諸葛亮、馬良、蔣琬這些核心全是荊州老鄉,廖化作為襄陽士族,自然被划進「自己人」圈子。諸葛亮掌權後,直接提拔他當「丞相參軍」,相當于軍事參謀。
但奇怪的是,諸葛亮前後用過八個參軍,個個都是重點培養對象(像楊儀、費禕後來都成大佬),唯獨廖化在北伐中毫無戰績記載。唯一的解釋可能是:諸葛亮用他,看中的不是能力,而是他「荊州老臣」的身份——用來平衡益州本土勢力。
說白了,廖化就是個「關係戶」,頂着參謀頭銜領工資,打仗時跟着大部隊溜達兩圈。北伐混了那麼多年,連個像樣的出場機會都沒有,堪稱「職場摸魚大師」。

三、蜀漢要亡了,六十歲老漢被迫「加班救國」
混着混着,諸葛亮死了,蔣琬、費禕也走了,廖化居然還在!靠着資歷老,他一路混到「右車騎將軍」,聽着威風,實則沒啥實權。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蜀漢危在旦夕。劉禪一看手裡沒人可用,一拍腦袋:「廖化呢?快叫他去支援姜維!」
此時的廖化至少六十多歲了,放古代算高齡。本想着退休養老,結果突然被派上前線。史書記載他「詣沓中為維援」,帶着一幫老弱殘兵去幫姜維。想像一下老爺子騎馬趕路的畫面:鬍鬚花白,內心崩潰,嘴裏估計還得念叨:「我都這把年紀了,還得加班救國?」
結果毫無懸念——廖化前腳剛到,成都後腳就投降了。這位老打工人,到底沒混上退休生活。

四、病逝洛陽途中的打工人:心態崩了,命也沒了
蜀漢滅亡後,廖化跟着劉禪一家被押往洛陽。走到半路,老爺子撐不住了,病逝途中。
回顧他這一生,簡直打工人真實寫照:
- 年輕時:跟對老闆(關羽),但老闆倒了霉;
- 中年時:靠人脈混進管理層(諸葛亮參謀),實則邊緣划水;
- 老年時:想躺平退休,卻被逼「發揮餘熱」。
更扎心的是,他活得久不是因為他多厲害,而是心態穩——荊州派倒了他投吳,吳國待不住他跑路,蜀漢亡了他認命……這種「隨波逐流」的生存哲學,反而讓他熬死了無數猛將。

就連他的死亡都充滿打工人的悲情:本想安度晚年,結果被押送異鄉,心態崩了,命也沒了。
廖化在三國群星中實在不起眼,但恰恰是這種「普通人」的經歷,讓我們看到歷史的另一面:名將的傳奇背後,多的是廖化這樣掙扎求存的小人物。他沒改變過歷史走向,卻陰差陽錯地「混」成了蜀漢興衰的見證者。最後只想對他說一句:老廖啊,下輩子別當打工人了,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