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準備就緒後,永昌元年(689)十一月,武則天君臨明堂,發佈詔令,改行「周曆」。以十一月為歲首正月,所有月份都依次往前挪兩個月。
如此一來,永昌元年的十一月初一,就成了載初元年的正月元旦。天下,從此進入武則天時代。
為堵住悠悠之口,武則天在改元的同時,也為自己取了個新名字——武曌。日月凌空謂之「曌」,這是想要借用「君權神授」說事兒。
隨後,她又將目光放在了科舉制度上。
載初元年(690)二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在洛陽詔令天下,開賢良方正科,召天下人策對,舉行殿試。消息傳出,天下諸州上萬名考生蜂擁而至,規模空前,持續數日之久,影響遠遠超過此前任一時期。武則天以稱制太后的身份,駕臨洛成殿,親自下場策問士子。
在這次對策中,年僅23歲的庶士張說脫穎而出。他揮筆如刀,寫下了一篇關於武則天重用酷吏的策文。
雖然觀點是批評自己的,但武則天並沒有生氣。她對張說的對策推崇備至,當即判為天下第一,命人昭告天下咸使聞之,並令人將策文張貼至尚書省,讓那群日常替皇帝起草詔書的官員們好好學習。
這場「殿試」過後,張說一舉成名,此後三十年間,三任宰相,號稱一代文宗。無論《通典》還是《資治通鑒》皆盛讚,此乃中國科舉史上殿試之開端。

01
事實上,武則天這次殿試算不得是「破天荒」的創舉。
早在顯慶四年(659),唐高宗就在一次進士科考試後,駕臨長安武成殿,召對天下諸州舉人。據說,唐朝這次殿試開科八門,一次性錄取了逾900名舉人。其中,郭待封、張九齡等5人成績優異,得皇帝讚賞,令「待詔弘文館,隨仗供奉」。
不過,唐高宗在世時,科舉殿試只舉行過一次,並未因此形成制度。而武則天重開殿試,不僅改變了科舉考試的形式,更讓舉子們有機會與執政者面對面探討國家大事。對於科舉改革而言,這本身就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創新與完善。

唐沿隋制,科舉考試的科目繁多,除了每年一次以明經、明字、明算、明法、秀才、進士為主的常科外,還有以玄學為主的道舉、以史學為主的「一史」「三史」,以通曉唐朝禮儀為主的開元禮等。這些科目無一例外都與漢朝以來的經學、儒學關係頗深。譬如常科里的「明經」,其考試形式在唐朝被稱作「帖經」,說白了就是經史子集填空加註釋題。考官事先從任一儒學經典中抽出一句,令考生現場將上下文默寫出來,然後再結合上下文語境,將這篇經文的注釋一併寫出來。
全文默寫加註釋儒家經典的難度有多大,想必經歷過中小學教育的人都清楚。但,若讓一名官員全盤複製前人的理論來治國,肯定會出現較大的偏頗,這顯然不是武則天這位「開國之君」所願看到的。
另一方面,不管是考「明經」「明字」「道舉」還是「開元禮」,它們的理論基礎通常都被記錄在各種藏書里。唐朝印刷術並不發達,有藏書流傳的書香門第,大多數都是前後綿延了數百年的門閥世家,比如六朝以來久負盛名的「五姓七望」以及南方四大士族「王謝桓庾」。如果科舉考試一直以背誦默寫科目為主,則顯然對世家子弟更為有利,也違背了當初科舉製取士的初衷。
制舉就不同了。
為了讓君主快速找到合適的理政治國人才,自唐太宗時代起,每逢制舉,朝廷就會臨時組織考官,安排考場,並向天下發佈考試邀請。無論是已取得進士名分的官身,還是一身短打的白丁,只要覺得自己有能力,皆可自薦報名參加。一旦制舉考試順利通過,馬上就可以當官。這樣一來,選拔人才起效快,能真正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效果。
於是,從武則天臨朝稱製做太后時起,制舉考試平均一年半舉辦一次。這既為武則天夯實了外廷政治力量的支持基礎,也為制舉日後貫穿中國科舉史提供了必要助力。

02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權力晉陞之路註定不好走。自她「二嫁」唐高宗為妃開始,以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為首的朝中老臣就對其產生了諸多非議。
唐太宗在世時,為了給唐高宗李治即位鋪平道路,替他娶了出身關隴大貴族家庭的太原王氏女為妻。王皇后與唐高宗的結合,在一些有關隴集團背景的臣子眼中,相當於唐太宗肯定了關隴集團與皇室間不分彼此的合作關係。於是,當唐高宗提出「廢王立武」的想法時,關隴貴族的代表、唐高宗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堅決表示反對。他舉了兩個令人無法反駁的理由:其一,武則天過去是唐太宗的才人,若立之為後,恐有亂倫之嫌,對高宗、太宗兩父子的名聲都不好;其二,武氏並非令族,其出身根本無法與太原王氏等名門相比,恐有損陛下聲威。
長孫無忌發話,朝中自然有不少大臣隨聲應和。
這時,唐朝另一位開國元勛、出身庶族的李勣站到了帝後一邊,在被唐高宗問及相關問題時,他圓滑地表示:「此乃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
李勣的話,無形中打了長孫無忌的臉,也給了唐高宗足夠的勇氣。最終,唐高宗成功廢后,並打擊了關隴貴族集團。

而李勣的點撥,也讓掌權後的武則天意識到,在門閥貴族之外,中低層地主及庶民的力量不可小覷。武則天掌權後,一面大力打擊長期把握「上層建築」的門閥士族,另一面則對科舉提拔士庶才子之事頗為上心。
然而,因現實制約,即便武則天年年開制科,朝廷各方面需員的缺口仍不斷擴大。為此,武則天只能在延續制科取士的同時,將重點轉移到常科考試上。
朝廷科考方針的轉變,也導致了士林的風氣變化。當時有御史張瑰兄弟八人共同登科,被傳為佳話。但,因為其餘七人均為進士出身,唯有張瑰是制舉出身,平日聚會他們都不跟張瑰坐在一起,並嘲笑他為「雜色」。而社會風氣的轉變,令武則天不得不加快對科舉常科的改革。
03
自設立以來,唐朝的科舉常科考試就不是一成不變。
譬如六朝以來就久負盛名的「秀才科」,其出題範圍只在官方限定的五道「方略策」中任選,可這個科目卻讓絕大多數士子名落孫山。因為,秀才科選拔的標準是「才能秀異之士」,即便你文章寫得再好,若在考官眼中仍有瑕疵,就不得及第。從隋末將「秀才科」納入科舉常科考試以來,得中秀才者,屈指可數。除此之外,根據報考要求,「秀才科」實行推薦制。正式開考前,州長官需向中央推薦候選人參加考試,萬一候選人落第,州官也得負連帶責任。
由於秀才科錄取難度過高,自唐高宗時代起,就逐漸趨於沒落廢止。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武則天將改革的重心放在了進士科和明經科之上。
唐初的進士科考試只考「時務策」,也就是要求考生按題陳述政見,發表對時政的個人看法和主張。雖然多數時間只要求「對策者,應詔而陳政;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但用文學粉飾當朝統治是封建朝廷的天然需要,因此,要求策文辭藻華麗變成了應試文章的「潛規則」。
如貞觀元年上官儀在考試時給唐太宗上的《對求賢策》所寫:「鳳德方亨,必資英輔;龍光未聘,實俟明君。既藏器以須時,亦虛襟而待物。莫不理符靈應,道葉冥通,類霜降而鐘鳴,同雲蒸而礎潤。」開篇一大段,除了能看到上官儀以極致的文工對國朝、陛下的吹捧外,基本看不到他對於朝廷求賢的應對之策。

應此弊端,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吏部考功員外郎劉思立上疏朝廷,要求日後在常科考試時,明經科的考生需加試對策,而進士科的考生則須在對策之外加試雜文,以顯示他們有學而致用的本事。
按劉思立的說法,如果進士科出身的舉子都是「不尋史傳,惟誦舊策,共相模擬」之輩,那即便策論文章抄得再好,也不過是空有虛名的草包,於國選才不利。他建議,日後但凡開科考試,當以「明經試帖,取十帖得六已上者,進士試雜文兩首,識文律者,然後並令試策」,從中再進行一次人才篩選,必能選出於國朝有用之才。
劉思立所言的「雜文兩首」,具體何所指?清人徐松在其《登科記考》中說:「按雜文兩首,謂箴、銘、論、表之類,開元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非定製也。」也就是說,新加入進士科的雜文,既可以是長篇大論的銘、賦文章,也可以是原創的一詩一賦,沒有定例,旨在考量舉子們的作文能力。
劉思立的建議,正中武則天下懷。畢竟,諮詢時政一直都是進士科考「時務策」的最初動機。而加試雜文,一來可以替武則天篩選出宣傳型的政治人才;二來也可讓應試者在完成對策的同時,光明正大地追捧、讚美國朝。
於是,「進士加雜文,明經填帖」,自此成為唐代科舉考試的定例。
在科舉考試變革新風的影響下,進士科很快成為唐朝科考的「大熱門」。無數知識分子對以進士試策入仕抱有很高的期盼,甚至在這項政策出台後的幾年時間內,還誕生了許多「極言時政,言多抵忤」的士子,成為當時士林議論時政風氣的代表人物。
對此,武則天始終保持笑容。她將目光投向士子的試策策文,關心士子提出來的時政觀點,並以此評判該人理政能力的優劣。她的識人之明,最典型的例子當屬提攜後來的名相張柬之。
據說,張柬之63歲那年曾入朝報考進士科參加策問,考官認為他寫的策論觀點雖好,但文律不通,遂將他的策文遺棄一旁。後來,武則天怪當年中第人少,遂命人從未被選中的文章中再行揀擇。就這樣,張柬之那篇被嫌棄的策文便遞到了御前。武則天只看一眼就認定張柬之是個大才,遂命人召其前來對策。由此,開啟了張柬之封侯拜相、平步青雲的傳奇歷程。

武則天對人才的取向,逐漸影響並改變了整個士林階層。由於她主導下的制科與進士科都得考「時務策」,因此,自載初之後,社會上已經很難再見到像張瑰那樣被人歧視為「雜色」的例子。反之,隨着朝廷對進士科策問的持續關注,試策獲得及第者不僅「光宗耀祖,雁塔留名」,更被世人視為「王佐之才」。
04
武則天改革進士科和制科,為自己在朝廷、在天下間爭取更大的輿論支持,但要想撼動李唐江山,進而順利開創「武周」帝業,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在武則天廢中宗,立豫王李旦為睿宗時,以徐敬業、駱賓王為首擁護李氏的大臣便打出討伐武則天、勤王救駕的旗號,在揚州起兵。叛軍聲勢浩大,一度攻佔了江南潤州(今江蘇鎮江)。武則天發兵三十萬,方才完成平叛。爾後,博州刺史、琅邪王李沖又於垂拱四年(688)八月在封地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與之遙相呼應。武則天遂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儘管李沖、李貞等宗室在起兵數日後即身死,但這幾次叛亂依舊沉重打擊了擁護武則天的軍事勢力。
而貞觀之後,特別是唐高宗時代以來,吐蕃、高句麗、突厥等相繼為患,唐軍一再出塞平叛,兵源、兵力方面都面臨著捉襟見肘的窘境。
因此,為了充實國家軍隊,也為了手掌軍權,武則天成功奪權後,便於長安二年(702)敕令全國:「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准明經、進士貢舉例送。」武舉,至此應運而生。
作為唐代科舉新增的常科項目之一,武舉一經面世就在朝野形成了「廣收俊傑瑰偉英異之士」的新局面。為達到為朝廷儲備軍事人才的目的,武舉從報名、選拔,到舉送、報到等程序均遠比文試里的鄉貢要來得嚴格。
武舉的考試內容側重武藝,自府試鄉貢起,考生就要參加長垛、馬射、步騎、平射、筒射、馬槍、舉重、負重等七項考試。譬如「馬槍」,按照《通典》的記載,考舉之人必須要達到「運槍左右觸,必版落而人不踣」方為及格。「踣」,也就是跌倒的意思。此外,七項考試皆通過的武人還得通過言語、身材、年齡、德行等多方面的資格審查。按照武則天的規定,府試通過的考生,進入省試的基礎條件要身長六尺以上(唐制,六尺約合現在180厘米),應試年齡在四十歲以下,否則,將失去考試資格。
如果政審和考試結果都沒問題,武舉人才能參加由女皇主持的殿試,考政事和文學。只有文武兼通者,才有可能被錄用。在這個過程中,凡通過殿試的武舉人,皆可獲得官方給予的一張類似畢業證書的「告身」,意為獲得做官的資格。但之後,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這群新屆武舉人才會被授予實職,指揮千軍萬馬。憑藉這種選拔方式,武則天很快將一批忠君愛國的武人培養成「天子門生」,並為此後歷朝歷代的軍事人才儲備奠定了制度基礎。
儘管武則天首創武舉只是為了收攏天下武人為「大周」所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這份私心卻是挽救大唐國運的救命稻草。
神龍元年(705),這位成功挑戰男權制霸體系的女皇駕崩,享年82歲。在她駕崩的半個世紀後,安史之亂席捲大唐,盛世頃刻崩塌。兩京淪陷,玄宗跑路,為國挺身而出的,便有當年在武舉考試中「過五關斬六將」殺入仕途的郭子儀。
郭子儀聯合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大將消滅了造反者,徹底平息叛亂。此後,憑藉「再造王室」之功,郭子儀系天下安危於己身逾三十年,替大唐續命150多年,堪稱中唐守護神。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武則天當初的一己之私。
唐亡以後,女皇的這份「私心」被無限放大——進士科及武舉逐漸成為往後一千年帝制時代最重要的取士途徑。那時,曾為女皇忌憚的門閥世家盡數土崩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了歷史的中心舞台。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在痛罵這個女強人,但也都在無聲地繼承她的政治遺產。
參考文獻:
[五代]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2000
[宋]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2019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
金瀅坤:《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林白、朱梅蘇:《中國科舉史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宗承灝:《武則天及其時代》,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2
韓宏韜:《唐代武則天科舉改制的政治動因》,《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賈丹丹:《詩賦或策文的選擇——重探武則天的科舉態度》,《江淮論壇》,2009年第2期
崔榮華:《唐代進士科「以詩賦取士」辨析》,《唐都學刊》,2005年第4期
王偉:《進退之際:唐代士族與科舉取士制之關係及其影響》,《北方論叢》,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