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賴逸翰
編輯 | 趙靖含
「明天上午十點鐘會有暴雨」,周霏強從口袋裡把手機掏出,喃喃自語道。
3月初的杭州,全中國最熾熱的目光都聚集於此。ai、機械人,來自賽博世界的風雲和六小龍,攪動西湖一池春水。
但周霏強關心的是具體的天氣。他是杭州公共單車公司副總經理:「雨來,騎車的人就會明顯變少了」。
可是,ai都改變世界了,一輛單車還重要嗎?商業共享單車都進入成熟期了,一輛由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公益屬性的公共單車,還重要嗎?
廈門、無錫、武漢等許多城市,都已經放棄了公共單車。杭州為什麼還要做?
當杭州站在ai時代的風口,用六小龍造出「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時,仍有人真切地關心每一場真實的風雨。
西湖/南風窗賴逸翰攝
這是一項實實在在與人相關的公共事業,與機械人、大模型都不同。它不需要藉助電波存在,關心的是最樸素的人民出行、休閑需求。它為趕路的人提供免費的「最後一公里」,也為暢遊西湖的遊客,獻上本地化的無聲陪伴。
2008年,杭州最早從歐洲城市「引進」落地了這項公共事業,為公眾解決短距離出行需求。公共利益在前,主政者在勾勒其模樣時,往往選擇一定時段內免費使用的路徑,採取政府主導的模式。在杭州,公共單車因車體全身噴塗紅色,也被稱為小紅車。
小紅車,在杭州萌芽,也在杭州紮根生花。
當我們在追問,為何是杭州醞釀出科技六小龍時,回過頭或許會發現,在驕傲的大時代里,杭州早已用一輛小紅車,籠絡住了普通人的一顆心。
春風,早已吹皺西湖水。
01
騎
吳安家住湘湖邊,小區門口列有一整排小紅車。空閑時,他就會借一輛小紅車,環着湘湖騎行,「從家裡出發,跑一圈,正好回來還是還到那個點位,很方便」。
記者在杭州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斬釘截鐵地說「騎過(小紅車)」。從2008年第一輛小紅車投入使用到今天,17年的時間過去,似乎人們已經習慣街邊停靠着一輛可以階段性免費使用的紅色單車。
騎上這輛車的人,可能是趕着接駁地鐵去上班,可能是慢悠悠等着接小孩下課,可能是想到太子灣公園看鬱金香展......總之,在任何地鐵、公交車通不到的地方,或者小轎車限行的「最後一公里」處,小紅車就成了選擇。
圖源: 杭州發佈
在西湖邊的楊公堤,一輛從餘杭區穿越而來的小紅車,展示了杭州人民的「騎行力」——地圖顯示,從餘杭區騎行到楊公堤,需要大約兩個小時。
杭州公共單車公司總經理助理金根勝告訴我,大部分市民的騎行需求集中在20分鐘到30分鐘之內,所以小紅車首先可以免費使用1個小時。但通過「延時還」等疊加功能,最多是3小時免費,「三個小時有什麼事情也都辦好了」。
在杭州,3小時騎行似乎不在話下,這與城市規劃的騎行友好理念也密切相關。
綠野仙蹤一般的楊公堤,非機動車道佔了40%的道路寬度;在景區外道路的十字路口,非機動車道也擁有自己的右轉輔道和紅綠燈。柏油路平整,交叉口規則清晰,綠化帶里種滿各式各樣的鮮花。2022年,杭州是唯一一個進入全球單車指數前十的中國城市,排名第七。
圖源: 杭州發佈
背靠着完善的市政規劃,在大部分城市無力支撐公共單車運營的今天,「小紅車」日租用量最高達到47.3萬人次,免費使用率達到98%。
2012年,小紅車用9處小紅車點位的616噸碳排放量,從北京環境交易所換回了兩萬餘元。這是一次公共單車行業內絕無僅有的碳交易嘗試。
一輛堅持綠色事業的小紅車,也在堅持「與時俱進」。
不需要市民卡,不需要押金,部分車也不需要實體還車樁,小紅車還給使用者提供了臨時停車和隔夜還車的選項。為了騎行的舒適度,小紅車車胎換成了更減震的氣胎,把速比調到了2.0:1,把腳踏板拉寬;為了安全性,親子版小紅車的后座,選擇採用無縫鋼管。
圖源: 杭州發佈
這些公共服務的概念,有時候僅僅只是為了改變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
比如即便是在雨後,只要簡單拂去坐墊表面的水珠,騎行者依然能在長時間騎行後,擁有一對乾燥的「屁股」。而對坐墊的防潮性改良,其實不算是「重點工作」。
圍繞着小紅車的各種細節,都似乎在提示其超長生命周期的唯一中心:讀懂人。但一輛單車如何能夠看到全杭州人的需求?真相往往很簡單:它的背後,有更多願意為公共單車事業付出的人。
他們將小紅車的事業,稱之為一場公益。
02
紅
杭州公共單車公司的人,穿着一件紅色的厚外套,這是冬天或初春去點位值班的工作服。夏天,這件厚外套就會變成紅t恤或者紅馬甲,金根勝告訴我,「紅色能讓市民們認出我們來」。因為小紅車,也是紅色。
小紅車服務員張亞娟的紅外套,一穿就是17年。作為杭州公共單車公司對外招聘進來的第一批員工,17年里她一直堅持着一套時間表。
早上7點,張亞娟會帶着統一配備的工具包,準時出現在所管片區的小紅車點位上。一天里,她要負責巡查20到30個點位。
來到點位的第一眼,張亞娟會看向車架。如果架子太空,她就把車「上」到架子上,以便客人掃碼或刷卡借走,如果架子太滿,她就得卸下來一些單車,以便客人還車。而後,她要一個一個檢查止鎖器好壞,並清潔小紅車。
於是,張亞娟的工具包里常備用來鏟牛皮蘚的鏟刀、抹布、站務日記和用以標記問題車輛的標籤紙。「以前標配的工具包里還有扳手,因為以前車座子是用螺絲固定的,客人沒法自己調節車座高低,我們就帶着扳手,隨時可以幫忙調」。
遇到打氣、調試剎車等需要小修的車輛,張亞娟或巡點的維修工會帶着小零件可以順手就在路上修好,「如果要大修,做深度修理,我們就會要求服務員把車鎖在點位旁邊,在平台報修。基地車會沿路把故障車收回基地,修複檢測好後再投放出來」,周霏強進一步解釋了車輛的保養和維修流程。
西湖邊小紅車的維修告示/南風窗賴逸翰攝
從人流量最大的點位出發,繞一圈,晚上7點又回到初始點位打卡,期間還要臨時處理各種突髮狀況,「最多的還是客人還不上車的事」。有時調度中心一通電話打來,張亞娟就要立馬出發前往問題點位,飯也顧不上吃。
許多和張亞娟一樣的一線服務員,都是如此度過一天。
身為幹部的周霏強和金根勝同樣熟知這套流程,因為他們也要到人流量大的小紅車點位上值班,加強人力。「雙休日可能重點在景區,工作日肯定是地鐵站和小區周邊」,周霏強告訴我,每個小紅車點位的具體情況也不同,它們有各自的高峰時間,人力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配。
在景區接駁點位,一群客人涌過來借車,是一件讓小紅車工作人員又怕又喜的事。怕在「又要幫着操作下載app和註冊,推廣無樁車,又要宣傳怎麼臨時停車,最後去哪裡還,還要做車輛上下架的工作,但是公交車一車一車來得又快,一個人忙不過來」,金根勝說道。
小紅車租還車流程圖/圖源: 杭州公共單車
但喜悅還是最主要的情緒。對於金根勝來說,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小紅車,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遇上稱讚小紅車的遊客,他總要拜託對方,「能不能在社交平台上發一下小紅車或者點贊一下,我每次都要這樣說。」
有些點位,「生來」就比較有趣。金根勝常在少年宮點位值班,這裡大人多,小孩也多,因此帶后座的親子版小紅車尤其搶手,有時「勸架」會變成金根勝的工作內容之一。「往往是一輛車來,有三四個人在搶這輛車,還吵架,我們就只能勸一下,說按照先來後到的規則借車。也有人向我們表示不滿意,說親子版的小紅車投得太少了。」
但具體在哪個點位,投放多少輛,什麼版本的小紅車,並非是一件可以簡單決定的事。因為鋼製后座的存在,親子版小紅車要遠重於普通版小紅車,騎行舒適度因此稍差,受眾範圍集中在帶小孩或帶重物的使用者。「正常情況下,肯定是普通版小紅車更多人騎」,金根勝說道。
親子版小紅車/圖源: 杭州網
對於小紅車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則需要考量,到底要把親子版小紅車的投放量控制在什麼範圍內,才能平衡普通騎行者與有娃騎行者的需求。過去這更多靠一線積攢起來的經驗,現在可是一個技術活。
03
活
在杭州公共單車公司一樓,有一個巨大的屏幕,用以顯示全市所有小紅車點位的具體情況。
「在監控平台上,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服務數據,包括在架車輛數、待維修車輛數、騎行中車輛數、車輛周轉率、掃碼註冊量和碳排放數據等,數據都是五分鐘更新一次。點開具體的運營點位,還可以看到該點位的待維修和待保養車輛數。」周霏強介紹道。
這套系統,是小紅車工作人員掌握「全局」的關鍵工具。通過不同數據的對比,他們將得以確定,如何投放小紅車,如何派遣工作人員能更貼合需求。
數據與系統之外,他們同樣會通過收攏各個渠道的消費者意見,對小紅車和服務進行優化。
圖源: 杭州網
周霏強坦言,小紅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小紅車點位的有限性、布局的固定性和城市發展、市民需求變化之間的矛盾。「還車難」矛盾一直存在。但為了城市序化管理,小紅車暫時無法放棄固定「點位」,無法採取和共享單車一樣隨用隨還的模式。
在紛至沓來的改進意見里,小紅車最終捋出了一條線,在2016年開啟了掃碼租車,2021年推出了免押金租車,2022年開始推廣電子圍欄。到2025年,小紅車已經更新至第六代。
調度大廳里,停着一輛未正式發佈的最新版小紅車。這次,他們又把車把改成了運動把,給單車安上了電機和前燈,周霏強說,「我們想,以前小紅車以通行用途為主,現在慢慢轉向娛樂健身方面。為了迎合年輕人的時尚,我們嘗試着做了這款」。
摸索,然後改進,因為需求才是公共產品小紅車「活着」的根基。而杭州,也需要小紅車,以平衡城市裡收費越來越高的共享單車。為了「活」下去,小紅車和杭州,都最大程度地活泛起來。
在最初的規劃里,杭州把一部分市政道路免費「出讓」給小紅車這個公共產品,並由政府投資建設小紅車所需要的亭、棚,「後續運營方面的費用就由我們自己來負責」,周霏強告訴我。彼時,小紅車就是這麼在毫無國內先例的情況下,運轉起來的。
杭州共享單車小紅車亭/圖源:圖蟲·創意
在2019年財政退出小紅車項目之後,周霏強才真切感受到「頂層建設」的重要性。一個定位為公共產品的公益項目,如果沒有財政支持,要怎麼運轉下去?
杭州似乎在走第一步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五步之後。正如2002年,杭州取消西湖門票,把西湖變成全國第一個免費向公眾開放的5a級景區的決定——「還湖於民」的想法曾遭人詬病,結果卻表明,失去了兩千多萬門票收入的西湖,反而直接拉動了景區周圍更多消費。
「當初頂層設計時就很明確了,小紅車定位為公益項目,佔道是免費的。一方面在政府的資源範圍內,可以給我們一些政策,但不是一味地投入錢,它要求企業自己去運作起來,這樣比較良性。如果都是財政兜底,總有一天這個水池要被抽干。」周霏強認為,好在杭州從一開始就給小紅車留了一條路。這條路在具體項目里,就是小紅車早期建設時的亭棚。
亭棚的存在,讓杭州公共單車公司在2019年後,擁有了資源開發的可能。「在推廣無人值守之後,這些閑置的亭棚就可以通過國有資產掛牌的形式,做一些類似於報刊亭、售賣亭的銷售點位,亭子還可以嵌入外賣櫃,同時亭棚上也都設置了廣告位,可以做廣告出讓。這些都可以用於後續的運營,現在也開發了『小紅生活』,這幾年我們基本上維持收支平衡。」周霏強覺得,恰是因為政府前期規劃時,設想到了需要企業自運轉的結果,才能有小紅車實現自我造血的空間。
圖源: 杭州發佈
這件事看似「簡單」,但在更多的城市裡,為了節約建設成本,公共單車項目的建設僅停留在停車樁的建設上,沒有類似亭棚的「附件」。這也導致了,在共享單車加入到城市單車行業中來時,無法隨借隨停的公共單車被擠壓出局。
「服務出讓」,則是小紅車的另外一次嘗試。「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按照其他區域根據需求建設好公共單車設施後,委託我們整體運營,我們收取一定的運營服務費用;一種是其他區域建設、運營管理仍由各區自行組織,但各區之間的車輛調運、技術支撐等平衡委託我們進行。」周霏強解釋道。
這個合作模式之下,各區車輛互通,小紅車的規模變得更大。從周霏強的角度來看,好處在於規模效應能夠更大發揮作用,「如果點位少,市民難借難還,就不愛用了」。
圖源: 杭州發佈
在2019年後,儘管政府不再直接撥款至小紅車項目上,但杭州小紅車公司與杭州市政府的「合作」仍然存在。在新的建設模式中,新的樓盤、學校需要按照政府規劃同步建設小紅車點位。
「開發商有政策,非機動車位需要拿出一部分來配給公共單車,這個原本政府要出的建設資金,就由開發商來出,但是相應的,開發商可以沖減一部分非機動車位。寸土寸金,開發商也有利。」周霏強解釋了現行三方平衡的「配建」模式。
許多努力和配合做出來,小紅車才得以被放進並留在杭州。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一帆風順。
04
變
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公共產品定位,意味着小紅車點位的布局需要隨着出行格局的變化而變化。
在小紅車剛面世的2008年,杭州地鐵尚未開通,市民出行多依賴公交。杭州市政府將公共單車項目「交付」給杭州公交集團牽頭做,為的就是把公共單車作為一環,納入到城市交通體系中來。因此,在2009年主城區小紅車點位布局基本成型時,其點位大多隨着公交站布局。
綠色交通驚喜聯動,小紅車主題公交出街/圖源: 杭州公共單車
周霏強提道,「不能把公共單車當作一個孤立的交通體系去打造,而是要與地鐵、公交等其他公共交通體系結合起來」。在2012年,杭州開通第一條地鐵時,小紅車發現自己必須要面對另外一個問題:地鐵銜接問題。
「地鐵開通之後,杭州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格局完全被打破,我們也是慢慢在地鐵周邊建了點位,但是也碰到一些問題,一個是地鐵周邊寸土寸金,一個是地鐵的人流量和公交的人流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高峰時段地鐵一個站會湧出來幾百人,瞬間就不夠用。」周霏強也為此感到有壓力。
兩者相比,人流量大所帶來的矛盾似乎更好緩解,小紅車已經開啟無樁電子圍欄時代,在同一個給定的市政道路範圍內,能夠停放更多的車輛以供使用。但是佔地問題,卻是兩難。
因電動單車的擺放整理問題都沒有解決,小紅車的租還車區域更加無法靠近地鐵。目前小紅車只能選擇折中,有條件的情況下,在距離地鐵口兩三百米處配建點位。
圖源: 杭州公共單車
一項公共事業要在城市落地,總是面臨千頭萬緒。最實際的問題,依然是離了財政後的「自我造血」的問題。
也曾有市民建議過,「你們也可以適當收點費,共享單車是1.5元,你們收5毛錢。後來這也被我們否決了,因為說起來我們的初心就是免費。公共單車的屬性,是公共產品,相較於經濟效應,更注重社會效益」。周霏強說道。
費盡千般力氣,小紅車在維持98%免費率的情況下,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但想做的仍有很多,比如更新車輛,更大範圍地推廣無樁車。這些,都需要更多的營業收入來支撐。
杭州不是一座百分百滿分的城市,小紅車也不是一個完美的公共單車項目。它們最終能夠闖進更多人的視線,靠的是一種「先試一試」的勇氣。
2024年3月,編號1906183的小紅車代表杭州公共單車系統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圖源: 杭州公共單車
2025年,小紅車想要再試着走一次用碳交易實現自我造血的道路。這條路註定是艱難的,業內唯一一個成功者,就是2012年的小紅車,但過去幾年,小紅車再次被立項問題卡住。
目前中國的碳交易尚未完全成型,被納入碳市場的行業主要還是碳排放量較大的發電行業、高耗能的鋼鐵、建材行業等等。而體量較小的公共單車行業,還沒有被系統地納入到市場中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要「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範圍」;浙江省也出台了新的減排政策,「雖然還不確定小紅車是否符合申報標準,但是我們把(碳減排)的數據都先留了下來」,周霏強說道。
無論如何,再試試吧。能夠點石成金的「賢者之石」,永遠藏在下一個實驗步驟里。
-end-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八斤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關注南風窗,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