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滴滴,滴滴……」凌晨4點,鬧鐘聲準時響起。63歲的彭孝硯按下響鈴鍵,開啟了新一天的「滾燙生活」。
經營油炸攤32年以來,彭孝硯靠着良心食材和出色手藝,贏得了一大批老主顧的認可。「從兒時起,直到當媽媽,總忘不了炸糍粑那個味。」談及彭孝硯的油炸小吃,湖北荊州市民龔女士就讚不絕口。
一家三口撐起油炸攤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沙市區大賽巷——這是荊州市最具「煙火氣」的小吃美食街,其緊鄰北京中路商業區,雖總長不足400米,卻匯聚了約150家小吃店,被食客戲稱為「能從早餐吃到宵夜」。
前行約300米的一處巷口,就是彭孝硯的油炸攤。一輛手推車、兩口油鍋、三把遮陽傘,這幾乎成了彭孝硯營生的全部家當。
巷口斜對面的一處30平方米房間被分隔成兩間房,一間被用作居室,彭孝硯一人居住;另一間則是生產油炸小吃的原料間。
彭孝硯的妻子劉春蘭、兒子彭亞飛則居住在隔壁樓棟的4樓,這是一棟近百平方米的房屋。「搞了三十多年油炸攤,買了這兩處二手房。」對於當下的生活,63歲的劉春蘭感到滿足。
1993年,彭孝硯夫婦跟隨小舅子,從監利市汪橋鎮的農村來到沙市區大賽巷。「巷口是老沙市商場,繁華得很!」彭孝硯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沙市繁華的工商業,讓他們找到了賺錢的門路。
在小舅子的建議下,彭孝硯在大賽巷口開起了早餐攤。他找到電焊工,焊制了手推車和油炸攤,開啟了創業之路。
「當時炸面窩的,打鍋塊的,都有六七家。」劉春蘭說,起初,大賽巷還是青石板路,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讓路面呈現油亮色。
今年35歲的彭亞飛,中專畢業後曾到廣東佛山打工。不過,他很快決定回家跟隨父母打理早餐攤。
揉麵糰,搓糯米卷,炸糍粑……案板上的「十八般武藝」,彭亞飛學得有模有樣。後來,油炸攤成了彭孝硯一家三口的營生之道。
方寸小攤炸出人間「煙火氣」
一個周末,來自長江對岸公安縣埠河鎮的楊女士,一大早便空着肚子來到大賽巷。她邀約了幾位閨蜜,特意來尋味「美食天堂」。
油餅、油條、紅薯餅、歡喜坨、炸糍粑……逛到彭孝硯的油炸攤前,楊女士被香噴噴的油炸小吃吸引。「我認得你,多年前,我就在你家買過油餅。」楊女士的一句懷舊,引來忙碌的彭孝硯會心一笑。
「每天出攤,幾乎雷打不動。」劉春蘭說,經營油炸攤32年來,丈夫彭孝硯幾乎沒休息過,「越是節假日,生意越忙。」
本月初的「五一」假期,大賽巷小吃街如約迎來了眾多遊客,這也是彭孝硯一家最期待的時刻。極目新聞記者也進行了沉浸式探訪。
凌晨4點,彭孝硯準時起床。「昨天下午已經蒸好了糯米,發酵好了製作油條的麵糰。」來不及吃早餐,他便忙着磨米漿、備材料,準備出早攤。
拂曉時分,時針指向5點,彭孝硯的小推車如約出現在固定攤位前。此時,幾名環衛工人正在清掃馬路,沉睡中的大賽巷逐漸蘇醒。
「就這個攤位,每月1000元租金。」彭孝硯說,眼前的臨時攤位是從酸辣麵館租賃而來,而他和麵館則相互幫襯着做生意。
早上6點,劉春蘭和彭亞飛也來到了小吃攤幫忙。「我們還是舒服些,可以多睡2個小時。」劉春蘭說,出攤最難的是冬季,寒風經常吹得皮膚開裂。
6點至9點是彭孝硯一家三口最忙的時候。彭孝硯負責炸油條,劉春蘭忙着炸油餅,彭亞飛則幫忙搓歡喜坨……
「來根油條。」「兩個糯米餃。」「五塊錢的油餅。」……三個多小時,買早餐的市民絡繹不絕,彭孝硯一家沒停歇一分鐘。一直守到下午3點,一天的出攤任務才算結束。
這個不到兩米見方的小攤,用滾燙的熱油,炸出了城市的「煙火氣」。
做小生意也立「大規矩」
「一天炸了七八百塊錢(小吃),一個個現炸,根本忙不過來。」劉春蘭說,為了保證口感和口碑,他們一直恪守一條底線:從不用預製的半成品原材料。
這條底線,要從幾年前的一次出攤說起。劉春蘭說,有一次出攤,她從批發商處採購一批半成品糯米餃,次日出攤,有老主顧竟吃出了糯米餃的真實口感。
「東西沒搞好,感覺對不起街坊鄰居。」大半輩子誠信經營的彭孝硯內心很不是滋味,「抬頭不見低頭見,我還要臉面。」
從此,彭孝硯就立下規矩:所有的油炸小吃都現場製作,絕不用預製的半成品材料。
「一鍋熱油,考驗的是良心。」彭孝硯說,他們一家三口之所以能在大賽巷立足,靠的就是好口碑。32年來,他恪守着原則,用心呵護食客的味蕾,「做小生意,也要立『大規矩』。」
「九三年兩毛五,到了九四年就五毛了,現在是兩塊五,32年漲了10倍。」彭孝硯笑着說,一根油條的價格變化,也見證了大賽巷的成長變遷,「你看現在的大賽巷,已經聲名在外了!」
「最大的願望,就是能休息幾天。」劉春蘭說,一年之中,春節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平均一天能賣出1000多元油炸小吃,但她很矛盾,因為「有錢賺的時候,越是捨不得休息」。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