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2025年05月21日23:02:04 美食 1845

楊梅唔過五月節(翻譯:楊梅撐不過端午節),這是潮汕阿嬤的祖傳警告。現在不吃楊梅,過了端午,楊梅的口感就不那麼好吃了!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 天天要聞

楊梅這「嬌氣包」,花期偷偷摸摸半夜開(潮汕姑嫂鳥的故事聽過沒?為看花連命都搭上了!),果期更短得像社畜的周末——端午一過,直接「過梅」變「過氣」。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 天天要聞

五月節前的楊梅就是「巔峰王者」,甜中帶酸,汁水爆棚,一口下去直接喚醒DNA里的潮汕魂,所以現在吃最合適。

潮汕人吃楊梅,跟一般地方不一樣,我們的楊梅要蘸醬油,「咸酸甜」三重暴擊,是本地人的最愛,可能外地人會瞳孔地震!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 天天要聞

現在的小年輕可能更喜歡用楊梅泡砂糖蜂蜜,腌成「酸甜小炸彈」,冷藏後一口冰爽,比奶茶上頭!

也有人會泡楊梅酒,曬楊梅干,做楊梅果凍……連葉子都能做成耳環,但潮汕阿嬤表示:「新鮮才是王道!」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 天天要聞

挑楊梅也是有門道的,首先認準「黑里透紅」,烏酥楊梅,潮汕限定,核小肉厚,一顆封神!

潮汕在吃楊梅前,要用鹽水泡10分鐘,果蠅幼蟲自動「跑路」,告別「葷素搭配」。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 天天要聞

五月節前楊梅值千金,又稱「仙梅」,有促進消化、生津止渴、美容養顏等作用,要吃的小夥伴可要抓緊了,過季秒變「路人梅」,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折空枝。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 天天要聞

今天你吃楊梅了嗎?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太原:「新中式茶啤」贏得年輕消費者青睞 - 天天要聞

太原:「新中式茶啤」贏得年輕消費者青睞

新中式傢具、新中式服裝、新中式糕點……夏日炎炎,又到了啤酒消費高峰季。記者走訪市場時發現,在啤酒市場高端化、個性化的趨勢下,今年又辟出新賽道,一種新中式茶啤在消費市場嶄露頭角。當茶香遇酒韻,讓傳統文化在消費浪潮中迸發出新活力,贏得了年輕消費
瘦了30斤才明白:別折騰,做到這4個「不」,體重咔咔下降 - 天天要聞

瘦了30斤才明白:別折騰,做到這4個「不」,體重咔咔下降

上個月有位45歲的客戶找我,說她每天只吃兩頓水煮菜,晚上還要在跑步機上走一小時,但腰上的肉就是紋絲不動。我問她:「你平時餓的時候啃不啃餅乾?下午三四點是不是總想吃甜麵包?」她愣了半天沒說話。很多人總把體重管理想得太複雜,其實問題就藏在那些自
已瘦18斤,終於明白!早餐空腹可以吃的5種食物,掉秤真快 - 天天要聞

已瘦18斤,終於明白!早餐空腹可以吃的5種食物,掉秤真快

前兩天遇到個客戶,四十齣頭的大姐,每天早晨趕着送孩子上學,自己只能啃兩口麵包配咖啡。她說總覺得上午餓得快,下午忍不住吃零食。我讓她把麵包換成水煮蛋加蘋果,一周後她發消息:「以前上午十點就找餅乾,現在居然能撐到午飯!」這種反饋我見得太多了,很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 天天要聞

楊梅「五月節」大限將至,再不吃就真過氣啦

楊梅唔過五月節(翻譯:楊梅撐不過端午節),這是潮汕阿嬤的祖傳警告。現在不吃楊梅,過了端午,楊梅的口感就不那麼好吃了!楊梅這「嬌氣包」,花期偷偷摸摸半夜開(潮汕姑嫂鳥的故事聽過沒?為看花連命都搭上了!),果期更短得像社畜的周末——端午一過,直
內江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來啦!邀您共赴綠色盛宴(內附報名方式~) - 天天要聞

內江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來啦!邀您共赴綠色盛宴(內附報名方式~)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千荷共赴新時尚」宣傳周各位市民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內江市2025年生活垃圾分類「千荷共赴新時尚」宣傳周活動即將火熱開啟啦!記者從內江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了解到,這次活動可是準備了一系列好玩又漲知識的環節,就等着大家來參與,一起為環保出份力!活動時間為5月26日~30日,整整五天時間,...
收藏級乾貨!主廚20年功力濃縮的4道招牌私房菜,附獨家醬汁配方 - 天天要聞

收藏級乾貨!主廚20年功力濃縮的4道招牌私房菜,附獨家醬汁配方

我們的團隊由一群對美食飽含摯愛之情的專業廚師組成。我們滿懷一腔熱忱,致力於探尋各地的美食,竭力挖掘新奇的食材以及獨樹一幟的烹飪技法。憑藉我們的分享,您必然能夠學會烹制各類高端菜品!酸湯肥蛤酸湯肥蛤味型酸辣開胃,肥蛤肉質鮮嫩,通過酸味與辣味的
當數字文創遇見千年文化!520「尋YANG記」來了 - 天天要聞

當數字文創遇見千年文化!520「尋YANG記」來了

在520的浪漫節點,當數字文創遇見千年黃酒文化,會擦出怎樣的火花?5月20日,羊城創意產業園聯合廣東黃酒領軍企業源時代·江浙小館,推出「尋YANG記·浪漫滿園」古風雅宴青年聯誼活動,以黃酒為媒,以文化為核,為灣區青年打造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