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2022年10月16日19:42:35 美食 1049

長江刀魚是我國的名貴江鮮,和長江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每年清明節前後是刀魚的最佳捕撈時節,此時肉質最嫩,細骨如毛,堪稱極品。因刀魚的上市時間最早,故被列為「三鮮之首」。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刀魚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古書中多有記載。《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就曾描述,西漢時期長江就已興起刀魚漁業,沿岸居民喜食。但就是這樣一條享有盛譽的「名魚」,在90年代卻迅速陷入枯竭,壯觀的魚汛成為歷史。

長江刀魚的困局:70年代危機初現

長江刀魚的重要性可能超乎大家的想像,此魚出名不僅是因為肉質獨特,更在於驚人的產量。早在70年代,國內研究所就組建了資源調查組,目的是評估刀魚的資源量,並試圖找到合理的利用方式。

根據實地調查,長江刀魚在長江中下游穩居「江鮮冠軍」的席位,尤其是在江蘇、安徽兩省,刀魚在總捕撈量中獨佔35%~50%,決定了漁民收成的高低。在數量上,刀魚以絕對的優勢取代了大中型魚類,相對重要性指數(IRI)遠超四大家魚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整個70~80年代,長江刀魚在中下游「獨領風騷」,鎮江揚州常熟等市獲益頗豐。1973年,刀魚產量創下3750噸的峰值紀錄,而這還只是成魚的捕撈量。據老漁民介紹,刀魚幼魚的產量更甚一籌,漁獲中的刀魚大部分都是幼魚,但經濟價值不高。統計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0000噸的刀魚幼魚被捕上岸,是成魚產量的2~3倍,這也反映出了刀魚雄厚的資源基礎。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長江刀魚看似無窮無盡,但專家還是敏銳地察覺到了危機,意識到刀魚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竭,要實現高產穩產,就必須保護刀魚、保護產卵場。

專家的擔憂不無科學道理。在漁獲物中,有一個細節被調查組發現:刀魚的資源變動有「趨低」的跡象。以3~4冬齡的刀魚為例,1973年的平均體長為314.5mm,1974年降為310.3mm,1975年進一步將至306.5mm,這說明親魚的體型越來越小,意味着繁殖力的衰退。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另一方面,機帆船、拖網漁船的興起大幅提高了捕撈能力,單船生產力約是50年代的5-8倍。高產並不是刀魚種群壯大的結果,而是因為捕撈強度更甚以往,刀魚遭到了過度捕撈。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現在看來,老一輩專家的見解有一定的預見性:「如果無節制地捕撈,超越了刀魚的繁殖調節能力,最終就會引起資源的變化」。據此,有專家建議應合理捕撈刀魚,最好定額捕撈,保護刀魚的幼魚、親魚,同時應改進閘壩管理,建設配套的過魚設施。

但這些建議並未起到實際作用,結果可想而知,刀魚的產量急轉直下,且降幅超出預期。80年代,長江刀魚的產量銳減90%,僅剩370噸左右,90年代湖南、湖北、安徽的魚汛相繼消失,江蘇鎮江的魚汛也在1996年絕跡。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鎮江刀魚的歷史捕撈量

長江刀魚陷入資源危機,這是長江生態變遷的一個縮影。值得慶幸的是,禁捕制度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刀魚種群,野生資源有所恢復,禁漁效果顯著。

一網捕撈400斤!禁捕3年後,長江刀魚大量出現

我國對長江刀魚的保護始於2002年,全江春季禁漁3個月,中下游的禁漁時間為4~6月,2015年又調整為3~6月,有效保護了刀魚的繁殖期。

但捕撈強度居高不下,短期禁漁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資源衰退的趨勢。直到2019年,我國又為刀魚提供了專項保護,刀魚捕撈許可證全部撤銷,資源量這才開始升高。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為明晰禁捕效果,研究人員在2019~2020年對鄱陽湖的刀魚種群進行了調查,採樣水域全長65km,寬3~14km,歷史上曾是刀魚的產卵場。結果顯示,湖區刀魚的數量有顯著的提升,28船次平均每次捕獲8.1尾,2020年增加到140多尾,一年增多16倍,資源恢復迅速。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人民網:鄱陽湖近十年來首次發現大量刀魚群體

相較禁捕前的狀況,效果一目了然。因為在2010~2014年,該水域的刀魚十分罕見,單船每天只能捕到1.6尾(平均值),2017年僅為0.15尾,捕撈效益相當慘淡。

刀魚資源恢復迅速,這和繁殖特點密切相關。和鰣魚、河豚相比,刀魚的壽命更短,平均僅有4~5年,繁殖速度快,產卵率和孵化率都比較高。因此只要保護得當,禁捕3年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日前,中科院曾在上海崇明段進行魚類監測,一網下去足足捕到了400斤的刀魚,這在過去絕無可能發生!無獨有偶,科研人員在長江中游的嘉魚站第二次監測到了一尾刀魚,規格達到了40cm,估計已有4~5齡,具備產卵能力。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前文提到,長江刀魚在90年代便從湖北銷聲匿跡,如今時隔30年重返長江中游,這說明繁殖種群正在擴大,洄遊距離正在上延,中游的產卵場有望重新「啟用」。而在長江禁漁的十年保護期內,刀魚可繁殖5代以上,平均產卵2~3萬粒/次,能很好地完成種群擴增,未來的成效值得期待。

禁漁效果的難點:區分長頜鱭和短頜鱭

刀魚並不是孤立的種群,在長江、黃河錢塘江等通海河流中均有分佈,形成了多樣的地理種群。其中,以長江的刀魚產量為最高,知名度也最大。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長江刀魚的學名為長頜鱭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但根據外觀不易定種,因為此魚很容易和短頜鱭Coilia brachygnathus湖鱭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混淆。在形態學上,通用的鑒定指標是看頜骨的相對長度,即通過上頜骨長/頭骨長(S/H)的比值判斷,長頜鱭的S/H值為1.012~1.524,短頜鱭為0.728~0.997,而湖鱭則為1.021~1.379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不同體長的鱭,其比值也有不同,增加了鑒定難度

三者的頜骨/頭長比例高度相似,湖鱭和長頜鱭難解難分,而短頜鱭指標的上限0.997和長頜鱭的下限1.012也非常接近,單純用肉眼無法準確區分。

依據生態習性和分佈水域,也很難完全分清三者之間的關係。

首先,最容易分辨的就是湖鱭,代表種是太湖湖鱭。太湖和長江幹流不直接相通,封閉性強,而湖鱭(又叫梅鱭、毛刀魚)則完全適應了封閉環境,產量高達2~5萬噸,體型較小,價格低廉,繁殖期間也會大量攝食。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長頜鱭和短頜鱭則難以分辨,二者體型、習性相似,種群存在混棲現象,並且都有洄遊型定居型的生態群。而民間則普遍認為,只有洄遊的刀魚才是「長江刀魚」,市場價格最高,殊不知其中既有長頜鱭,也有短頜鱭。同理,定居在湖泊中的也不只有短頜鱭,也可能有部分是長頜鱭。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長頜鱭(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二者所不同的是,洄遊型的長頜鱭生活在海洋中,2~9月份繁殖,只有在溯河產卵時才大規模集群,並且親魚不攝食,古書中記載的「飲而不食」即為實證。短頜鱭則生活在淡水中,5~10月份繁殖,而且沒有集群現象。

那麼,如何才能準確區分出真正的「長江刀魚」呢?耳石檢測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學家發現:在淡水中生活的刀鱭,其耳石中Sr/Ca元素的比值一般小於3;在半鹹水的環境中,Sr/Ca一般為3~7;在海水環境中,該比值一般大於7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a)長頜鱭(b)短頜鱭(c)湖鱭

因此,通過檢測耳石中Sr、Ca的含量比就能判斷刀魚是否經歷了從海水到淡水的洄遊過程,再結合形態學特徵,篩選出洄遊的長頜鱭。當然,如果只重視口感和風味,不糾結物種歸屬,那麼通過觀察洄遊就足以辨出「高價值」的刀魚。

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的關鍵

刀魚種群的恢復依賴於自然繁殖,一是因為人工繁殖效率低,育成周期長,技術成本高,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困局;二是因為刀魚生性嬌貴,出水即死,幼魚和成魚的成活率難以保證;三是因為人工環境很難模擬出自然的生態變化,比如:洄遊時的鹽度變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影響繁殖效果。

長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魚明顯增多,自然繁殖解開「資源困局」? - 天天要聞

因此,刀魚自然繁殖的奧秘才是解開「資源困境」的關鍵。歷史上,從長江口到湖南洞庭湖,沿線皆是刀魚的出產地,隨着生態的好轉,長江下游和中游的產卵場穩定恢復,相信今後的喜訊會越來越多!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加熱粽子用水煮還是蒸?10個人9個錯,難怪不香不軟糯 - 天天要聞

加熱粽子用水煮還是蒸?10個人9個錯,難怪不香不軟糯

端午節臨近滿大街都是粽子香但很多人一加熱粽子就踩雷水煮後的粽子沒了靈魂香味全跑水裡糯米又散又黏口感大打折扣……別慌今天手把手教你正確加熱法讓粽子還原剛出鍋的神仙口感三步解鎖完美加熱粽子選對工具是關鍵準備一口大鍋,確保鍋口能架起蒸屜或放置蒸板
新聞早點|​抖音回應陳芋汐被網暴 - 天天要聞

新聞早點|​抖音回應陳芋汐被網暴

「男子玩滑翔傘被吸至8000多米高空」事件調查報告公布近日,一名滑翔傘愛好者在祁連山飛行時被「雲吸」至海拔8598米後生還事件引起廣泛關注。5月28日,甘肅省航空運動協會發佈《關於彭玉江在祁連山區域飛行事件的報告》,飛行員彭玉江停飛6個月。報告表示,飛行員彭玉江於5月24日在海拔3000米的位置進行地面抖傘練習,突遇...
31款家常菜品分享:茶樹菇燒豆腐、紅燜肘子、陳醋木耳花生 - 天天要聞

31款家常菜品分享:茶樹菇燒豆腐、紅燜肘子、陳醋木耳花生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中寫道:「美食當前,總能有所思,或饞性千嬌,食前觀察、吃中思想、品後體煨,食為天性,靜靜地咀嚼,輕輕地回味,非比尋常的韻致。吃食是一種幸福,品味是一種情趣,而透明墨香感受文字中的麻辣咸甜,更是一種快樂。能吃者得到一份暖胃的享
蒸點毛豆米,也是非常下飯的,很香 - 天天要聞

蒸點毛豆米,也是非常下飯的,很香

胃和心,總要有一個是滿的。所以,全世界的迷茫和憂傷都可以用美食去抵擋!更多家常美食做法,請關注典典小廚。喜歡我的家常美食分享就請點贊、收藏、評論、再順手轉發一下吧!當然如果您有更好的做法,歡迎留言跟大家一起分享。蒸點毛豆米,也是非常下飯的,
狂歡升級!第四屆南通啤酒嘉年華來了 - 天天要聞

狂歡升級!第四屆南通啤酒嘉年華來了

第四屆南通啤酒嘉年華濱江體育公園南大街楓葉小鎮奧特萊斯聯動狂歡 玩轉全城5月30日濱江體育公園、南大街「通城七點半·微醺周周來」正式啟動這個夏天讓我們一次嗨盡興活動詳情濱江體育公園驚喜美食精彩演出5月30日「通城七點半·微醺周周來」啟動19:00—19:25 樂隊表演19:25—19:30 啟動19:30—19:50 西遊主題展演19:50—...
六邊形小米,或許仍有懸念 - 天天要聞

六邊形小米,或許仍有懸念

出品 | 虎嗅科技組作者 | 丸都山編輯 | 苗正卿頭圖 | 視覺中國 當下的小米,真有點「六邊形戰士」那味了。 5月27日晚間,小米集團發佈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期內營業收入達到1112.93億元,同比增長47.4%;經調整凈利潤106.8億元,同比增長64.5%,兩項核心財務數據均超出彭博此前給出的預期。 具體到各業務板塊上,可謂「全面...
端午將至,除了粽子,還有這3樣,提前準備好,安康過端午 - 天天要聞

端午將至,除了粽子,還有這3樣,提前準備好,安康過端午

導語:端午將至,除了粽子,還有這3樣,提前準備好,安康過端午端午的腳步越來越近啦,空氣中彷彿都開始瀰漫著粽葉的清香。還記得小時候,一到端午,家裡就熱鬧非凡,奶奶忙着包粽子,媽媽在一旁打下手。其實,除了那熟悉的粽子,還有 3 樣東西,也是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