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吃過大苦的人,才能上位,才能成為人之豪傑。
吃苦對於年輕人來說,並非壞事,是多多益善的好事。
吃過苦,才能對於生活有深刻的理解,這種對生活獨特的見解,是一直生活在甜蜜之中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的。
生活就是一個大學校,也是一個大熔爐,他能讓人在淬鍊中變得成熟。
俗話說,千錘百鍊,百鍊成鋼就是這個道理。
(1)吃苦是年輕人的專利
年輕人,身體強壯,血氣方剛。非常適合在艱苦的環境里摸爬滾打。只有經過磨練,才會成長起來,強壯起來。溫室里的花朵,雖然嬌艷欲滴,但是經不住風雨的洗禮。
人生難免磕磕碰碰,風風雨雨。風雨中,方顯英雄本色。
年紀輕輕,也才有資格去吃苦。年紀大了,就再也沒有那樣的機會了。
有的人,有機會加入特種兵行業,這種行業非常艱苦,在泥濘的地里摸爬滾打,還有這原始森林裏求生的訓練,那些艱難困苦,經歷過,也是一種資本。將來有這些經歷,也是說話的談資。
到了一定年齡,自己已經沒有資格再去冒險,就像有些遊戲項目,年齡大了,超過五十歲就不允許你參加了,比方說蹦極吧,看到年輕人,在生龍活虎,雖然刺激,卻心潮彭拜。而你只有惺惺地看的份了。
如果你參與到其中,也就沒有什麼遺憾的了。而如果你沒有參加過,也只能抱憾終生了。
(2)年輕的時候,吃過大苦,該奮鬥的時候奮鬥過了,不管怎樣都不後悔。也沒白活一回。
正如有一首歌唱到:「不白活一回,大鵬騰空往高飛,活就活他個船攆浪,活就活他個龍擺尾,活就活他個雲升霞呀,活就活他個地增輝,不白活一回,苦也不覺得累,不白活一回,難也嚇不到誰,不白活一回,姑娘小伙撒花兒美。」
年輕該有多好。苦中作樂,才更美。
任何一朵浪花,都是美好的記憶。
一首詩里寫的:「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年輕的激情,就該有一個釋放的地方。有所寄託。
(3)吃過苦中苦的人,才配有資格做人上人。
沒有吃過大苦的人,他不會理解苦為何物。
越王勾踐,為了保全國家,到吳國當牛做馬,為吳王夫差服務。忍辱負重多年,才回到吳國。
為了不忘記過去吃的苦,受過的屈辱,他每日睡柴棚,償苦膽。發奮圖強,終於一雪前恥,打敗了吳國。
苦難,能教會人許多道理。這些道理,是學不來的,只有體會過,才有深刻的理解。
晉國時期,有一個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從先人那裡繼承了皇位,從小沒有吃過任何苦頭。自小飽食終日。
有一次大臣揍報說,這年發生了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老百姓活活惡死了。
晉惠帝聽了以後,大為不解,問大臣:「沒有米飯吃,為何不吃一些肉糜呢?」
他的意思是,這些人是不是太傻呀?幹嘛非要餓死呢?
在他的眼裡,糧食吃完了還有肉糜。天下食物非常豐富,是不會發生餓死人的現象的。
晉惠帝雖然沒有被餓死,但他也沒有做多長時間皇帝,不久莫名其妙地就死亡了,有人說他是被人下毒毒死的。可見他沒能得到善終。
吃過大苦的人,才能對生活有深刻的理解。知道苦為何物,才知道一切幸福來之不易。才能珍惜現在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