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先後給中美打「差評」,背後有什麼門道

(穆迪的標誌)

穆迪這一次對華「差評」,顯然有些憂慮過度,而且不太符合事實。中國財政部已經回應表示失望,並從事實的角度指出穆迪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財政部闡述了中國經濟向好發展、稅收等各方面收入大幅增加等事實。同時中國GDP發展呈現整體向好的趨勢,即使受此前疫情影響,以及國內外環境因素的作用,但是中國GDP增速仍然十分明顯。世行、IMF等國際機構均認為,中國GDP增長可以達到5%的目標。

(廣交會展館)

事實上,中國GDP在前三個季度,就是實現了同比增長5.2%的成績。財政部重申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潛力,並強調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系列事實數據說明,穆迪提到的「經濟發展放慢」等問題,並不符合事實。

(第六屆進博會,參展的美國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穆迪在前不久也給了美國一個「差評」。繼標普、惠譽之後,穆迪成為第三個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機構,而且美國也拿到了一個「負面」。所謂的「主權信用評級」,其實就是將國家政府視為債務人,對其債務履約的意願能力進行評估,評估過程會考慮GDP、經貿、債務、財政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是「穩定」,那就是評級機構認為沒啥問題,而如果是下調和「負面」,那就是「不看好」的意思了。

穆迪當時給美國「差評」,理由是美國存在的財政赤字問題,以及嚴重的債務危機。關於債務問題,由於美國國會爭鬥,導致圍繞債務上限的衝突不斷出現,因此惠譽也早就給美國「差評」了。另外,標普近期還對美歐發出債務違約警告,認為2024年美歐更可能出現違約情況。

(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國債鍾」)

對於穆迪等機構的評級,美國也是不認可的,拜登政府甚至猛烈抨擊了這些評級機構,而且評級的結果,也變成了美國國會內訌的工具。

(穆迪對美國的報告結論引發華盛頓不滿)

平心而論,穆迪等機構的評級,確實存在很大的「水分」,主要是這些評級機構往往不會從全局出發去考慮,而是逮住某幾個因素,然後就會直接進行「判定」。然而這些評級機構的判定結果,有時候和現實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說是錯得離譜。而且,外界還對這些評級機構存在質疑,因為無法保證評級機構的客觀公正,不排除評級機構會「拿錢辦事」,按照特定「客戶」的要求去給出評級結論。

(資料圖:美元)

評級結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投資借貸、國際聲望等,但評級結果如果錯得離譜,那就說明不了什麼。鑒於穆迪們在歷史上就有過多次搞錯情況的事例發生,所以動輒就來的「差評」,並沒有什麼意思。尤其是穆迪剛得罪完美國,又來給中國「差評」,這裏面是不是有什麼「門道」,也是值得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