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浦銀安盛基金研究總監蔣佳良在管11隻基虧損、兩隻虧超50%,529%超高換手讓基民淪為高頻交易陪襯,總經理張弛破局路在何方?
來源:潮峰投研
在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追求業績與口碑雙升的當下,旗下基金經理蔣佳良管理的多隻產品,卻陷入業績虧損、基民怨聲載道、高換手率存疑的泥沼,將浦銀安盛基金推至輿論風口,總經理張弛如何帶領團隊破局,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多隻產品持續虧損,基民苦不堪言
蔣佳良,2018年6月加盟浦銀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權益投資部總監助理、研究部副總監、研究部總監。2023年4月起,擔任本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首席權益投資官,兼任均衡策略部總經理。
如此多官銜加身,但業績慘不忍睹,在管11隻基金虧損、兩隻虧超50%。
截至2025 年 7 月 4 日,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 A(014228 ),成立以來收益率為 -52.61% ,近 3 年收益率 -52.27% 。
從累計收益率走勢看,自2021 年 12 月 28 日成立後,長期跑輸同類平均與滬深 300 指數,凈值曲線一路下行,彷彿陷入 「跌跌不休」 的魔咒 。

蔣佳良管理的其他產品,如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C(014229 ),成立以來回報 -53.87% ;浦銀安盛均衡優選 6 個月持有混合 A(011717 ),任職回報 -19.88% ,C 類份額(011718 )更是達到 -21.18% 。

多隻產品持續虧損,讓基民苦不堪言。在基金吧里,滿是投資者的抱怨:「三年多了還一直在虧,是說補倉,越補越虧」「虧錢第一漲停倒數第一?真是垃圾」 ,甚至有基民因產品虧損,憤而註銷浦發銀行儲蓄卡與信用卡,負面情緒溢於言表。

這些虧損背後,是投資者真金白銀的流失。以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
A 為例,規模 7.92 億元(2025 年 3 月 31 日數據 ),意味着眾多投資者的財富被深度套牢。
在市場有一定機會輪動、部分基金實現業績修復的背景下,蔣佳良管理的產品為何長期陷入虧損泥沼,投資策略是否存在根本性問題,值得深究。
高換手率隱憂:頻繁操作能否挽頹勢?
與持續虧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蔣佳良管理產品的高換手率。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A 的換手率數據顯示,2023 年 6 月 30 日為 619.66% ,2023 年 12 月 31 日 483.87% ,2024 年 6 月 30 日 480.55% ,2024 年 12 月 31 日 529.29% 。

如此高頻的換手率,在公募基金中並不常見。
高換手率通常意味着基金經理頻繁買賣股票,試圖通過捕捉短期市場波動獲利,但這也伴隨着高交易成本與高風險。
一方面,頻繁操作會產生大量傭金、印花稅等費用,侵蝕基金凈值,本就虧損的產品,雪上加霜;另一方面,高頻交易對基金經理擇時、選股能力要求極高,若判斷失誤,會加劇業績波動。
蔣佳良管理的產品業績持續低迷,高換手率下的頻繁操作,並未扭轉頹勢,反而讓投資邏輯變得混亂—— 是追求短期博弈,還是長期價值投資?投資者難以從業績與操作風格中,找到清晰的投資主線。
這種高換手率操作,也引發市場對浦銀安盛基金投研體系的質疑。在蔣佳良管理產品高換手率與虧損並存的情況下,浦銀安盛基金的投研管理、風控體系是否存在漏洞,亟待總經理張弛審視與修補。
總經理張弛如何破局:管理、投研、口碑多重考驗?
浦銀安盛基金總經理張弛,面臨著管理挑戰。
蔣佳良管理產品的困局,似乎折射出公司在基金經理選拔、培養與投研協同上的問題。如何破局,需從多維度發力。
蔣佳良管理多隻產品長期虧損,是否反映出浦銀安盛基金經理選拔標準存在偏差?在選拔基金經理時,除了過往業績、學歷背景,是否充分考量投資風格的適配性、長期業績穩定性?
行業慣例看,對於在任基金經理的考核,不能僅看短期排名,更要關注長期業績、投資邏輯的可持續性。若蔣佳良的投資策略長期無法為投資者創造價值,公司需重新評估其管理能力,是給予調整策略的時間與支持,還是啟動人員更替,考驗着張弛的決策智慧。
此外,基金經理與投研團隊的協同也至關重要。高換手率下的投資操作,是否與投研團隊的研究成果有效結合?若投研提供的是長期價值標的,基金經理卻頻繁短線交易,說明投研協同存在斷層。
由此看來,張弛需推動投研一體化建設,讓研究成果真正轉化為投資業績,而非淪為高頻交易的「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