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天大的笑話,美國商務部部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將擰小螺絲製造iPhone",不光如此,美國工人還要製造芯片、造輪船。一張關於美國再工業化的藍圖已經鋪開,但美國人可能永遠也見不到它落地的那一天!
一切都要從頭說起,美國製造業的衰落始於20世紀70年代全球化浪潮,但2000-2010年是關鍵轉折點。數據顯示,製造業就業人數從2000年的1728萬驟降至2010年的1140萬,降幅達34%,勞動密集型產業首當其衝:服裝製造業就業萎縮84%,紡織業下降71%,家具行業減少51%。這種空心化是全球化分工+資本逐利的必然結果,也就是美國佔據研發與品牌端,企業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地區。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經濟結構轉型:金融業利潤佔比從1980年的15%躍升至2024年的45%,製造業淪為資本市場的"棄子"。通過美元霸權收割全世界,過慣了好日子的美國中產,還能習慣進廠打螺絲嗎?
當前美國經濟已形成自我強化的金融化循環:1.4萬億美元股票回購遠超製造業投資規模,資本市場更青睞"輕資產"模式。這種環境下,製造業面臨三重困境。第一成本倒掛,美國製造業綜合成本比中國高15-25%,自動化僅能覆蓋30%的工序;其次,資本排斥:半導體企業投資回報周期長達7-10年,遠不如科技股短期套利吸引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技能斷層:45歲以上工人佔比47%,掌握工業4.0技術的青年不足15%。
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產業政策推動製造業迴流,但現實難度遠超想像:最為困難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勞動力問題,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在實踐中發現,時薪34美元的美國工人效率僅為中國台灣的60%,且年輕一代僅17%願進工廠;其次,供應鏈黑洞:重建汽車產業鏈需引入300+供應商,而底特律周邊配套企業已從3000家減至800家;制度性障礙也制約了美國的發展,環保審批耗時比中國長2倍,工會談判使特斯拉德州工廠產能利用率僅60%。
從心理層面上,"打螺絲"在美國已成社會地位的詛咒。數據顯示,製造業藍領平均年薪5.2萬美元,低於Uber司機(6.8萬);社區學院製造業專業入學率連續10年下降,2025年技工缺口達210萬;波音737MAX事故調查顯示,35%的機械師承認"未完全理解新工藝",高級產業工人已經嚴重斷層。
另外,特朗普驅逐移民的政策正在摧毀製造業根基,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中25%的焊接、鑄造崗位依賴拉美移民;得州芯片工廠因H1B簽證限制,核心工程師到崗率不足40%;肉類加工、紡織等傳統行業外籍勞工佔比超60%,政策收緊導致21%企業停產。特朗普把能踏實肯乾的移民趕走了,間接也關上了美國再工業化的大門
綜合以上各種原因,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美國本土製造業正在面臨巨大的困難。以波音為例,外包率從2000年的30%飆升至2024年的70%,機身鑽孔誤差超標的根本原因在於印度供應商缺乏精密加工能力。台積電面臨的則是不同的問題。亞利桑那工廠量產延期3年,1200名台灣技工支援仍難解決"美國工程師不會操作光刻機校準系統"的問題;在成本上特斯拉吃過大虧,德州超級工廠電池成本比上海高28%,馬斯克坦言"若全美生產,Model Y售價需漲5000美元"。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特朗普試圖利用關稅戰,引導製造業迴流美國的目的,註定失敗!因為特朗普「對等關稅」的本質是"用19世紀手段解決21世紀問題"的掙扎。在美國產業空心化的當下,其實力完全無法支撐美元霸權,再工業化已成鏡花水月。特朗普的冒險不僅加速了美國製造業的終局,更可能成為單極世界崩塌的導火索。正因如此,"美國製造業的棺材,終究要由華爾街的銀行家們親手釘上最後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