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關注LPR,沒人關注房貸!
大家都在討論消費貸刺激消費的問題?
3月份大家都被各種新的個貸政策給吸引了眼球,前幾天什麼互聯網貸款從20萬提升到30萬,個人消費貸款從上限30萬提高到50萬,從不超過5年期延長到不超過7年期。
昨天又是中國經營報發文稱多家銀行接總行通知稱,4月起信用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或將上調至3%以上。這還沒享受到3以下的利率怎麼就要叫停了?
其實這些政策背後有一套複雜的邏輯,我們應該好好聊聊,不要盯着這些看似屬於自己的政策,實則當下自己狀況已經在沼澤!
01
誰能借錢?
表面「鬆綁」,實則「挑客」
各銀行大肆宣傳自家的消費貸產品彷彿就在說:來吧,這個錢成本很低,很划算,快來拿啊。
現實情況是,當真正急需資金周轉的朋友去申請,額度往往批不下來,「不好意思,您的徵信顯示的貸款額度過高,等你降了額度之後再來申請吧。」這是負債人被銀行拒絕的最多話術了。
消費貸是銀行的信用產品,銀行的風控體系早把負債人和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過濾的乾乾淨淨。所以這場低息的風暴,不過是給那些不怎麼需要錢同時又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準備的,大部分負債人連門檻都進不去。
這聽起來很反直覺,不是說放水么?怎麼准入門檻還變嚴格了?
這次《通知》指出,商業銀行可根據客戶還款能力和風險情況,實施差異化授信。通過差異化授信,把貸款發放給信用狀況良好、還款能力強的客群。翻譯成人話:「親,我們只伺候信用好、收入穩、職業香的中產老爺!
02
銀行的錢,最後還是流向了不缺錢的人
從目前看來這可能是真的,此次政策的實施說的是「階段性」,不過從目前的階段來說,此次放水和銀行政策調整,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大概率吃不到一點政策紅利。
所以此次消費貸放水也好,利息降息與否跟大多數人的關係都不大。真正的低收入人群普遍陷入債務漩渦,用着遠超銀行貸款利率的消費金融和網貸,動輒年化利率20%多到30%,卻仍然是被銀行拒之門外,燃眉之急根本得不到緩解,那對於這部分人群來說,提振消費就無從談起;
而真正符合此次放水準入門檻的中產人群, 目前來看更多是想用更低的利率、更高的額度、更長的期限來置換名下高息的各種貸款,例如置換掉部分高息信貸、車貸之類的;或者是貸款出來炒股和其他投機行為。
銀行主打一個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
03
未來大家都還不上怎麼辦?
我們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就是銀行通過債務「綁住」了我們,當我們背上了大量的債務,為了還錢,我們可能會接受更多工作。
這樣一來人力成本也就降低了,社會也變得更加「穩定」,因為大家都忙於還債,根本沒有精力和心思去想其他有的沒的!
用消費貸刺激消費,銀行和金融機構都有屬於自己的辦法去化解風險,即便是我們還不上錢,他們也能通過一系列操作手段來將損失降到最低。對於我們而言,想去借錢消費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一點:未來自己能不能還上,要不要參與這場遊戲當中?
消費貸提額降息新政一出,網上就有不少人調侃,GJ在發錢和發券之間選擇了發放貸款,但是不幸的是,大部分普通人還沒辦法享受到這優惠政策,那麼即使是享受到優惠的童鞋,也要注意貸款利率再低那也是要還的,合理規劃使用貸款,理性消費才是正道。
不會真有大佬做貸款去消費吧,不會吧!
其實真正需要低息成本置換高息負債的廣大負債群體,正需要一個制度化的保證,讓他們脫離高息的泥沼。而不是憑藉冰冷的徵信,將他們拒絕在門外。當然銀行本身是要盈利的,不可能隨意放貸。
這個時候穩紮穩打養好徵信等待機會才能把握住!所以大家還可以再耐心等等,再等等,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