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如何交出一份優秀的UNPRI ESG報告?

2023年04月17日21:53:04 財經 1650

 Hi,PRI簽署方!今年的ESG報告準備好了嗎?

  2023年1月,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發佈2023年報告框架更新文件,並明確全年的報告時間線。

機構投資者如何交出一份優秀的UNPRI ESG報告? - 天天要聞

  相較於往年的報告框架,UNPRI官網上描述本次改版重點為mission-led(以ESG任務為導向)和signatory-centric(以簽署方為中心)。

  新版報告框架最大的變化體現在哪裡?

  5月填報期即將到來,中國簽署方在完成PRI ESG報告時有什麼重點注意事項?

  如何將系統方法論和任務清單有機結合,更好對接國際ESG話語體系?

  方興未艾的ESG資管市場2023年會有什麼新發展動向?

  全景ESG邀請鼎力可持續ESG研究部負責人李奕熹,為機構投資者答疑解惑。

  ESG金句:

  UNPRI全球簽署方增長迅速,全球與中國簽署方組成結構異同。

  比起超額收益,ESG投資更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

  UNPRI新版ESG框架降低整體信息顆粒度,新增氣候相關信息細節。

  市場尚缺乏統一監管標準,ESG投資市場出現多元產品類型是正常現象。

  優秀的ESG資管產品需有科學的方法論和完善的信披機制。

  嘉賓介紹

  李奕熹,畢業於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金融碩士研究生,CFA持證人,負責公司ESG相關諮詢與產品設計,為金融機構提供ESG投資諮詢與研究服務,並主持開展ESG披露標準與監管法律法規研究,建立中國企業ESG評價體系。

  曾為多家國內頭部資管機構提供ESG體系建設、實踐培訓和戰略發展建議,幫助投資機構定製開發ESG投資工具。

機構投資者如何交出一份優秀的UNPRI ESG報告? - 天天要聞

  以下為對話全文:

  UNPRI全球簽署方增長迅速

  全景:請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跟我們科普一下什麼是UNPRI。李奕熹:UNPRI全稱是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是聯合國前任秘書長科菲•安南在2006年正式發起的項目,宗旨是幫助社會上各個利益相關方去認識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問題,也就是我們很熟悉的ESG問題對於投資價值的影響。UNPRI致力於通過鼓勵各方採納責任投資原則,去完善治理誠信和問責機制,並通過解決影響金融市場運作等方面的障礙,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全球金融系統。從事ESG投資相關業務的機構可以通過提交申請成為UNPRI簽署方。成為簽署方後,需要遵守UNPRI提出的6項責任投資原則,同時也會獲得UNPRI提供的資源支持,包括知識培訓,還有一些社區網絡等,從而更好地落實ESG投資行為,把ESG納入到投資決策中。

  UNPRI簽署方規模增長非常迅速。截止到2023年2月份,全球UNPRI的簽署方一共有5400多家機構,超過120萬億資產。國內一共有216家機構,大陸地區129家,香港地區87家。有這樣一個簽署方規模,UNPRI實質上可以說是全球在ESG投資方面影響力最大的組織或是倡議之一。我們鼎力也是致力於給金融機構去提供全面的 ESG投融資研究,還有數據支持的服務提供商。我們也有很多的合作夥伴跟客戶本身就是UNPRI的簽署方,成為UNPRI的簽署方,也是他們去開展ESG投資的很大的一塊動力來源。

  UNPRI簽署方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資產所有者、資產管理者,還有服務機構。資產所有所有者是整個投資鏈條上提供資金的一方。他們的需求能夠大力地驅動整個投資鏈條乃至整個資本市場去關注ESG因素。隨着越來越多大型的、有影響力的資產所有者加入和關注UNPRI,資管機構未來在接受投資委託的時候,會受到ESG方面的考察。而這些考察也會更多結合UNPRI的原則和方法論進行。這個也是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重視UNPRI動態的原因。UNPRI對簽署方有一個類似於年度報告這樣的管理機制。這個報告中會要求籤署方對ESG投資實踐情況強制對外公開披露,這個也使得很廣泛的利益相關方,就是大眾也很容易了解到所有UNPRI簽署方是怎麼開展ESG投資的,所以絕大多數簽署方都會很重視這個報告,這個也是UNPRI作為一個影響力這麼大的國際組織,它去促進整個資本市場營業區投資領域的誠信透明,推動ESG去實踐的一個重要方法。

  中國機構簽署UNPRI三大驅動力

  全景:您剛在分享中提到,近年來國際上籤署UNPRI機構增長非常快,在中國同樣也有這樣的情況。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呢?李奕熹:UNPRI在全球範圍是一個影響力非常大的ESG投資國際倡議,所以我們認為就是機構簽署UNPRI實質上反映的是這個機構有比較強烈的需求要去開展ESG投資,以及向市場去展現自己ESG投資的雄心。我們在探討UNPRI簽署機構數量快速增長的時候,本質認為是在探討ESG投資這個事情。

  對於中國投資機構來說,背後驅動力分成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源於資產所有者的需求傳導的,特別是境外的資產所有者。UNPRI簽署方里有不少的比例是國際上的大型的資產所有者。境外還有一些法律法規,比如說歐盟可持續信息披露條例SFDR的發佈與生效,促使當地的資產所有者和資管機構,對合作機構開展ESG投資的訴求。國內的投資機構如果想要去擴展海外業務,ESG投資會成為一個必然被考核的點,從而成為一定要去做的事情。成為簽署方天然意味着我們已經做好開展ESG投資實踐的準備,它對於國際市場來說是一個信號,同時對我們投資機構內部也是一個契機或是壓力,去重視ESG投資這件事情。第二個方面就是監管導向。不管是不是有興趣拓展海外業務,對於國內的投資機構來說都是適用的。我認為引起國內機構重視UNPRI的一個關鍵時間點是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們自己的研究團隊也發現,在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之前,大陸地區UNPRI簽署方數量總共也就40多家。雙碳目標提出後,國內UNPRI簽署方數量激增,漲幅非常大。在2021年底達到81家,2022年底達到123家,每年都會有超過40家新增的簽署方。雙碳目標使得很多原本不熟悉、不了解ESG投資的機構,以此為契機,藉由國內一系列雙碳頂層文件的出台,了解到什麼是綠色投資,什麼是可持續投資。同時很多的政策文件也會引導金融機構去關注新能源、綠色環保、新材料這些賽道的投資機遇。這些綠色投資主題其實跟ESG主題投資本質是相通的。最後一個方面其實就是市場導向。隨着越來越多的國際跟國內的同行都開展了這樣的ESG投資工作,包括國內整體的監管環境等綜合因素驅動,為了跟上整個行業的步伐,很多投資機構也會被動去關注去投資,並且考慮到UNPRI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他們可能也會考慮成為UNPRI簽署方。

  中外UNPRI簽署方為何組成結構異同?

  全景:從全球範圍內來看,UNPRI簽署機構的資產所有者比例遠大於諮詢機構,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相反的。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現象?未來趨勢會怎麼變化?

  李奕熹: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不同類別簽署方比例在中外的差別,其實應當是ESG發展階段不同造成的。我們也可以分幾個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先說監管規則。在ESG比較發達的國家,其實監管者可以通過有效立法,還有規則制定去要求資產所有者,把一些具有公共資產屬性的資金引導到ESG效益更高的領域。我們國家雖然ESG實踐現在是高速探索的一個階段,但總體來說我們的ESG生態環境是比較稚嫩的,就是不太能夠支持監管方,現在立刻對資產所有者提出很嚴格的、很強制的ESG要求,就是我們的政策監管不能過分超前於ESG。市場中各個主體的能力,需要一個時間去互相促進。另外在國際上其實有很多把ESG納入信託責任的趨勢,從軟性或者硬性的角度會要求投資行為考慮一些ESG因素。我們國家目前是沒有這樣直接明確約束的。對於本身不是很成熟的市場來說,很多資產所有者也不明確ESG跟我的投資績效有什麼必然的關係,這一定程度上會限制他們採取更主動的ESG投資方法。

機構投資者如何交出一份優秀的UNPRI ESG報告? - 天天要聞

  第二個角度是市場觀念。資產所有者ESG觀念尚欠缺,很難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也會受限於其他市場主體。我們在服務的時候也接觸一些資產所有者客戶,認為ESG議題可能沒辦法為投資決策增值,就不是那麼認可這個概念。他們委託管理資產的機構,會因為受到短期收益或管理規模考核的影響,暫時不考慮ESG這個事情。如果他們直接投資的話,企業標的也可能因為對ESG的管理認知起步晚,實踐披露水平很難達到投資者要求。這些因素會導致資產所有者能選擇的ESG金融產品比較少,而且不是特別規範。資產所有者在開展ESG投資時,可能會覺得如果對市場提出ESG投資要求太嚴格的話,就沒有合適的資金投向了。但是如果要求太松的話,ESG投資就是非常流於表面的行為,操上其實會帶來很多困難。

  引申到第三個方面是關於能力建設上。我們的資產管理機構目前跟國際先進市場的表現是有差距的,這會反過來制約資產所有者,現階段去考慮我要不要比如說通過簽署UNPRI或其他方式去進行很實質性的ESG投資。同時我們很多資管機構在做ESG決策時,能力是有所欠缺的,有些機構對於制定ESG投資必要流程體系,還有人力成本會感到很擔憂。另外就是外部主體的能力不足。比如市場上ESG數據的覆蓋度和質量都是有待提高的,這會增加量化ESG投資績效的難度,使得很多投資機構即使想研究ESG投資,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支撐,衡量ESG因素是不是帶來了一些績效,是不是做出了貢獻,這些原因會從能力建設的角度影響資管機構的ESG投資的實力發展,也會反過來制約資產所有者去用ESG因素考量資管機構,因為可能考量的結果是拉不開差距的,或者只有很少數的資管機構可以通過一些很嚴格的篩選,這個結果其實是不利於ESG投資在咱們市場上整體的發展的。但是令人比較高興的是相對來說服務機構簽署的比例更高,其實體現的是ESG理念在國內市場上激起了很大的水花,市場對於ESG服務跟數據的需求非常的明顯。服務機構本身可以在能力支持、價值倡導上有很豐富、很有機的動能,能夠引起整個市場共鳴,提升整個資本市場對ESG價值的認識。長遠來說,我們也可以展望國內ESG的發展階段,會跟監管規則、認知普及、能力建設相輔相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這麼一個局面。他們會共同促進規範資產所有者,從資金源頭把ESG價值注入到金融體系和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大家都可能會很積極的去關注跟加入像UNPRI或者是其他國際ESG倡議,我們也會預期對於資金鏈下游的資產管理者,還有外部服務機構的能力要求會進一步提高。總體來說,我們認為國內的三類簽署方的比例慢慢的是會向全球的結構靠近的。

  UNPRI新版ESG框架降低整體信息顆粒度全景:今年5月份,UNPRI簽署方都要提交新版ESG報告。UNPRI官網上提到這份改版框架有兩個重心:mission-led和signatory-centric。請問新框架在這兩個理念影響下,會有什麼新的影響和變化?

  李奕熹:UNPRI上一個版本其實是兩年前的版本,共有11個模塊,然後這個模塊大致是開展ESG管理的通常邏輯,就是各類ESG投資具體的工作,比如說投前的研究盡調、投後的盡責管理、ESG披露,就是每一個具體的任務或者具體的工作都會有一些考核。但考核在每個模塊當中分佈都是很鬆散的,然後在新的版本中一共有12個填報模塊。邏輯順序跟以往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模塊之間的內容進行了挪動和重組,我們認為這一次改版,mission-led主要體現在各個模塊之間的結構變化跟考核重點做了精簡。首先是各個模塊之間的結構變化,它其實使得我們剛才提到的ESG各項工作,以更集中的形式進行呈現和考核,方便簽署方對每一項具體工作進行填報和管理。我舉個非常具體的例子。舊版的政策模塊,就我們以前叫做IPS模塊,考察了投後的積極所有權政策制定,同時在股票跟固收模塊也分別考察了積極所有權的具體實踐形式,比如說股東大會投票,跟企業的溝通參與等,考核很分散,你可能在每一個模塊都需要提及到積極所有權。但是在新版的框架里,股票和固收模塊的相應內容已經全部集中移到了開頭的政策模塊。今年政策模塊改了個名字叫做政策治理和戰略,現在這個模塊匯總了所有與積極所有權相關的ESG工作,從政策到實踐都囊括了。而股票和固收這種特定的資產模塊更加精簡,聚焦在ESG的投研方法上,這樣每個模塊的考核重點就很聚焦。另外,UNPRI對一些難度特別高的,比如說一道題裏面包含了很多考點的情況進行了簡化,甚至是刪除。我們的解讀是UNPRI希望引導簽署方去優先開展成本效益比較高的業績工作,以更加循序漸進的方式,紮實去推進每一項ESG的具體內容。還有一個改版方向,您剛才提到的是signatory-centric,就是以簽署方為中心。這個也體現在我們前面說的模塊結構發生了變化,其實很多的指標細則是做了合併的,對信息要求的顆粒度也降低了,這都體現出UNPRI想要降低簽署方填報的難度和成本。比如說舊版的每一個模塊考核的內容和方向都特別多。填報上對於資管機構來說,是需要很多的部門大量的協同,會耗費非常多的人力時間跟資源。新版的指標,每個資產類別模塊信息基本來自這相應資產模塊的核心投研部門就可以了。此外,UNPRI為了降低填報工作的複雜程度,也降低了一些對簽署方的具體信息顆粒度要求,還有很多題目是做了合併。原本是兩道題,現在新版裏面可能就是合併成一道題了。總的來說,UNPRI報告即使今年做了一些簡化,仍然是一個很龐大的框架體系,需要充分去了解這個指標背後到底要求的是什麼,才能很好做回應。

  用系統方法論 對接國際話語體系

  全景:鼎力每年自己填報UNPRI報告,同時支持市場上其他機構在填報。請問簽署方如何更好貼合UNPRI的指標,並把機構自己的ESG最佳實踐亮出來?

  李奕熹:我們過去接觸很多中國UNPRI簽署方,可能沒有太意識到ESG去投資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然後就面臨著要填報UNPRI報告的任務。國內絕大多數的投資機構並不是完全沒有做過ESG投資的,只是過去他們把這個行為當做是基本面研究中的某一個小環節。或者整個投資研究決策的流程當中,他們有關注過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因素,只是沒有很系統的方法論或者很結構化的團隊在做這個事情。我們在做UNPRI報告填報的時候,如果能夠理解這個指標本身到底在考核什麼東西,我們的客戶是能夠很快反應過來說,其實我們過去做過什麼事情,是符合國際上對於ESG投資的要求。我們會告訴國內的這些資管機構,責任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這些理念本質跟ESG投資是一體的,ESG投資並不是什麼很新鮮的東西。帶着這樣的一個理解,我們去看這些國際上的考核要求的時候,就會比較順暢地完成這些指標信息收集和填報,包括UNPRI有時候會需要咱們提供一些具體案例。UNPRI可能會說公司參與的案例或者是投反對票的案例,咱們合作過的一些基金公司,他們會說沒有專門針對ESG的方向的這種案例。我們會跟他們說其實在比如您考慮的一些股東大會的議題,有保護中小股東權益這一類也是ESG的一部分,只是說過去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我覺得對於國內的資管機構去對標UNPRI一些要求時,可以着重去關注的這麼一個點。

  我們過去做的很多事情它本質是相同的,只是我們可能需要隨着國際正式提出業績概念之後,把很多過去零碎的工作重新做梳理和總結,未來以更加系統化的方式去開展,這是能夠幫助我們很快去跟國際的理念和話語體系接軌的一個方式。

  中國機構填報新版ESG報告注意事項

  全景:您能再系統的給我們敲一下小黑板嗎?就是說我們機構投資者在面對這次新的報告改版填寫的時候,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

  李奕熹:我們可以把UNPRI簽署方分成兩大類。第一大類是已經加入UNPRI比較長時間、往年也進行過填報的機構,我們傾向於認為這些機構的ESG投資發展水平在國內市場上處於相對靠前的位置。對於這些機構來說,今年更重要的是去把握新版跟舊版的變化,把握國際上對於ESG投資最新的關注點和要求到底是什麼,這樣能夠做一些針對性的提升。今年我們認為較大的一個框架上的內容變動,其實是在氣候風險管理這個模塊上的。UNPRI在今年圍繞氣候模塊提了很多很具體的顆粒度也很細的要求。比如咱們能夠給金融機構提供的支持,事實上我們現在可以提供包括鼎立自己的專有的碳排放數據庫,然後我們也可以協助金融機構開展投融資組合的碳測,氣候風險分析或者是開展情景分析等等不同的方式,來幫助簽署方很務實的去開展相關的這種ESG的風險管理工作,也能夠很好的響應UNPRI的披露要求,這個是針對第一類,就是他們可能已經簽署的時間比較長,然後自身也有一些相對成熟的投資實踐的機構。第二類簽署方是已經簽署了UNPRI,但可能至今為止從來沒有進行過披露的機構。這裡又可以細分為今年5月份需要強制披露的,還有就是處於UNPRI給予首年窗口期豁免披露義務的這兩種情況。不論今年是不是在強制披露年,我們都要去確保最低程度準備好一套比較完善的ESG投資政策體系流程,而且要配備好必要的管理團隊跟工作團隊,去確保ESG投資工作未來是能夠順利開展的。這個不僅僅是UNPRI報告考核的要求,同時為了順利的推動ESG投資實踐,它是一個必要的前置完成的一些基礎性的準備工作。另外針對那些今年還在豁免期,不需要強制披露的UNPRI簽署方,我們建議把握自願披露年去做填報嘗試,因為這個過程中你會去挖掘到問題或者是優勢在哪裡,這個會有助於就相當於我們在強制披露之前可以先完成一次差距分析,了解我們在下一年正式填報之前,我們怎麼樣能夠更紮實的做好一些ESG投資水平的提升。

  氣候管理權重及信息顆粒度提升

  全景:您剛有提到ESG新版報告,整體的細節顆粒度是下降的,但在氣候板塊,顆粒度反而是提升的。具體在這個板塊的填寫方面您有什麼建議嗎?

  李奕熹:UNPRI在氣候板塊上的指標考核,其實是跟國際上另外一個非常影響力很大的機構,TCDF框架上是一致的。我們觀測到,UNPRI這幾年來對於氣候風險管理這個模塊的考核是肉眼可見的越來越細,並且填報強度也從最早的過半指標都是自願披露,變成今天全部都是強制披露,所以這個事情其實並不是今年一個突然之間的變化,它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我相信國內的所有資管機構也能感受到,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全球範圍上,氣候風險管理它已經成為ESG裏面,重要性能夠跟整個ESG平齊的這麼一個程度的議題。如果想要去不管是出於很好的回應UNPRI還是說咱們真的很想務實的去提升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管理,我覺得一個是除了關注UNPRI今年考核的這些細節指標以外,另外也是更多的去參考TCDF給到的這樣一個氣候風險管理跟披露的框架。比如說他們會從戰略、治理、風險管理指標目標上面提出一些問題,告訴大家需要做什麼樣的內容,UNPRI今年的考核基本上就是圍繞這樣一個框架去展開的,會詢問簽署方有沒有這樣的專項的管理政策,然後領導團隊可能負什麼樣的責任,具體的在風險管理的工作上,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指標,UNPRI甚至會考核說您採用的指標,算出來的數據是多少。如果是咱們國內的資管機構,其實如果現階段還沒有在這個主題上有一些非常有提前布局的話,我覺得可以去一方面去了解一下到底國際上對於這一類工作它的最佳實踐要求是什麼樣的。另外一個就是像很多的機構,它一開始做一些投資,就會考慮咱們要買數據,要建一個ESG評價體系,未來來管理咱們的資產的 ESG情況,其實針對氣候這個方向也是一樣的,咱們其實可能要去參考一下市場上可用的這種碳排放的數據,還有一些氣候風險的專項數據,那麼我們也可以針對我們的持倉,包括組合層面構建一些碳排放的評價的這種體系,來去衡管理衡量跟管理我們的一個氣候風險的大小。

  不同ESG國際組織框架有共性 全景:除了UNPRI,國際上與ESG相關的倡議和標準還有很多。很多中國機構簽署了UNPRI後,也會加入其他倡議和組織。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中國機構投資者應該如何更好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來融入國際的標準和體系?

  李奕熹:我覺得大量國際的ESG組織跟倡議的出現,一方面反映的是市場對ESG理念本身關注在持續飆升,另一方面其實也反映市場對獲得ESG相關支持的需求在不斷飆升,比如說ESG的標準、方法論和數據等等,因為我們留意這些ESG相關的組織和倡議會發現絕大多數是圍繞建立一套標準的工作方法,去支持一些投資運作而誕生的。另外即使是同時加入不同的倡議和組織,也不需要去擔心面臨理念或者是框架上的衝突,因為總體上大部分的國際組織會去協同一起發佈研究成果,比如我剛才提到的UNPRI報告框架,它對氣候風險的考量基本上是充分融入了TCDF的框架建議。越來越多的機構關注和加入各類ESG的組織跟倡議,體現了各行各業,包括各利益相關方都開始協力倡導要採取ESG行動,共同去加速社會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做轉型。

  聚焦中國機構投資者,國內的資管機構可以在充分理解自身的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合適的倡議去加入。一般來說加入這些組織的目的或者方向可以有三類,第一類是咱們認可組織的研究或者理念,希望通過成為簽署方,有機會跟很多同行深入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第二類是希望加入一些影響力很大的國際組織,有機會參與共建可持續金融生態,為自己長期的ESG發展創造好的外部生態環境。當然也在這個過程當中,機構自己也能傳播自己的ESG理念和實踐,塑造和鞏固品牌跟影響力。其實像成為UNPRI簽署方就比較典型,它是可以服務於以上兩個目的。第三類是去關注那些具有明確的功能性的,而且能夠幫助機構提高某一塊ESG管理水平的組織跟倡議。比如TCDF、氣候行動100家,這些都是聚焦於氣候議題的組織,而且他們本身開發了比較科學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給大家去針對氣候議題進行合作和交流。總的來說,中國機構投資者還是要回到理解我們處在怎樣的ESG投資發展階段,希望通過融入這些組織獲得怎樣的幫助和支持,從這些角度可以更好把握什麼時候融入,以及在這些國際組織和倡議中應當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國內ESG投資緊跟監管方向

  全景:剛剛提到的是國際組織方面,目前國內有沒有相關的組織和標準是比較權威的,也是我們機構投資者可以着重去考慮去加入的?

  李奕熹:國內目前為止有非常多自發的組織。權威性可能跟國際上影響力不太有可比性。但是國內的話其實我們看到有一些自發的組織在一起做研究,或者是做一些標準建立的工作,這一些小的工作團體其實我們見到過的不少。

  其實參與這些工作是非常好的,有助於我們了解國內的市場現狀,能夠跟國外去作對比,但是目前國內ESG投資這個事情最終還是需要監管的大力驅動,大家還是會看監管的導向。所以權威導向的話,我覺得還是多關注類似於像基金業協會、保險資管協會,還有交易所的動向。我們了解到比如基金業協會成立了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下面有很多工作組,已經在開展非常多ESG投資相關的標準和規則研究。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可以多關注監管發起的,不管是研究課題組,或是可持續相關的委員會,他們的動向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內資本市場未來ESG投資的走向。

  統一監管尚缺 ESG投資市場多元是正常現象

  全景:與ESG理念一樣受關注的,還有ESG資管產品的純度和風格漂移的問題。市場上有一些與ESG相關的資管產品重倉的是白酒股,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李奕熹:這個問題特別好。這種市場現象的背後反映的是兩個事實,第一個還是缺乏強制的監管標準,第二個是市場中不同的參與方業績評價標準不同,這兩個因素都會影響到市場上ESG資管產品,不管是純度不夠,還是相對不那麼規範的狀態。首要的原因是國內暫時缺乏統一的ESG產品界定跟分類的方法論。如果沒有很清晰的產品標準,市場上ESG產品的純度自然是沒有辦法衡量的。在ESG發展比較先進的國際市場當中,通常監管方有足夠的公信力和強制力來建設和推廣ESG產品標準。比如我前面曾經提到過一次歐盟的可持續金融信息披露條例(SFDR),是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制定的監管條例,它明確界定了淺綠、深綠這兩類可持續基金,並要求這些基金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並且要按照比較高的標準進行披露。通過這種方式其實會迫使投資機構在宣稱產品是ESG基金時,必須要以一個很謹慎的態度去建立跟維護它的投資策略。還有我們國家的香港市場。2021年,香港證監會也發佈了一個有關ESG基金的信息披露通函,對於計劃以ESG概念命名的基金會有很嚴格的披露要求,並且需要通過香港證監會的核准,才能夠以ESG基金這樣的名字去發行。到國內的金融監管機構其實已經在加強ESG金融產品監管上面做了很多嘗試,不過我相信大家可能也意識到現階段由於國內資本市場,咱們的整個ESG的投資理念方法論,還有標的就是這些企業ESG信息條件都不是特別的成熟,如果我們在現階段過於嚴格,過於強制的去要求ESG產品標準的話,不一定能夠在國內發揮作用。另外國內的一些產品基本都還在探索階段,所以太過嚴格的強制標準,在技術上雖然是能夠規範市場,但是一定程度上是會抑制市場活力的。當然等國內的ESG生態體系發展更成熟的時候,統一監管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由於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市場上各類的主體自發探索建立ESG產品的界定分類標準,建立ESG評價體系。因為大家對ESG的內涵理解都不一樣,這是一個必然的現象,也不完全是一個壞事。就是在近幾年ESG的產品形式和數量都蓬勃發展的勢頭下,市場上各類的主體它必然是嘗試構建自己的一套ESG界定跟評價方法。只是說各個主體的立場不同,資源跟能力不同,ESG產品界定的方法跟評價結果就會不一樣。可能會出現一隻產品或一個公司,採用兩套不同的ESG界定方法和評價。比如您剛才提到的白酒股,其實很多人認為白酒股不是一個好的ESG標的,我覺得它的前提可能是覺得白酒這種產品有成癮機制,不利於人體健康,但這個只是ESG評價當中的其中一個風險的考量。除了風險角度的考量以外,當然做總體的業績評價,還要評估白酒企業如果在意識到ESG風險的基礎上是怎麼做管理的。比如在廣告營銷方面能夠很有效避免誤導消費者過度沉迷酒精;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採用一些更好的原材料或工序來避免從業者的健康在生產過程中受到影響等。我們發現MSCI的ESG評級其實給了國內某白酒企業一個很低的分數,但同時國內也有不少機構給相同的企業一個很高的評分,對這個現象就可以歸因於我們認為是不同的評價主體,包括有時候投資機構自己在做投資研究做產品的時候,它的視角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其實在現階段很難說,比如說把一個白酒股納入 ESG基金裏面,它是好還是壞,因為在沒有在沒有監管出台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市場的觀點多元化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儘管現階段可能也存在一些故意以ESG為噱頭的產品,但是隨着市場發展程度和規則建設不斷提高,終將會被更優秀的產品替代。

  優秀ESG資管產品:科學方法+信披機制

  全景:您認為一個較為優秀的這種一些資管產品,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點呢?

  李奕熹:AQ2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投資人關注通過ESG因素降低投資風險,有的關注的通過ESG投資行為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所以好的ESG資管產品沒有絕對的標準,但首先一定有科學合理的、符合投資目標的投資方法論。其次是能通過比較好的信息披露的機制向市場證明我們這個策略是有效的。這也是境外包括SFDR在內對ESG金融產品監管的主要思路。我們近期有幸支持了一個香港基金公司去設計和開發一些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目前監管的角度,不是嚴格說咱們一定要採用什麼方法或者數據的資管產品才能叫ESG產品,而是基金公司要非常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ESG基金,打算怎麼做,並且能夠向監管向市場證明自己的策略和思路,為什麼這個策略可以服務投資目標?我覺得這是在ESG投資市場條件還不太成熟的情況下,最適合ESG理念發展,又能避免ESG概念被濫用的很好的方式。

  ESG投資:超額收益 or 風險管理?

  全景:還有觀點認為ESG限制了投資範圍,增加了投資成本。同時ESG投資標的,例如上市公司,如果將過多成本投入在ESG上,利潤可能受影響。投資這些標的的資管產品,收益可能也會承壓。您如何看ESG投資理念和超額收益率之間的關係?

  李奕熹:這個問題其實業界包括學術界都有很多的研究,我覺得有個重要前提跟我們剛才上一個問題討論的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對於ESG投資的定義和需求可能是不一樣的,有些投資者會把ESG跟道德價值觀聯繫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會認為開展ESG投資天然就是要捨棄掉一些不那麼符合我的價值取向的行業,有些投資人會把ESG投資跟負面篩選和主題投資劃等號。然後在市場上也沒有一個特別統一或者嚴格的標準界定ESG的評價跟篩選。從這個角度投資人可能會認為考慮ESG因素好像是在我原本的投資業務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負擔,會限制我的投資範圍,增加我的投資成本。但是本質上的話,如果我們就是參照UNPRI對責任投資的定義,我們會發現影響力很大的ESG,國際組織它本身也並不主張要通過ESG投資來限制投資範圍,相反的 ESG理念本身,它其實是要強調投資人在投資決策的過程當中要去考慮,就儘可能的去考慮所有的潛在的會對投資收益造成影響的信息,其中包括了大家一貫會關注的財務信息基本面信息,那也包括過去大家可能關注較少的非財務信息,包括ESG信息,所以ESG投資理念我覺得本意不是要給投資流程帶來額外的負擔或者是增加成本,所以拋開標準問題的話,如果總體上去探討,也許投資理念對投資的影響,我覺得我們可以從ESG對投資標的的價值驅動力的影響,去考慮ESG通過機制影響標的的利潤和收益表現,目前對很多金融機構來說,就是比起追求超額收益,可能更多的是認為ESG其實偏向一種風險管理手段。我們一般認為ESG管理做得不好的企業,基於它的行業特性,它可能面臨一些諸如數據泄露、安全事故、員工訴訟,甚至是財務造假,這些都是ESG的負面事件。如果他的ESG管理做得很差,他可能面臨這種負面事件的幾率就會比較高。這一些負面事件的發生會降低企業的無形資產估值,會提升企業的運營成本,對企業整體的財務表現發生很負面的影響。所以對於金融機構來說,ESG投資更多是幫助機構剔除具有那種重大ESG風險的企業,或者是ESG管理特別薄弱的企業,從這個角度可以減少咱們投資組合的下行風險,理論上藉助傳導機制,投資機構是可以通過對企業ESG表現的考察,來調整對企業內在價值和未來價值的預期,通過合理調整財務預測和估值,更好做投資決策。但是這個傳導機制當中,在整個傳導機制當中,到底ESG帶來了多少的超額收益,就是歸因有多少能歸到ESG上面?其實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論,我覺得這個可能也是帶來很多投資者的疑惑,就是說ESG投資到底跟超額收益之間存不存在關係,可能難點是在於在於它的影響是很難單獨歸因跟量化的。在ESG三個維度裏面,可能G是相對來說市場更加認可,能夠與企業財務表現形成很顯著的正相關的這麼一個因素。因為如果一個企業有穩健的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體系,往往我們都會相信它有潛力能夠取得長期穩定的正向的財務表現,並且相較於E和S維度 G維度的證券監管體系也更加成熟,數據可得性也更高,也更易形成系統的方法論,對被投企業進行評價跟分析。我們相信隨着未來在整個ESG信息披露, ESG的監管體系越來越成熟,其實我們能夠在像我們4年前開發 G的一個評級體系一樣的,未來我們也能夠拿到非常高質量的數據,然後去開展E和S的一些有效的評估,這些工作的開展會有助於未來咱們更好去落實跟評估ESG去投資它到底對於我們整體的財務績效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另外就是我們也看過有些研究,它會通過統計學上做數據分析的方法,來去論證ESG投資跟超額收益的關係。比如我們前段時間看到摩根士丹利就有一系列的研究,他對美國04年到現在所有的ESG主題基金跟ETF表現做了一個跟蹤,將它們與相應的傳統產品收益風險做了對比,結論就是說可持續投資在財務回報上的價值在最近幾年是越來越明顯的,並且抗風險能力也在新冠疫情造成的市場動蕩當中得到體現。當然很多投資機構都開展過類似的研究。總的來說,在目前全球的市場異動跟ESG快速變化的情景下,統計學的方法是能夠探索到ESG跟收益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的,但是確實很難明確它能夠穩定的帶來超額收益。當然在複雜的資本市場當中,其實本來也沒有很特定的投資策略,能夠完全躲避所有因素干擾,去很穩定的保證超額收益。但這些大量的研究讓我們探索到成熟的市場上收益,成熟的ESG市場上,它的收益跟風險表現確實跟ESG因素是相關的。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更小更強 OPPO Find X8s有哪些升級點? - 天天要聞

更小更強 OPPO Find X8s有哪些升級點?

4月10日,OPPO Find X8s系列正式發佈,其中早在發佈會之前就曝光的OPPO Find X8s就已經面紗解開,憑藉小屏旗艦定位,讓這個尺寸的機型又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僅1699史低的驍龍8 Gen3直屏旗艦機,太刺激了! - 天天要聞

僅1699史低的驍龍8 Gen3直屏旗艦機,太刺激了!

之前小智說了,本月會有一大波的新機發佈,均搭載高通和聯發科的新處理器,尤其是高通的驍龍8s Gen4機型眾多。不過對於驍龍8s Gen4新機的定價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曝光,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批新機會比較尷尬,因為驍龍8s Gen4的性能處於不上不下的水平
強悍性能和智慧體驗並駕齊驅 OPPO Pad 4 Pro評測 - 天天要聞

強悍性能和智慧體驗並駕齊驅 OPPO Pad 4 Pro評測

縱觀近兩年手機市場,在性能上格外內卷,就連3000元左右的中端機型也會配上當年最新的旗艦處理器。反觀平板電腦市場,基本上都是選擇的當年中端處理器或者上一代的旗艦處理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和它的產品定位有關係,不少廠商認為平板電腦還是以輕辦公和娛樂為主,
有些網絡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 天天要聞

有些網絡審核也太離譜了,如果這也能審核過,那我也可以發!

扭歸扭,打歸打,打完我們還是一對兒看着不太像是P的賣相就不太好喝的感覺實在太慘了一點如今有些網絡審核也太離譜了請不要灌酒,否則後果堪憂俺的帽子威力不容小覷白子取得了碾壓優勢小孩哥:別鬧了我都尷尬死了不要在馬路上放飛氣球場面似乎有點羞恥?衝著這髮型也得加點工資當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 天天要聞

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正式投產

近日,上美科技園智慧工廠正式投產,標誌着美妝行業在智能製造領域邁出重要一步。該智慧工廠總投資3億元,佔地面積達20000平方米,作為中國首個AI智能化妝品無人車間,每日產能高達200萬瓶,其全流程AI智能化生產體系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