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丨凌晨
編 輯丨陳潔
圖 源丨圖蟲
10月8日,西安市政府印發了《關於促進工業有效投資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措施》從產業基金、工業園區、工業用地儲備與供應、專項資金等多方面入手,結合實際產業情況,進一步助推工業有效投資規模擴大。
其中,《措施》提到,設立100億元西安市工業(支柱產業)倍增引導基金;形成總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的基金集群;力爭帶動支柱產業項目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
據了解,過去十年間,關中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產值總量提高73.6%。其中,西安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202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238.5億元,佔全省的56.9%。
陝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隨着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西安工業經濟發展勢必也會迎來新挑戰,上述《措施》便是一次調整與適應。比如資金方面,西安市以往對市場和企業,經常會出現『撒胡椒面』的情況,此舉雖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部分產業和企業的發展,但遠不如深入調研精準施策更見成效。」
姜濤認為,西安工業經濟發展長期保持着國企為主、外資表現亮眼而民營經濟仍然不足的局面。針對不同的企業與細分行業,本次出台的政策更加精準與細化,進一步助推「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資敢投」目標的實現。
100億元引導基金支持
上述《措施》中重點提及建立產業基金體系、加強專項資金使用、支持項目招商引資等舉措引發諸多關注。
以產業基金體系為例,首先通過盤活存量基金、統籌各類產業資金出資等方式,設立100億元西安市工業(支柱產業)倍增引導基金。
其次,發揮國資引領作用,市級相關國有投資平台圍繞六大支柱產業分別設立單支規模不低於50億元的支柱產業專項基金;引導19條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發起設立單支規模不低於30億元的各產業鏈主題子基金,形成總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的基金集群。
最後,積極引入銀行、擔保、信託等金融資源,構建「投貸擔」聯動合作機制,力爭帶動支柱產業項目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
「目前來看,國資依然是西安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姜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具體來說,本地相當一部分國企自身資金力量較為雄厚,但在資本運作孵化或資源利用能力等方面仍有短板。對於這些企業而言,相關政策引導很有必要。」
企業招商引資方面,《措施》中還提到,對於區縣5億元以上、開發區10億元以上符合產業規劃的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按照「一事一議」給予區縣、開發區重點支持,資金優先以「股權+債權+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支持企業發展。
此外,姜濤認為,「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方式是更優選。相較於以前曾出現的「撒胡椒面」情況,這樣的方式一方面避免了政府資金及政策浪費,另一方面也能真正了解及解決企業的真實訴求,從而進一步促進其發展。
兩方面土地保障
除資金多方面支持外,土地供應方面也給出多條利好政策。本次《措施》從工業用地規模、工業用地供應兩方面進行優化與保障。
工業用地規模方面,西安錨定了「1/3」目標。具體來看,在全市年度土地儲備供應計劃總量中,確保不低於1/3用於工業項目。規劃工業區塊線內的工業用地限制調整為居住、商業等其他經營性用地,為工業留足發展空間。
此外,優先工業用地供應。土地供應優先編製工業用地出讓計劃,優先組織工業用地出讓。
「未來,城市土地必然是稀缺資源,尤其在工業經濟發展中,很容易受困於此。」姜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土地怎麼供應、應該供應給哪些企業,這都極易產生爭議。無論從城市發展抑或工業發展角度來看,『畝均論英雄』都是最佳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措施》還將地區工業項目土地供應與住宅、商用用地進行掛鈎。其中,對完成年度工業項目土地供應計劃,且對工業發展貢獻較大的區縣、開發區,在年度工業發展綜合考核中給予加分;對未完成的,按相應比例核減住宅、商用用地儲備供應計劃。
此前,浙江多次明確工業用地出讓比例不低於30%。此舉背後的原因,當地媒體報道曾提到:「一塊約50畝的建設用地,如果用於房地產開發,土地財政收入約為10-20億元;如果作為承載製造業的工業用地,土地出讓金可能僅為5000萬元。」
商人趨利是常態。姜濤認為,在此背景下,政策為工業用地「保駕護航」便顯得十分關鍵。面對一塊工業用地,如何能為企業提高開發信心及更高的盈利預期至關重要。目前來看,工業用地開發預期顯然不能與住宅開發比肩,這時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則對企業更為重要。
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
事實上,過去十年中,陝西省工業經濟增速平穩向好。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陝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與全國總體趨勢基本保持一致,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
其中2012年至2014年,工業增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態勢,2015年工業增速開始換擋,由高速增長逐步過渡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區間。2019年至2020年,工業增速大幅放緩至1%。2021年,工業增速重新回到7.6%的中高速區間,平穩向上的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
「其實過去幾年西安工業經濟整體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以外資項目為例,三星、美光等大型外資項目接連落地便是最佳佐證。」姜濤說道,「從國企來看,上市國企數量逐漸增加,大型項目在西安、榆林等地陸續落地。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未來國企發展仍可期待。」
姜濤認為,整體來看,民營企業仍是西安工業經濟發展的短板之一,營商環境仍有改善空間。
比如本次《措施》中提到,優化工業項目審批同時,提高發展成效考核。在區縣、開發區年度考核評比中的權重。對工業發展綜合考核排名前三位的開發區和區縣,分別給予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和2000萬元、1000萬元、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資金重點支持區縣、開發區工業發展。
「上述措施值得肯定,但提升營商環境遠不止這些。比如本地人才的流向,考公、國企央企就業觀念深入人心的時候,民營企業的人才需求並不能得到完全釋放。」姜濤說道,「此外,在關注地區考核給專項資金激勵的同時,也應注意到民營企業的資金困難問題。只有精準解決民企、國企、外資各自遇到的發展困難,才能進一步助推『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資敢投』目標的實現。」
E N D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羅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