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馬歡
美國總統特朗普打出的「關稅子彈」,最終射中的,恐怕是普通美國老百姓。
當地時間4月9日,美國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正式落地生效。
根據特朗普簽署的行政令,美國此前已於4月5日開始對所有貿易夥伴加征10%的「最低基準關稅」;而對某些貿易夥伴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則於4月9日生效。
儘管這位美國總統發現自己正處於不斷升級的全球貿易戰中,但他堅稱,不會屈服於全球各國施以的壓力,也不會理會因混亂和不確定性所導致的市場震蕩。
「我們不會考慮那個,」當被問及暫停徵收關稅的可能性時,特朗普說,「我們只有一次機會,沒有其他總統會做我正在做的事情。」
圖源:白宮視頻截圖
在4月8日的共和黨全國競選委員會晚宴上發表演講,特朗普誇讚自己,聲稱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100天」:「我們通過關稅賺了一大筆錢,每天20億美元。」
特朗普宣稱大賺特賺,但普通的美國人可不這麼認為。
美國前財政部官員加里·赫夫鮑爾指出,「對等關稅」將使美國通脹率上升,接下來美國將很難避免經濟衰退。馬里蘭大學國際和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克萊·拉姆齊則表示,美國企圖用加征關稅等做法佔據談判優勢地位,將讓美國社會多數階層承受「巨大代價」。
瘋狂囤貨
為了應對「對等關稅」後的物價全面上漲,美國多地消費者已開始瘋狂囤積物資。
一位美國消費者說:「我今天逛超市,發現好多貨架都空了,到達發生什麼事?後來才聽說也許是因為關稅。」
另一位消費者則表示:「我們剛才在來的路上才討論,應該買一些米,因為米是泰國,雖然現在還不需要,但還是決定先囤貨一些。」
最新民調顯示,67%的美國成年人,認為平時買的東西都會變貴。
美國一家超市的部分貨架空空如也。 圖源:視頻截圖
「從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儲存的東西,都應該趁早買起來,最好是在商店補貨前購買。」億萬富翁、知名投資人馬克·庫班在社交平台向美國民眾喊話,他還補充道:「哪怕是美國製造的商品,他們也有可能抬高價格,然後怪罪到關稅上來。」
在超市和電子用品零售店內,不少顧客已經聽從庫班的建議,推着滿載物品的購物車穿越停車場。
22歲的美國女孩錫達已經搶先下單了加拿大品牌露露樂蒙(lululemon)的運動服。她透露,這套運動服目前價格為244美元(約合人民幣1793元),未來不知道會漲成什麼樣。錫達的男友西恩則去超市買了一堆英國的健力士啤酒,裝滿了家裡的冰箱和柜子。
50歲的紐約市民佩格羅聽到關稅消息後也立即採取行動。從4月2日晚上到4月3日早上,花了大約3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2萬元)購買了電子產品、汽車零件、園藝設備和其他居家用品,包括一台海信的40英寸電視機。
29歲的家庭主婦薩納夫里亞也去超市,採購了一堆日常用品和食品。她準備將一些食品冷凍,以延長保存時間。
就連美國蘋果公司,也開啟了「緊急囤貨」模式。
據媒體報道,就在特朗普官宣關稅政策前,早已收到風聲的蘋果公司,在短短的3天內,緊急安排了五架滿載iphone及其他產品的貨機,從印度等地飛往美國。
消息人士透露,蘋果的美國倉庫已儲備能滿足數月需求的貨品,暫時緩衝關稅風暴。
全部都漲價
對一個普通美國人來說,實施對等關稅後,物價將會上漲到何種程度?
一位支持特朗普的美國人在網上求助:「我想買一面美國製造的國旗,但價格在80美元左右,對我來說太貴了,而亞馬遜上的國旗不到20美元。也許一些美國國旗製造商可以把價格降下來?並讓那些外國國旗製造商滾蛋?」
但另一位美國人告訴他:「別想了,資本主義不會這麼運作的。現在的情況是,美國製造的美國國旗售價仍為80美元,而外國製造國旗漲到了40美元。」
顯然,美國製造的商品,並不會因為關稅的升高而降低。而別國製造的商品,則將持續漲價。
首先受到衝擊的,是日用品和服裝類產品。
據媒體報道,一瓶來自意大利的聖培露礦泉水,現在的價格大約是5美元(約合人民幣37元)。待關稅落地後,價格恐將漲至6美元(約合人民幣44元)。
「誰來支付這筆錢?恐怕還是普通消費者。」上述媒體表示,美國人隨手拿起的商品都有可能因關稅政策而漲價。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美國鞋類分銷商和零售商協會的馬特·普里斯特表示:「以前一雙130美元(約合人民幣1102元)的亞洲製造的品牌跑鞋,在4月9日關稅政策落地後,即將漲到230美元(1690美元)。」按照馬特的描述,僅一雙鞋子,漲幅就高達77%。
電視、筆記本電腦、遊戲主機、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都可能漲價。比如蘋果iphone16promax,售價將從1599美元(約合人民幣1.17萬元)飆升至2300美元(約合人民幣1.69萬元),漲幅高達43%。
iphone 圖源:蘋果官網
關稅還將推高建材成本,如木材和石膏板。由於在美國30%-40%的家居用品依賴進口,所以未來房屋修建成本和裝修開支也將大幅增加。以木材為例,美國消費的木材約30%為進口,加拿大佔比最多,超80%。
財務諮詢公司corelogic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12個月內,美國房屋建築成本可能增加4%至6%。目前,美國新建住宅的平均成本為4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10萬元)。如果加上關稅可能帶來的材料成本增加,價格將增加1.7萬-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萬元-16萬元),這種增加會給潛在的購房者帶來一系列不利因素。
至於汽車,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預測,關稅可能導致美國新車價格平均上漲約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5萬元),買不起新車的消費者在高通脹壓力下,將被迫延後購車或轉向二手車市場。
來自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分析,美國的關稅政策,將導致今年美國整體通脹率上升2.3%,包括食品價格上漲2.8%和汽車價格上漲8.4%。
物價全面上漲後,美國收入最高的10%人群,每年家庭支出將需要額外支付9500美元(約合人民幣7萬元),他們由於財政較為寬鬆,可能受影響較低。但是中產階層和低收入人群,則有可能需要每年額外支付3800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元),相對於收入而言,他們的家庭損失會更大。
牛津經濟學研究院的美國學者珀斯也表示,美國低收入人群受到的傷害最大。
但這不代表高收入人群就可以安然度過。專家警告說,關稅政策長期持續的話,必將波動到美國市場的股票、債券和樓市,到那時候,即便是富裕家庭也不能置身事外。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製造業也不是,」 埃默里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表示,「但美國的經濟震蕩,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