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四十年:帶着愛與責任並肩行

2025年03月14日20:00:38 情感 5198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貝勒

1982年,一輛軍列從長沙啟程,17歲的長沙小伙陳邦和李力在火車上相識,抱着同一個「軍人夢」,初識的兩人攜手踏上了軍旅征途。

這是兩人初次見面,人生的軌跡線第一次重疊,只是沒想到,這一重疊就是40餘年。

戰友四十年:帶着愛與責任並肩行 - 天天要聞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陳邦(右一)、總裁李力(左一) 受訪單位提供)

3月9日,陳邦回憶起初次見到李力的那天,稱兩人是「氣味相投」,「我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在軍營里我是副班長,他是班長,如今我負責戰略發展,他負責日常管理,相知良久,情同手足。」陳邦說。

1997年,退役後的陳邦無意中闖入了眼科行業,有着機敏商業嗅覺的他意識到這個行業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陳邦找到昔日戰友李力,力邀他參與。沒有絲毫猶豫,兩位戰友開始聯手創業。

2000年後,醫療體制改革大幕拉開,社會資本開始被允許進入醫療領域。

「我們收購了長沙鋼廠職工醫院,改造成眼科醫院,同時還在瀋陽籌建了第一家眼科專科醫院,愛爾眼科就這樣正式誕生了。」陳邦回憶道。

把握了改革機遇的愛爾眼科如魚得水。

「頭幾年,在長沙、株洲、岳陽、武漢等京廣線沿線城市布局。後來,沿着國際航線開始全球布局。」李力回憶。

第一次參加眼科學術大會,第一次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化……愛爾眼科在兩人的努力下逐漸步入正軌。如今,陳邦擔任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李力任總裁。這對昔日的班長和副班長將部隊的優良作風帶到公司——無論創業起步階段,還是後來的上市併購等重大事項,兩人始終相互支持,科學決策。

戰友四十年:帶着愛與責任並肩行 - 天天要聞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陳邦(右一)、總裁李力(左一) 受訪單位提供)

創業路上,憑藉著戰友間的互相信任和砥礪奮進、軍人的頑強拼搏和社會擔當,他們推動愛爾眼科眼健康事業不斷蓬勃發展,愛爾逐漸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眼科醫療連鎖集團,並在2009年成功上市。截至目前,愛爾眼科全球員工總數達50000餘人,其中眼科醫生及視光師總數(含海外)9000餘人。

企業發展壯大了,不能忘記回報社會。愛爾眼科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優先招錄退役軍人;出資設立「退役士兵眼健康關愛基金」,聯合全國各地徵兵辦開展徵兵宣教及視力檢查數千場;發放「軍旅慰問金」總計7100餘萬元,為5萬名應徵入伍青年提供手術及醫療資助……

至今,集團已為超過800名退役軍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不少還擔任了醫院ceo、院長等職務。

「軍隊培養了我們,時代成就了愛爾,我們要好好回饋社會。」陳邦說。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太衝動!四川一對夫妻吵架,丈夫一氣之下喝了敵敵畏…… - 天天要聞

太衝動!四川一對夫妻吵架,丈夫一氣之下喝了敵敵畏……

封面新聞記者 伍勇7月3日下午,四川德陽一對夫妻因發生矛盾吵架,丈夫一氣之下喝下半瓶農藥敵敵畏,妻子在馬路邊大哭攔車求助,最終在陌生人歐女士幫助下送醫。7月4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德陽市人民醫院獲悉,目前男子已經脫離危險,病情穩定,不過還需住院觀察一周。現場目擊者歐女士發佈的視頻顯示,7月3日下午,位於德陽旌...
老男人最吸引女人的3種氣質,越老越吃香,第一種就很關鍵! - 天天要聞

老男人最吸引女人的3種氣質,越老越吃香,第一種就很關鍵!

都說老男人在情場上不吃香了?這話誰信誰傻。歲月能帶走青春,卻帶不走真正的吸引力——有些氣質,像陳年老酒,越沉澱越有味兒。01 嘴巴甜不如耳朵靈,會說話更要會聽老男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當「人生導師」,張嘴就是道理教訓。她抱怨一句「今天好累」,
推薦《豪門小說里的美艷婆婆》作者:時鵲 - 天天要聞

推薦《豪門小說里的美艷婆婆》作者:時鵲

文案:庄芙瑤穿到十六年後的自己身上,還知道自己居然是小說里那種羞辱出身普通女主,讓她離開自己兒子的惡毒婆婆。  因為各種作妖,最後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了解到自己的結局後的庄芙瑤:這個惡毒婆婆她不當了!
社區食堂,想說「愛你」不容易 - 天天要聞

社區食堂,想說「愛你」不容易

社區食堂關乎民生福祉。近年來,各地探索建設社區食堂,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便捷實惠的餐飲服務,獲得好評。然而,一些社區食堂在運營過程中也面臨客源單一、盈利困難等諸多挑戰。如何增強社區食堂的生命力,使其長久經營下去?本期基層圓桌會,我們一起探討。社區食堂,好想說「愛你」當前,一些地方探索社區食堂多樣化運營...
老人好心資助兒媳上大學,畢業後兒媳做法令人心寒,孫子成了受害者 - 天天要聞

老人好心資助兒媳上大學,畢業後兒媳做法令人心寒,孫子成了受害者

如果早知道事情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劉永順打死也不會做出當年的決定。他時常懊悔,正是自己那份 「好心」,間接讓孫子沒了媽媽。當初兒媳想繼續讀書時,他想着「女孩有文化是好事」,便咬牙供她念完大學。哪曾想她畢業後眼界變了,開始嫌棄這個家。假如當初沒供她上學,她或許就能和兒子在家踏實種地,守着幾畝地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