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論》。對於它的解讀不是普通學者可以勝任,大學畢業留在學校,從沒有進入過社會的象牙塔式學者,幾乎就是垃圾解讀的高發人群。(沒有貶損之意)
他們必須具備以下基本特質:
第一,理科生,物理學起碼高等物理級別。
因為《道德經》涉及基礎理論的研發論述。
如此強調,是因為目前基本上都文科生在解讀,理科生很少參與。大家潛意識裡,《道德經》是「人生哲理、社會倫理、世俗心機」的學說。而不是《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論》。
第二,做過企業,而且還是科學技術為導向的企業。因為《道德經》涉及專利費收取的論述(見第七十五章)。
第三,做過理論科學研究,而且還有基本的理論體系建設。
因為《道德經》涉及科研帶頭人的選拔標準(見第二十八章)。
第四,做過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源投資。因為《道德經》中有關於技術轉讓的談判(見七十一章)。
第五,參與過國家級別科技投入項目研發。因為《道德經》中有關於國家科技投資的論述(見第三十六章)。
第六,參與過國家科研項目的引進。因為《道德經》中有關於國家科學技術,不能讓他國竊取的警訊(見第是十六章)。
第七,邏輯思維必須強悍,因為《道德經》中的譯文,很多不是字面含義,而是古字今解。
譬如,第一章「無名萬物之始」,特指:「無」在古文中代表事物始因或者問題原因。如下圖所示
這是最簡潔:「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真實解讀。
無,在這裡代表事物的「因」。無極,是事物內因的極點、最元點。
【舉例說明】:
《道德經》中「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分別代表對事物起因或者問題原因:探究、分析解決、回味琢磨。
譬如,汽車出了故障。
①為無為=探究故障是什麼。
②事無事=把故障問題解決了。
③味無味=回味琢磨這個故障是怎麼產生的。
但往往被解讀成:「順應自然的態度去作為,以不強行干預的方式處理事務,以恬淡無味的心境品味生活」這種垃圾內容。
為何會產生這種垃圾解讀?
原因非常簡單,根本沒有邏輯思考:
第一,無,既然特指事物起因或者問題原因。為什麼不從這個角度思考?
第二,事無事,就是對問題原因這件事的分析解決。
為什麼會想到「以不強行干預的方式處理事務」?
第三,味無味,就是對問題原因解決後的回味,仔細分析琢磨。
為什麼會想到「以恬淡無味的心境品味生活」。什麼是「恬淡無味的心境」?
再一次聲明,這裡沒有對任何《道德經》愛好者的貶損不敬之意。而是客觀論述事實。因為它確實是一部偉大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論》。而不是「道學儒解」的人生哲理,社會倫理,世俗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