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到2025年之後,一線城市的房價整體跌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深圳領跑跌幅榜,房價下調了39.3%,價格已經跌回了2016年5月。此外,上海也沒撐住,30.6%的下跌把價格帶回了2016年3月。北京跌幅略微輕一些,29.5%的跌幅對應着2016年8月的價格。同時,一直房價堅挺的香港也撐不住了,累計跌幅也達到了28.8%,成為一線城市中「跌得最輕」的一個。

一線城市平均房價下跌超30%,跌回到2016年,打破了 「只漲不跌」的神話。這也導致了,之前高位投資買房的中產家庭是損失慘重。根據瑞銀的數據顯示:「47%的業主正在虧本持有房產」。實際上,一線城市部分地區的房價跌幅更加驚人。比如,深圳南山月亮灣花園、寶安的花樣年華群,跌幅都達到了60%。上海閔行區的高興花園小區,房價也從高位跌幅達50%。
而導致一線城市房價跌回2016年水平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房地產調控政策起到了作用。從2016年我國就開始了房地產調控政策,就是想遏制房價的過快上漲。而一線城市的執行力度又是最為嚴格。截止到2021年,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就超過了650次。而最終前些年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開始發酵,先是二三線城市房價開始下跌,之後就是一線城市房價出現補跌行情。

再者,一線城市的房價泡沫較大,像上海、深圳等房價與收入之比達到了40以上,就是當地居民不吃不喝40年才能買上一套房子。顯然,一線城市的房價遠超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僅如此,在疫情過後,很多居民收入減少或失業,購房能力被嚴重削弱了,再也支撐不起當地的高房價。所以,一線城市房價泡沫破裂,逐步回歸到居住本質就在所難免。
最後,一線城市的人口出現負增長,購房需求出現萎縮。從2023年開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常住人口步入負增長的通道。主要原因是一線城市日常開銷大、房價和房租高,而且工作也越來越難找,很多外來打工人覺得生活壓力太大,就決定去二三線城市發展了。而由於人口流出大於流入,這就導致了房價下跌已成定局。

事實上,一線城市房價跌回到2016年水平,最受傷害的是中產的財富在快速縮水。不少當年高位買房的中產,現在首付款都給跌沒了,卻還在承受巨大的還貸壓力。舉個例子,上海市民奚敏在2021年投資了一套400萬的房子,而在時隔4年之後,這套房子的價格已經跌到256萬,房子跌幅超過30%。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投資房產的中產階級,財富在快速蒸發。
實際上,部分中產家庭是自己斷送了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財富。一方面,很多中產之前手裡都有一筆資金,總想着一夜暴富,於是就把多年積蓄都押在了房產上,這是「貪婪惹的禍」。而隨着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他們的資產縮水就無法避免。另一方面,一些中產也知道房價泡沫遲早會破,但始終抱着僥倖的心理,認為一線城市房價只漲不跌,最終錯失了變現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