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個育兒節目,孩子吃飯時突然發脾氣,把枕頭扔在地上跺了跺腳,然後躲在門後大聲哭了起來。說服他是沒有用的。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她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個標籤:「你不能無理,夥計。」孩子聽到這句話,哭得更大聲了。最後,他父親沒有耐心,威脅要用尺子打人。直到那時,孩子才暫時停止哭泣。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是無法接受孩子發脾氣的,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最見不得孩子發怒。
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不懂事。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
發脾氣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他的需求和情感沒有被認真對待。
孩子的脾氣,就是他的語言
1、孩子發脾氣,可能是大腦在發育
根據西格爾《全腦教育法》一書所述: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泛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上層大腦出現了問題。
認知上層憤怒和下層憤怒,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教導孩子。這兩種怒火最終的解決辦法,其實還是讓孩子盡量學會使用上層大腦,也是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整合的方式。
「我們自己的左右腦一旦正能和起來,就可以將現實的左腦和理智聯結(讓我們作出重要決定並解決問題),也將右腦和情緒聯結(讓我們覺察感受、身體感覺和情緒),從而情切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孩子常常出現情緒失控發脾氣,這是因為他們的右腦(情緒)佔主導,而且上層大腦(理性)還處於發育中。
2、孩子發脾氣,可能是訴求沒有得到滿足
部分家長在孩子發脾氣、提出任性要求時,採用置之不理的方式。讓孩子適當冷靜一下固然可以,但這不意味着不聞不問。孩子發現哭鬧沒有用,自然就不會再發脾氣,但他們的訴求依然沒有得到滿足,負面情緒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釋放。父母總是用這樣的方式,時間長了會讓孩子感到不被重視和委屈,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給孩子心靈造成傷害。
3、孩子發脾氣,可能是自己沒感受到愛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有的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自己不懂怎樣應對,或者是沒有能力克服困難,這是在向父母求助,只是他表達的方式不對。可是孩子沒有在父母那裡感覺到一點關心,一點愛!如果能得到父母的幫助,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那麼孩子就不會輕易的發脾氣。
因此,不要把孩子發脾氣的行為理解為簡單的不懂事,做父母的應及時的給孩子以幫助,讓孩子得到關懷,感受到愛。
4、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挫敗感
2-5歲的孩子,正處於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萌芽。當他們的想法沒有得到實現時,會產生挫敗感。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下,這時候孩子不願意麵對失敗是很正常的,是人類本能的反應。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1.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情緒的穩定
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那樣就會適得其反。
比如說孩子明明剛吃完冰激凌,但哭鬧着還想吃,然後媽媽因為情緒爆發而打了孩子,爸爸見了心疼地哄道「寶寶不哭了,臭媽媽竟然打寶寶,爸爸帶你去吃冰激凌」。這種類似的情形相信在很多家長之間發生過,但這樣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的方式會讓寶寶混淆是非,孩子就會簡單地認為媽媽不讓吃冰激凌時哭着找爸爸就可以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試着讀懂孩子的情緒然後再加以引導,比如可以給孩子說「我知道我家寶寶最愛吃冰激凌了,甜甜的味道特別棒,媽媽也很愛吃,但媽媽以前吃多了肚子疼過,所以為了不讓寶寶也肚子疼,才不給買的,我們改天再吃好不好」。大人必須給孩子做出明確的行為限制,這樣經過幾次後,孩子就會明白冰激凌吃多了難受,就會自覺地不再吃了冰激凌還想吃了。
2.幫助孩子合理髮泄情緒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當孩子負面情緒積聚到一定程度時,我們需要合理地引導孩子發泄。
比如可以玩「打沙包」的遊戲,把情緒宣洩在沙包上;可以玩跳舞遊戲,跟着音樂隨意扭動身體;或者玩「吃掉你」遊戲,把一些小食品當做不開心的壞情緒,然後吃進肚子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師
有耐心的父母,才會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接納孩子的脾氣,是為人父母的修行。父母平和的態度,是孩子希望的種子。孩子發脾氣,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勝過苦口婆心地說理;
一句「我也會」,勝過簡單粗暴的壓制;
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的安慰。
孩子每次發脾氣,其實都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認真對待孩子的脾氣,讓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中,獲得成長最大的力量。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