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今年的白茶採摘期將近,各項必要的提前準備工作,也被提上了日常行程。
近期正忙着整理倉庫,確保在新茶大批量到來之時,不至於因為空間不足,陷入尷尬的境地。
想來有茶友會好奇:「不是說白茶還沒正式開始採摘嗎?現在就整理,會不會太早了?」
一項項仔細算來,其實一點也不早。
要騰出新茶的儲存區域,陳茶和老茶總要放到倉庫更深入的地方,讓它們能安安穩穩地繼續轉化和提升。
同時,倉庫也需要細緻的打掃,確保沒有灰塵和雜物干擾茶葉的儲存,發現紕漏也可以及時解決。
空調、抽濕機……各種設備也到了檢查的時候,該維修的維修,該更換的更換。

提前未雨綢繆,總比到時候手忙腳亂,要好得多。
制茶處處追求精細,存茶也是一項不小的工程,耐心和細心都不能少。
在好茶真正發揮應盡的職責之前,還需大家多加關心和照顧。
閑暇之餘點開後台看看留言,發現有位茶友拋來了相關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氣溫忽高忽低的,對茶葉有沒有影響?要怎麼存?」
要說絕對沒影響,顯然是不可能的事,但只要平時做好以下防護,就不必過度擔憂。

《2》
首先,存茶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都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身邊有不少人,剛開始喝茶的時候,總習慣把茶葉存在冰箱里。
至於理由嘛,靈感源自生活。
天氣逐漸回暖,擺在桌上的草莓,沒兩天就開始變質,發酵出一股酒味。
倘若放在冰箱里,就能有效延長保鮮時間,不至於白白浪費。
由此得出結論:食物放冰箱里能防變質,茶葉也這麼存,總不會出錯吧。
如果家中綠茶和清香型鐵觀音的存量偏多,添置一個專用的小冰箱也無妨。

在冰箱的低溫環境下,茶葉細胞的活性大大降低,甚至在溫度下降到一定幅度後,會進入休眠狀態。
對賞味期限較短的茶類來說,真空包裝後放進冰箱里儲存,更能鎖住鮮味,保持鮮嫩度。
但要是能在半年內喝完,能做到避光、密封、陰涼儲存,香氣和口感也不會損失太多。
換做是紅茶、岩茶、白茶等絕大多數茶類,更是沒必要低溫儲存。
了解過不少冰箱存白毫銀針的案例,茶友們原以為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打開茶葉罐,干茶觸感卻不再乾爽,還散發著一股冰箱里的混雜氣息,明顯已經受潮串味。
在冰箱潮濕陰冷的環境里,內質轉化沒有任何進展,不過茶葉品質已經受損,再談轉化也沒有實際意義。
存茶要根據茶葉的不同特性因材施教,想當然的做法,最後只能是越存越壞。

《3》
其次,存茶環境保持陰涼,不需要每天開窗通風。
很明顯,絕大多數茶葉都不適合放冰箱存,但普通人家中又不具備專業的倉儲條件。
面對初春的忽冷忽熱,難道要跟着氣溫的變換,暖氣和冷氣隨機應變嗎?
其實沒必要想得太麻煩,即便天氣變化不定,參考一下室內的體感溫度,大多數時候都保持着較適宜的狀態。
倒春寒來臨之際,只要門窗緊閉,室內依舊能保持溫暖。
溫度飆升接近三十度時,把窗帘拉上,就能有效阻擋外界的炎熱。
總之,存茶環境不僅要做到防潮防異味,避免過度通風和光線直射,也是不可忽視的要點。

通風向陽的環境適合人居住,但存茶需要的是安穩不變,也就反其道而行之。
在家中選擇一個相對陰涼的房間,哪怕不開空調,也不用擔心室溫太高。
門窗長期保持着關閉狀態、窗帘拉緊,就相當於為茶葉打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小環境。
整箱存的茶葉,在確保離牆離地、防止水汽入侵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避免放在靠近窗邊的位置。
這一區域的溫度相對更高一些,且天氣晴朗的時候,光線有概率透過縫隙照射到茶葉上。
為了存茶沒有後顧之憂,諸位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極小的概率事件化為不可能。
營造一個乾燥陰涼的環境,無論四季如何變換交替,也不對家中好茶造成影響。

《4》
最後,取茶後及時密封,長期存避免頻繁開箱。
無論是近期喝還是長期存,密封包裝都是首要關鍵。
除了白茶、黑茶能長期儲存,大多數茶葉都有不同的保質期限。
過期後即便沒有發生明顯的變質,風味也大大下滑,不如從前。
春季作為一年之始,存茶的同時也要注意,別錯過了往年好茶品嘗的最佳時期。
近期喝的茶,日常儲存一定要做好密封防護,取茶後及時封緊,不留細微縫隙。
而打算長期儲存的白茶,鋁箔袋、塑料袋、厚紙箱的三層包裝更是不能忘,每一層都要確保密封。

最近天氣晴朗,有不少茶友打算開箱檢查,順便分裝出一些留着平時喝。
高山好茶的自然轉變固然值得期待,但還是建議大家多注意當天濕度情況,警惕回南天。
室外雖有些悶熱,但室內的空氣彷彿能沁出水分,此時貿然開箱,反而容易成為整箱茶受潮的誘因。
天氣晴朗且乾燥的情況下,保險起見,盡量縮短開箱時間,減少茶葉與外界環境的接觸。
另外,一次分裝的茶葉量不必太多,確保1-2個月內能喝完,減少後期變質的可能。
剩下的大箱茶,及時還原三層密封,存茶心裏有底數,又不干擾箱內茶葉轉化的進程,半年檢查一次就已足夠。

《5》
將茶葉仔細封存,存下的不只是好茶的純正風味,也包括當下的期待。
期待着半年之後開箱取茶,品嘗到的不只是最初的那份清新鮮香,也能多一份時間成就的深厚底蘊。
半年又半年的等待,三年之期轉瞬即逝。
或許將來某天便會發覺,存茶至理,也不過是在變幻無常的日子裏,修鍊一顆平常心。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