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給娃測量身高,早上兒子起床後就推到大象身高貼下,認真地給他量了起來。這一量,發現這小子一點身高都沒長,嚇了一跳,趕緊對了年增長速度,發現在正常範圍內,才鬆了一口氣。
長身高,不是每月勻速增長,而是逮准一個節點往上躥的。就像竹筍拔節,看似悄無聲息,實則每天都在積蓄能量。長高有三個關鍵期——兩個高峰期,一個發生在3歲前,另一個是青春期;而3歲到青春期這個階段呢,是長高的平台期,雖然含金量不如前兩個黃金期,卻是積蓄能量的好時機,要想突破遺傳身高,那也抓住這個白金期才行。
所以,當孩子出現以下5個信號時,說明身高增長放緩了,當爹媽的要趕緊「拉響警報」了,等到定型了,那就太晚了!
1.衣服穿一兩年還合身
長身體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費衣服」。去年穿着正好的衛衣,今年袖口應該卡在手腕上方才對。如果你發現孩子衣服穿了一兩年都不見短,甚至去年的牛仔褲今年還能露出腳踝,說明生長很有可能停滯了。
2.總比同齡人矮半個頭
家長會上看班級合影最扎心——自家娃永遠站在隊伍第一排,和後排孩子相比彷彿隔着「年齡差」。雖說每個人的發育節奏不同,但如果長期比同齡人矮半個頭以上,甚至被誤認為低年級學生,就要留心了。
3.一年身高增長不到5厘米
了解孩子長高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每月測量身高,實時掌握其身高動態。若發現孩子連續幾個月,身高几乎沒有變,或者全年增長不足5厘米(大約比成人手掌短一截),可要引起重視了。
悄悄告訴你一個冷知識,身高在早晚測量時會有1公分左右的差距,測量時建議固定測量時間,比如上個月是早上測的,那這個月以及往後的日子,都在早上測量。
測量時,可能拿尺子在門框上劃線,嫌麻煩的話,也可以像我一樣在牆上貼個兒童身高貼,早上起來後拿起「大象」往孩子的頭頂一移,就能測出來了,超方便。
4.瘦得像根小豆芽
有些娃明明吃得不少,卻怎麼都掛不上肉,胳膊腿細得像麻稈,小臉也瘦巴巴的。這種情況可能是營養吸收出了問題,吃進去的食物沒轉化成生長所需的能量,身體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5.胖嘟嘟卻不見長個兒
千萬別覺得孩子「白白胖胖」就是健康!我見過不少孩子體重超標,但身高卻停滯不前。過多的脂肪會干擾生長激素分泌,沉重的身體還會給骨骼帶來壓力,就像背着沙袋跑步,自然跑不過輕裝上陣的孩子。
另外,身高長得快,但體重遠超同齡人,也不是什麼好事。這種粗壯型的,骨齡一般很容易超前發育,身高會提前封頂。
愛不能只是光說不做,還要表現在行動上。為了讓娃長得更高,我們要多做一些功夫,當這些信號出現的時候,就要及早帶他看醫生,瞧瞧原因出在哪裡,然後有的放矢地調整生活習慣,比如:
運動要「上下蹦躂」
想讓孩子長高,得選能讓身體「拔起來」的運動。每天放學後帶娃跳繩200個,周末打打籃球摸摸高,這些彈跳動作就像給骨骼做按摩。游泳更是黃金運動,水流既能減輕關節壓力,划水時全身舒展的動作比吊單杠還管用。
營養要「挑三揀四」
別光盯着鈣片!早餐喝杯牛奶配雞蛋,午餐來份清蒸魚拌菠菜,下午加餐抓把堅果,晚餐豆腐湯里撒點蝦皮。記住「三要三不要」:要多喝牛奶少吃糖,多吃深色蔬菜少喝飲料,多啃骨頭少碰炸雞。
睡覺要「黑燈瞎火」
晚上十點後的深度睡眠是生長激素的爆發期,可別讓孩子跟着大人熬夜追劇。睡前1小時關掉所有電子屏幕,卧室裝上遮光窗帘,床頭放個安撫玩偶。小朋友盡量九點半前入睡,初中生也別超過十點半,畢竟生長激素不會等人睡醒了再加班。
孩子的身高就像春天的竹筍,前期積蓄的能量決定了能拔多高。當衣服不再變小、身高增長放緩、體型或瘦或過胖時,就是身體發出的「求助信號」。
抓住骨骺閉合前的關鍵期,把運動當作成長的跳板,讓營養成為生長的燃料,用睡眠積蓄拔節的力量。別等到孩子定型後才後悔,畢竟有些機會,真是過期不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