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睡覺時,我們常會有這樣的經歷:
他睡得好好的,突然來一句夢話;或是翻個身踢你一下;有時還會自己坐起來瞅一圈,再倒下繼續睡。
看到這些「小動作」,我們難免會有些小擔心:
孩子是不是受驚了?是不是白天玩得太瘋,還是身體哪裡不舒服?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在睡覺時這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表現,背後藏着成長密碼。
他的這些「反常」舉動,可能是大腦發育良好的表現。
尤其是以下4個,看看你家占幾個?
一:睡覺說夢話
有時候,孩子睡著了,會一邊說夢話一邊翻身,有時還自顧自地笑一笑、皺個眉頭。
甚至他會突然坐起來,東張西望一會兒,然後又倒頭繼續睡。
這些表現,絕大部分,都和健康有關,跟「嚇着了」沒什麼關係。
哈佛大學的睡眠研究發現,孩子大腦,在睡眠時的活躍度,比成年人還要高。
尤其是在深度睡眠階段,大腦不僅要整理白天的記憶,還會模擬、演練各種「場景」。
這時候,孩子就容易說夢話、偶爾夢遊。這種現象,在3-12歲的孩子中很常見。
這一階段,正是「大腦神經網絡」飛速成長的時候。
所以說夢話、偶爾夢遊,反而說明娃的大腦在努力「升級」。
只要孩子白天精神狀態正常,沒什麼反常表現,我們完全不需要干預。靜靜地陪在身邊,輕聲安撫,給點安全感就好。
二:睡姿千奇百怪,喜歡蜷縮着睡、頻繁翻身
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睡姿,你會發現,娃們的睡相,真是五花八門。
有的像小貓一樣縮成一團,有的一晚上能翻好幾次身,還有的伸拳踢腿,踢得你沒法睡。
這時我們就會擔心:他是不是睡得不踏實?是不是缺鈣,還是身體不舒服?
其實,大多數時候,這正是孩子大腦和身體健康發育的「信號」。
3-7歲的孩子,神經系統特別敏感,時刻在和外界「交流」。
蜷縮着睡,是孩子用身體找安全感。
這跟寶寶在媽媽肚子里蜷着差不多,是大腦給身體的「自我保護」。
頻繁翻身,則和孩子的睡眠周期有關。
孩子的「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交替得很快,每隔一小時左右,就會進入一次輕睡眠。
這時,大腦會指揮身體換個姿勢,舒緩下壓力、讓血液流通更好。
有研究還發現,翻身,有助於骨骼發育和身體協調。
所以,晚上娃睡覺,一般不是一動不動,而是花樣百出地「折騰」。
這反而說明,他們的大腦和身體都在同步成長。
我們不需要糾正,也不用強行給孩子定個「標準姿勢」。讓娃自然點,睡得舒服最重要。
當然,如果孩子翻身特別劇烈,半夜老是掉床,我們可以在床邊加個護欄或者鋪個軟墊,多一份保護,讓自己安心點。
三:睡覺時突然微笑、做鬼臉
還有一種有趣的情況,就是娃睡得好好的,突然咧嘴一笑,或者皺個眉頭、撅個小嘴。
這些小表情,常常讓我們看着忍不住偷笑。
孩子睡覺時這些表情,是大腦在偷偷「排練」情緒。
也就是說,孩子在睡着後,會反覆處理、消化白天的情緒。有時候開心,有時候疑惑,都會在臉上自然流露。
小寶寶出生沒多久,就會出現「生理性微笑」。
等大一點,睡覺時偶爾笑一笑、皺皺眉,說明他們的大腦,正在用面部表情「練習」表達。
這對孩子未來的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其實很有幫助。
國外有研究顯示,睡眠中多做表情的娃,白天情緒更穩定,和小朋友相處也更自然。
只要娃白天情緒穩定,生活習慣正常,我們就沒啥可擔心的。
四:手腳偶爾抖動、抽動
有些家長晚上陪睡,總會碰到孩子睡着時,突然手一抖、腳一蹬,甚至全身跟着晃一下,感覺像是被嚇到了。
我們這會兒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是不是抽筋了?要不要帶去看醫生?
大多數孩子在入睡前後,會有這種短暫的抖動或抽動,這叫「生理性驚跳」或「入睡抽動」。
80%以上的孩子,在入睡階段,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它本質上,是大腦在「考察」自己指揮四肢的能力,看看四肢還聽不聽自己指揮
很可愛對不對?
這種情況很正常,也很短暫,不會影響孩子休息。
只要孩子白天活動自如,精神狀態好,手腳偶爾抖動,我們不用太擔心。
如果真的出現睡覺時持續大幅度抽搐,或者白天也有明顯異常,那就記得及時就醫。
說到底,家裡有娃,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健康。
看到孩子睡覺有點「反常」,我們會擔心,這很正常。
但如果了解背後的科學道理,你就會發現,大多數「不安分」,其實都是大腦發育活躍的表現。
我們只要記住:
孩子白天精神狀態好,吃飯、玩耍一切正常。沒有出現持續的抽搐、呼吸不暢、醒後萎靡等情況。
那就不用特別擔心。
靜靜陪着孩子,讓他們有安全感,就是最好的守護。
你家孩子睡覺時,會有以上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