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商發展,主要受後天教育和經歷的影響。
父母懂得把握這3點,一定能養出一個高情商、受歡迎的孩子。
作者 | 哎呀媽
前幾天,帶女兒參加做裝飾畫的親子活動。
坐旁邊的小女孩看中我們的材料,一直吵着「媽媽我要她們的,不要現在這個,這麼丑」。
剛開始還沒在意,可隨着小女孩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急切,我們的動作被打斷了。
心想大庭廣眾之下,小女孩的媽媽應該會提醒她安靜點,或想辦法轉移注意力。
事實上並沒有,不管孩子鬧得多厲害,小女孩的媽媽都無動於衷,和我對視後,直接提出要求:
「這位媽媽,我女兒吵着要你們的材料,要不跟我們換一下?」
見我們沒同意,小女孩更生氣了,瞪了我們一眼後繼續嚷嚷「我要我就要」。
不一會兒,她們乾脆去找活動方,一邊吐槽自己的材料不好看,一邊說活動是付費報名的,要什麼得自己來選。
活動方拗不過她們,只好如她們所願。
看着這對母女,拿到心儀的材料後不和我們坐一起,我心裏不免感慨:
就算今天幫孩子「爭取」到他想要的,讓孩子覺得撒潑打滾、死纏爛打是解決問題的手段,那明天呢?
孩子會不會嬌慣壞了,以自己為中心,只考慮自己,從不會考慮別人,變成一個情商特別低的人。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說過:情商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一個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佔20%,其餘80%都是情商的因素。
情商高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上如魚得水,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和平台。
而情商低的孩子,大概率會因為說話做事沒有分寸,不擅長為人處世,而被排斥。
接觸過身邊很多家庭,發現一個孩子情商高或低,和父母的教育脫不了干係。
那些性格好、受歡迎、擁有高情商的孩子,家庭往往具備這3個特點。
彈性:
情緒鬆弛,教孩子解決問題
大部分情商低的孩子,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不好相處。
一點不順心的事就炸毛,完全不顧及場合和時間段,某些行為動機莫名其妙,控制不了負面情緒。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自己大學同學a的情況。
a同學遇事特別應激,一旦有人指責他,他就會通過暴力和吼叫的方式來阻止、回擊。
有次學生會檢查寢室,發現擺放着的電器隨口說了一句:「要收起來啊,不然有隱患。」
a同學一下子火了:「不收又怎麼樣?有隱患燒死了算了!」
後來a同學的父母來學校,一番相處下來,就知道根源在父母身上。
媽媽想要接水喝,但開水太燙沒法喝,a同學提出要買飲料。
這時媽媽炸了,開始罵罵咧咧:
「什麼狗屁學校,到這來,連口水都不給喝!飲料我不喝,有免費的水,我憑什麼要去喝花錢的。」
在旁的爸爸也莫名其妙,把矛頭全部指向媽媽:
「我早跟你說了,自己帶個杯子來學校!你不聽!」
這時媽媽更大聲:
「屋裡頭只有保溫杯!燒了的水讓保溫杯里拿過來還是開水!你以為你懂完了?」
說到最後爸爸發火了,兩人有一句沒一句互相攻擊,誰也不讓誰。
易怒、情緒化嚴重,事事習慣推卸責任的家庭,絕對養不出情緒穩定、行為得體的孩子。
因為他每天看到的都是紛亂、嘈雜、緊繃,感受到的全是滿滿火藥味,學到的自然是簡單粗暴的處事方法。
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彈性」空間。
保持適當的鬆弛度,允許不如意、不完美的事情發生,不互相指責、抱怨和中傷。
那位知乎網友還提到了另一件印象深刻的經歷。
有一次去樓下吃燒烤,店主人手不足就讓孩子幫忙端菜。
快到桌邊,小孩沒端穩菜打翻了。
可店主看到後,沒有發火,而是說:
「軒軒,先道歉,再去拿兩瓶啤酒。就說我們家送的,讓阿姨叔叔他們再多等一下啊,實在不好意思了。」
小孩年紀雖小,但動作特別麻利,打掃、道歉、賠啤酒,重新端了一盤菜......不得不佩服他的懂事。
更讚歎的是,店主的教育和引導。
像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充滿「彈性」,巧妙地利用錯誤給孩子做最好的處理示範。
相信日後遇到再突發、緊急的情況,孩子也能淡定、從容去直面和解決,讓人樂意親近和信賴。
黏性:
重視情感鏈接,用愛為孩子注入能量
小時候特別喜歡去二叔家。
一進屋總能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價值,待多久都不厭煩。
二叔是家庭煮夫,經常變花樣做飯,會提前問家裡人想吃什麼,他早早準備好;
嬸嬸擅長夸人,口頭禪都是「xx真棒,xx特別好,太開心了」;
比我大兩歲的堂姐,不管對家人還是我,從不吝嗇分享,說話特別溫柔隨和。
飯桌上二叔會把肉先夾給嬸嬸,然後是我,再到堂姐。
嬸嬸、堂姐怕我不夠吃,甚至主動把肉讓給我吃。
每次去二叔家,感受到的儘是舒服、幸福。
後來堂姐出國留學,在海外一路讀到博士,畢業還拿到6家全球500強的錄用通知。
她這麼優秀,我一點都不驚訝。
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恩愛、溫馨和睦的氛圍中,她渾身都散發著滿滿的能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
「我能一眼認出這樣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熱烈地、忠誠地、相依為命地相親相愛着。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地溫和善良、寧靜、心靈健康、真誠地相信人的美好,聽信教師的講話,對影響人們心靈的細微事務能敏銳感受。」
心理學研究表明:
從小就被愛包圍着的孩子,更容易和別人相處得長久,獲得別人的信任。
因為他小時候的大部分情緒都很好地得到家人的照顧,這讓他能夠信任他人,也更加有底氣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
想起b站博主@林聰明,她從小也在情感黏性十足的家庭中成長。
第一次來例假,像過生日一樣。
爸爸被安排去買衛生巾,媽媽安撫她讓她放鬆別緊張,哥哥則承包未來10天的洗碗任務,理由是她例假期間不能碰冷水。
溫馨有愛的家庭,造就了她的善良、積極和主動。
小時候每天會跟家人說三四次我愛你;長大出社會了,回家第一件事還是親爸爸媽媽的臉頰。
和朋友相處也是,她主動表達關心,樂意幫忙,從不計代價和利益。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世界的關係。
孩子在最初的生命中感受到的高質量的愛和幸福感,決定了他未來和別人的相處方式。
因為被善待過,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踏實感,他才不會心生恐懼、過分設防。
無論身處何處,遇到什麼人,他更懂得換位思考、尊重別人,主動伸出雙手拉別人一把。
慢性:
心態平和,用耐心守望孩子成長
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在《父母的格局》中談到一個育兒法則:
慢養,「浸泡」出孩子的高情商。
大兒子ian剛開始學踢球,完全不懂得協作,只會追着滾動的球全場亂跑。
可教練沒有講枯燥、難懂的踢球技巧,而是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不緊不慢地帶孩子們學習團隊協作。
每個孩子要找一位小夥伴當自己的搭檔,兩人一組,相隔五六米,練習互相傳球。
通過這樣簡單的訓練,孩子們漸漸明白「我跑得再快也不能贏,只有和自己的搭檔一起配合好了才行」。
過了一段時間,教練才開始分配球隊的不同角色,安排這些孩子擔任前鋒、後衛......
看到大兒子ian在教練的耐心指導下,學了整整6年,黃靜潔心生感慨:
孩子從最初輸了球就會互相叫罵、不守規矩,逐漸成長到會自我控制,懂得理智處事、冷靜判斷、關注他人和共同承擔責任,這就是「慢養」的魅力。
教育孩子的真相,慢就是快。
比起不斷地把知識、技巧、道理強塞給孩子,告訴孩子各種「應該」、「必須」,不如尊重孩子的節奏,給時間讓他慢慢成長。
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越是在足夠包容、自由的環境中,他越懂得思考、學習和提升。
當他能夠處理好自己和外部的關係,就算一時半會慢了點,最終也能回到自己的軌道上來。
想到了同樣推崇「慢養」的教育家黑幼龍。
當初小兒子黑立行打算放棄斯坦福大學的專業,轉行當專業演員。
雖然在長輩看來,這樣的念頭不切實際,可黑幼龍不忍心潑冷水,決定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好好去闖,嘗試一下。
得到他的首肯,兒子全心投入,學發聲、學表演,參加各種面試,四處奔波找機會。
結果如黑幼龍所料,演員之路不好走,兒子花了一年的努力,終於決定放棄。
只是這個「挫折」,並沒有給兒子造成很大的困擾,反而讓他清楚地認識自己,更加自信和平靜。
都說孩子的和善、淡定,背後都是靠父母一次次耐心的托舉。
靜候花開,給足孩子空間,保持平和的心,孩子才有強大的包容心、共情力,在任何處境都不被困難打擊挫敗,反而獲得與世界共處的真本領。
作家村上春樹說: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與其費盡心思養育孩子,不如選擇更鬆弛溫暖的方式,搭建愛的橋樑,耐着性子慢慢等一等孩子。
當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希望感,能和自己相處得很好,未來的他,也一定會自帶光環,收穫這個世界給他更多的溫柔和讚賞。